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清杂记(九十一)
四、要注重可读性
诗忌浅直,提倡含蓄,这没有什么不对。但我们要反对那些为了含蓄而鼓弄玄虚地使用那些早已过时,甚至连乡村老学究都不肯再用的陈词滥调,非弄得人人看不懂方罢的作品,这种“人家越读不懂,他们越高兴,越觉得自己高明。
虽然我们已经跨入了二十一世纪,却拼命地去追求马王堆里的古老文明。”其实,只要是真正的好诗,是不会泯失于为了含蓄而鼓弄玄虚的。
格律诗词之所以难作,就是因为它有条条框框,有律理法则,既要合音韵,又要调平仄。然而,几千年以来,格律诗词依然占有一席之地,且有潜在的广阔市场,就是因为它具有言简意赅,易读易记,有声有韵,能歌能读的特点,而深受各界的欢迎。由于它本身就起源于民歌,所谓民歌就是民众之歌,而许多现代格律诗词作者恰恰忽略了这最重要的一点,既格律诗词作品的可读性。
“作诗何必迷唐宋,君著姓黄我姓匡。悟得个中三昧味,被间泥足带诗香。”这是江西诗词领域的匡一点老人的观点,匡老是人老思想不老,观点不老,诗法不老,因此获得人们的尊敬。他的诗词可读性很强,在民间流传也很广。如“听涛楼主痴心甚,欲谴长绳缚夕阳。”写活了一个老年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只恨人生之短暂,来日不多,却还有几多未了之事,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奋发向上。这诗歌不仅无典故,简直是直白,却非常精彩。为了抢回已经流失的时光而突发“欲谴长绳缚夕阳”的奇想,大可与叶剑英“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相媲美。
要增强诗词作品的可读性,还必须要做到写真、写实。一忌淡而无味,二忌用典僻奥,三忌语言晦涩。
综观古今,凡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好诗词作品,都是极为接近民众思想和口语者居多,可读性极强,且多为警人之句,琅琅上口,一读就熟,有过目难忘的特点。而且言简意赅,一点就透。即能警人之情,激人之志,又能发人深思,解人之忧。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等,无不是生动贴切,感人肺腑,且都成为乡俗民谚,可见其魅力之强。
另外,要增强格律诗词的可读性,还必须坚持一不要只写给自己看,而别人看不懂;二不要只写给高级知识分子看,用典陈旧且又僻奥。要以群体为主线,做到语言通俗化,要照顾数以亿计的低文化的大众,要让他们读得懂,听得懂,这样的诗词作品才有它更大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