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项神圣的事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陶先生是在强调创造教育的重要,我借用这两句话无意标榜自己是一个成功的教师,我只想把自己最大的快乐告诉更多的人,让他们因我的快乐而快乐。尤其是最近一两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令我敬仰,让我钦佩。不为别的,就为他们在阅读上下的功夫。他们的摘抄本——可以说是读书笔记吧——足以让任何一位看到的人都赞叹不已!
他们在自己的读书笔记里,不光有精彩语段的摘录,更重要的是还有对经典的点评和感悟,对精彩的品味和揣摩,对不朽的思考和探究。每一页摘抄都有心得体会,都有深刻的思索。我从这些学生的摘抄本里读到了潜心做学问的精神。
但是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崇尚肤浅、浮躁的社会,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并不都是像我所说得那样。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家庭条件的不断改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营养不良、注意力不集中、身体越来越差、意志力越来越薄弱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究其原因,是深受肤浅、浮躁世俗社会风尚的影响和熏染。表现在读书学习上就是:看书马马虎虎,粗心大意,书面表达错别字连篇——有位老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什么字都敢写错,句子不通更是司空见惯。口头表达语无伦次,词不及意,答非所问,尽学港台韩明星人物忸怩作态和哼哈之语。殊不知这些做派是极浅薄极无知的东西,而我们的青年学生缺乏分辨力,也缘于没有人给与有效的引导,所以就成了什么流行,就仿效什么。流行歌曲咱唱,流行服饰咱穿,流行语咱说,流行书刊咱看;流行玩什么,咱玩什么。其实,流行的东西不见的都好,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青年学生不加分辨就盲目地追逐起来,最终只能是被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远远地甩在后面,这种肤浅浮躁的世俗风尚实质上是一股逆流,在侵蚀着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事实上,不是所有发行的报刊杂志,不是所有播放的影视作品都适合青少年学生看,这还说的是通过国家正常渠道发行播放的,那些假冒伪劣粗制滥造之作的危害就不用说了。
古人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古人还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人又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其副作用且不说,单就积极意义上讲,是在告诫人们踏踏实实读书是世间最美的差事,积极健康的书刊、影视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营养。而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又要求我们尽快形成一种终生学习的风尚。看书学习是现代社会谁也离不了的一种生活。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最佳时机,学习书本知识、社会实践知识固然都很重要,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掌握增长才干的技巧,更为重要。深入阅读就是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手段之一。
会不会读书,其实很重要。
我觉得要学会读书,就必须养成精细阅读的习惯,养成批评的习惯。宋代的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他还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众所周知,毛泽东同志正是精细研读、深入评析《容斋随笔》《资治通鉴》《史记》《曾国藩家书》《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等大量经典名著,并结合火热的革命实际,才成就其作为诗人、文学家、思想家的业绩的。可见,古今圣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十分重视精细阅读。
清人张之洞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那么怎么才能“知要领”,不至于“劳而无功”呢?我以为,对所读文章进行较为深入的批评是一条笨拙的捷径。展卷有益,就要形成“阅读与思考比翼,批评共借鉴齐飞”的局面。有读无评只能是一潭死水,掀不起太多的波澜;光评不读容易成为无本之木,绝开不出鲜艳的花朵,更结不出丰硕的果实。实际上,批评是一种识见,更是一种发现;批评是阅读的延伸,又是阅读的升华,更是思维的创新。而批评的深与浅、正与误、优与劣则是读书人思想水平、艺术鉴赏能力、语言表达功底的外现,能够较为准确地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与学识。不去读书,可能没有多少文化与知识;不去思考,则只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垃圾;不去批评,就可能不会有真正的鉴别力。
具体去批评什么,怎么批评,因人因文而异。不过可遵循一个原则来进行——从你意识到的那一方面来评价。比如一篇散文,可以从语言、结构、主题、写法等各方面谈自己的体会、感悟和认识;比如一篇小说,就可以从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情节等方面进行评点。总之,就你感受最深刻的那一点谈开去,或受启迪,或溢美词,或奏共鸣,获谈商榷,内容不一而足。批评的形式可行间批,可旁批,可文后批,可兼而有之。如此读下去,批下去,评下去,则可达到开阔眼界、净化思想、活跃思维、提高认识之目的,可达到怡情、博采、长才的效果。
青年学子如能静下心来认真精细研读,深入批评,则自会荡涤一切浮躁、肤浅,自会形成一种深刻、充实、厚重的社会风尚,我们的未来自然无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