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街头》观后感10篇
《十字街头》是一部由沈西苓执导,赵丹 / 白杨 / 沙蒙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字街头》观后感(一):每一个文人背后都有一个凶悍的包租婆
春天里的歌词都狠狠的调侃了包租婆的厉害
不过放现在,人人都是房东的时代,到底群众是站在房东那边还是站在赖钱的房客这边,是真不好说的。
赖钱的房客还想隔壁的板墙后住了一个完美的对象
孩子,赶紧醒醒。
最后TMD其实是流行语吧!就和现在的“亲”一个用法,不用就不能表现他们的流行!
《十字街头》观后感(二):老电影陋病集大成者《十字街头》
两颗星只给两个男演员不羁的表演 演出了现实的荒诞 除此之外 剧本挖掘力度不够 人物情节俗不可耐 萧条的上海印象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场景的细节之中 却唯独没有影响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不为人动容的低谷是矫揉造作 不能引起共鸣之情的高潮是哗众取宠 难道任何一个年芳二十的女大学毕业生会是那种读了茶花女就对相片整日沉迷于臆想爱情的无知少女吗 女主角的人设根本就是在丑化女性形象 饱含偏见和男权的自恋 旧社会对人的压迫同旧社会对人的偏见像脏水一样从这部影片中溢出来 糟糕透顶
《十字街头》观后感(三):窗前的春梦
旅游卫视演过《十字街头》我看见了十七岁的白杨,嗲声嗲气的跟赵丹配戏,这是一部1937年的电影,能够看到当时上海街头的情景,往来的有轨电车,黄包车。但是我想说的是 我从另一方面来看这部电影的是如此的时尚,他们同在一个房东下租房子,相邻两间而互相却不认识,偶然电车上的邂逅,女孩坐在窗前的春梦,男主角在公园的幻觉,找哥们去她工作单位门口蹲点。 是不是很有意思,不要忘记这是在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影片中还曾出现过甚为小资的场景以及男女主人公接吻的镜头,当然作为中国电影历史上一部强片,十字街头的电影音乐部分作的也非常细腻,已经初露现代电影配乐的雏形,以一条主旋律作若干变奏穿插于中。
《十字街头》观后感(四):社会记录,内容单调
若作为记录性质的电影,片中出现的码头、烟囱、纱厂、报馆皆能作为真实上海30年代末的反映。然而就叙事、情节本身而言,就弱了下去:结构零散,人物出现突兀,消失也快,爱情穿插从后半段才开始,只有赵丹饰演的老赵是实打实的主角,不过故事以及社会现实又不能由他完全代表。
形式上难做分析,初看剧情而已,时间哗哗流过,镜头匆匆扫过,没留下特别的印象。
中国电影幼儿期的作品,作为社会现实记录看尚可,从内容表达上来说,实在欠缺。
电影的最后,先是四人特写镜头,每人一段励志话语、升华精神,再镜头拉远,看四人昂首向前。如今春晚开幕、闭幕,同一技巧。
《十字街头》观后感(五):时代症候的悲喜剧呈现
现代性极强,独特的上海建筑空间所连结起的爱情线,同时映衬着失业潮的时代背景,让爱情蒙上了悲剧色彩,年轻人的无奈与彷徨,爱情的无助。片中也有早期情欲镜头的展现(接吻),民族元素的运用(简笔画等)在影像呈现上中西 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结合,能够很好的反应时代特色,但是剧作层面对人物的把握程度还不够,男女主的过快的情绪变化,使得影片对于人物内心的挖掘深度不够,以及男女主的感情线索较为单一,却少剧作层面的丰富性,这点可参考《马路天使》(相对对爱情的描写更加细腻)。对于社会问题的展现也没有深入。总而言之,沈导演能够较为准确地把当时社会的症候,并加以艺术化,以一种轻松、娱乐的方式展现出来,算一部较为标准的悲喜剧商业电影了。
《十字街头》观后感(六):那些可爱的人们现在都去哪了?
