林家铺子影评
有些老电影拍得不差﹐但是时间一久﹐便显得老土过时﹔相反﹐有些则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无论摆在何时何地来看﹐都能让观众找到共鸣。明显地﹐1959年出品的《林家铺子》属于后者。
影片由近代作家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篇﹐讲述三十年代时期﹐江南商人林先生(谢添)经营杂货店遇到的种种难题。他用尽办法解决一浪接一浪的生意危机﹐可是到了最后生意始终无法生存﹐结果...原著小说本是短篇﹐内容长度恰好适合改篇为电影。事实上﹐编剧家夏衍的剧本也十分忠于原著﹐不论是对白或者剧情﹐都大致保留﹐改动不是太多。有趣的是﹐夏衍在三十年代也曾改篇茅盾的另一个短篇小说《春蚕》为电影剧本﹐由程步高拍成电影﹐也是中国电影的经典名作之一。
影片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于原著茅盾对于商业社会的架构和运作模式的深刻认知。他的小说文字精炼﹐透过简单的故事﹐往往在轻描淡写之间﹐便一针见血地道尽世情和时局﹐以及商业社会百姓那种互动的关系。当然﹐编导水华和夏衍对于原著融汇贯通﹐能够保留并转化其精髓﹐成功以电影的形式表达﹐其功劳也自然不可抹杀。水华的导技颇为沉实老练﹐镜头设计和场面调度都显出高度的专业性。他常喜欢以推动的镜头去突出一些情节上的转折﹐颇能加强戏剧效果﹐尾段的湖上小舟更是融情入景﹐做到国画式的情景交融意境。唯一要弹的是非常吵耳的配乐。这些配乐有时和剧情并不配合﹐有时又嫌过份催谷﹐有时更大声得盖过演员的说话﹐可算是全片最大败笔。
林家铺子破产的故事﹐是要反映日本侵华时代的社会面貌﹐本来放在今天来看﹐已不合时宜﹐但现在还能让人产生共鸣﹐很大原因在于片中对于商人经营的生动写实细节。林先生为了店铺﹐一方面要巴结政府要人﹐一方面又要应付债主﹐难题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为了生存﹐更不惜无情地充公欠债者的财产...这一切一切的情节﹐都赤裸裸地展示出商场上的尔愚我诈﹐无论是在故事中的1930年代﹐或者是21世纪的今天﹐都会发生﹐纵使时代已变﹐营商条件也不可同日而语﹐但从商业本质来看﹐是没有什么不同的﹐所以特别容易令人感同身受。
片中所有演员都演得称职﹐当中以谢添最为惹人好感。内地演员多受正式戏剧训练﹐演技虽然富说服力﹐但有时未免太认真过火﹐配上过份「姿整」的化装﹐就更样板化了。可是谢添有点不同﹐他的演出永远不温不火﹐表情和动作都是自然流露似的﹐很多场戏都掌握妙绝﹐让人印像难忘。
以21世纪的角度来看﹐撇除技术上的缺陷﹐《林家铺子》在各方面仍是很优秀的作品﹐值得观众翻看。适逢近年很多旧片影碟重新推出﹐就更不容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