剧照里觉得白杨不好看,但是电影里还是很可爱的,除了撒娇的部分其他的表演还是很自然的。赵丹真的是太帅了,我本来不相信那时候我们中国还有这么迷人的人,无论是那小小的口音还是“妈的”,都让我激动的不行,哈哈哈,我受不了我自己了,现在的我是不理智的,我盯着赵丹的照片可以看一天~
十字街头的细节也做的非常棒,比如这件衣服。
《十字街头》观后感(七):同时代好莱坞的影子
看到修复版的《十字街头》纯属偶然,到九院看牙没挂上号,才随机晃入大光明,那里正在举行个见面会,还见到了赵丹和白杨的儿女。修复的画面效果不错,不过声音貌似不在修复工程之内,以至于我时常得通过英文字幕了解台词。
如此之老的国产片,想当然是部革命电影,然而本片虽然反映了诸如工作难找之类的社会问题,其主体居然是一部屌丝爱情喜剧。原来它是诞生于1936年的民国片。作为开放时代的国产片,《十字街头》非常明显的借鉴了同时代的好莱坞喜剧的剧情桥段,如《一夜风流》里住在隔壁的一男一女互相损的喜剧桥段,不乏欢乐之处。在片中还听到了不少耳熟的音乐,虽然音效很差,但貌似都流传至今。
最大的缺点大概是演员的表演显得做作,尤其是女主角。它的故事在今天不足以起到足够的娱乐作用和感情触动,但是保护电影遗产无论如何是要支持的。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十字街头》观后感(八):来自于《电影传奇》的一段评论
大学生老赵、阿唐、刘大哥和小徐四人毕业后,即面临生活的严峻考验。刘大哥刚毅坚强,在民族存亡关头,回到北方老家投身抗战;小徐消沉懦弱,找不到生活出路,企图自杀,后返回家乡;阿唐性格乐观,随遇而安,替商店布置橱窗广告糊口;老赵对生活充满信心,当了报馆校对,并租了工厂区一个前楼房间栖身。不久,老赵家旁边搬来一位新邻居———绸厂女教员杨芝瑛,两人在种种误会中建立起感情……
电影《十字街头》的导演沈西苓被称为“怪物”,影片的剧本情节是在一个寒夜里和一群不得志的社会青年彻夜长谈得到的灵感,而出演和参与制作这部影片的几乎全是新人,而就是这些新人加上这个“怪物导演”攒出来这部《十字街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白杨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梦中情人;赵丹正式成为大明星;沈西苓更是被许多有心人爱戴;而吕班、沙蒙、赵明、崔嵬、汤晓丹这些后来的著名导演都是由《十字街头》引领进了电影生涯,如果能看到这么多朋友后来的成就,英年早逝的“怪物导演”沈西苓也许在另一个世界也会开怀地笑起来……
《十字街头》观后感(九):这不就是欢喜冤家式爱情戏的鼻祖?
在看《十字街头》的时候,我不禁感叹这不就是欢喜冤家式爱情片的“鼻祖”?片中男女主人公的相识过程颇为有趣:互有好感的两人住在同一个家庭旅馆,隔着一层木头隔板互相恶意捉弄,并不知道对方是谁。而随着双方身份的逐步揭开,一出出“好戏”接连上演……
电影中有一个颇为戏剧性的时刻,当杨小姐看到赵先生的照片后,脸上的表情由愤怒转而变成欣喜和期待。这体现了编剧对恋爱中的女性心态的把握。然而我又在想,如果照片上并不是英俊的赵丹,而是个其貌不扬的人,杨小姐会不会报警?
《十字街头》里的爱情故事,虽然也有“英雄救美”的狗血桥段,但更多的还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而最终影响他们情感关系的,正是两个人的双双失业。在《十字街头》里,穿插了一个迫于生活的压力和对社会的绝望而自杀的青年,但故事的主角赵先生和杨小姐还是重新振作起来,开辟新的生活,电影虽然反映了现实的困境,却没有走向消极,给人以希望。
《十字街头》的影像表达方式已经非常电影化,比如当表现一个人所想时,画面上会叠化出现他所想的影像内容(这一点在《马路天使》里也被频繁使用)。又如赵丹和同伴画“雌老虎”那一段,画面在全景、人物半身特写、纸上画像的特写之间来回切换,借以表现人物动作、表情和纸上的画,准确而生动;同时,这一段里,导演有意识地对声音进行使用,当两个小伙子最兴高采烈的时候,上楼的脚步声响起,起初两人以为是隔壁邻居,没想到竟然是房东太太,声音在这里很“有戏”。
《十字街头》观后感(十):挤破空间下的必须选择
与《马路天使》同一年出品的作品,显然,这部电影也是左翼的特质,但是没有《马路天使》批判的那么激烈,最开始的高楼拍摄,俨然和《马路天使》取法如一,一开始便宣告了主题,在上海这个魔都,现代都市空间中,人们都是仰望高楼大厦,个体已经被挤压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于是,知识分子大学生,一开始就面临着失业和自杀,生存空间被挤压殆尽……影片中同一屋檐下的男女主角,因互不自知,闹了很多笑话,戏剧便出于此,这个设置其实是延续至今的,当两人相识后,加入的就是感情戏,亲吻一场,虽然是女性幻想,但是也是十分大胆的,最后,双双面临失业下,影片也到了尾声,影片点出了主题,要上前方去,学刘大哥救国,不学小徐自杀,然而,影片也就截止在次,他们迈步前行,今后的是呢?谁也不知道,所谓十字街头,就是面临人生的选择,前后左右,怎么都是选择,但是选择哪条是可以决定的,选择的后果却是不可知的,只好自己承担……如张英进所言,电影中渲染的是从个人到集体化,四个独立的个体,最后团聚一起,或者说,这是一种号召,当每个人走投无路,自己便要归入群体,这便是唯一的出路……影片用了大量新闻报纸生产的场面,无非是要借着剧情揭示社会现实,但是过于重复的频率,以及过度场面的不自然,其实是在美学上有所损失的……电影其实描述了每个人的力比多,比如男主角,他是性饥渴的,小唐便大胆揭示了这一点,于是他在采访女主角前,便幻想着,掉到水里,当女主角失业,他便要求同居,女主角也是性萌动的,她竟然幻想着和男主角相遇接吻,小唐是靠语言来发泄他的力比多,女主角的姐姐是从女主角口中说出了她处于性需求的状态,于是,这四个充满着力比多的人士,最终将奔赴救国,于是力比多被转移成了热情,救国的热情,这便是左派影人要宣扬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