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普通人写诗的诗人
我认识洪波先生,缘于06年夏季的一次诗歌沙龙。沙龙的发起人是淮海晚报社副刊编辑王昉。听王昉介绍,洪波是一位公安干警,每天公务繁忙,但他总能挤出时间,坚持业余创作,并发表了许多作品。作为一名公安干警,洪波既不高大,也不威武,在我的感觉中,有农民一样的憨厚,泥土一样的纯朴。听王昉说,洪波破案很有一套,他用农家子弟特用的纯朴,与犯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个个棘手的案子,经他这么一审理就能迎刃而解。我读过洪波的许多诗,觉得他的诗和他的人一样朴素、实在。正他自己所说:“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将构筑我诗歌的基本内容。只是这些内容是通过真情实感表现出来的。而真情实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写诗人通过对普通人生活长期观察、思考、感悟汇集于心底的一股股暖流,而最终以感情、感受、感觉为表现形式。真情实感里蕴含着作者自身的精神思想人格性情等。真情实感只有具备独特性方可显示价值。真情实感是诗灵动鲜活的甘霖。不必担心从普通人生活获得的真情实感缺乏时代性、概括性、真实性,因为其真情实感的本身就是对普通人生活的一次升华。”洪波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实践的。
老丁
老丁是一位
一人吃饱
全家不饿的人
大家一般就叫他老丁
有时也会有人
开玩笑称他为丁局
我与他在一锅里吃饭六七年
竟未想起问问他的名字
他的主要工作
就是每天
为局机关烧茶水
然后给各个局领导
提水拿报纸
兼搞好楼道清洁
局里一遇到零星小事
都喊他去办理
老丁平时
总拎着一大把钥匙
领导人的办公室
唯有他能出出进进
一到年关或中秋节
他常帮人提上去一些东西
有时半夜我们案子上
需要盖章
也去敲他的宿舍
老丁到分局
做临时工的时间
与分局的局龄差不多
分局才成立二十几年
但老丁已六十
我问他要是不干了
将来住哪里
老丁摆弄大半天
手中的钥匙
找不到一把是他自己的
洪波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诗人。他的诗歌里始终渗透着对生活的爱与恨,对周围人与事的关注,寄托着对岁月的情怀。《老丁》这首诗,表面上看,诗人像拉家常似,一切显得漫不经心,实质上诗人却煞费心机。一开头,诗人这样写道:“老丁是一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人/大家一般就叫他老丁/有时也会有人/开玩笑称他为丁局/我与他在一锅里吃饭六七年/竟未想起问问他的名字”,短短的几行诗,却抓住了老丁的性格特点。接着,诗人通过老丁日常琐碎的生活,写出了老丁在单位里看似可有可无,实际上却一步都离不开他的小人物的形象。结尾“我问他要是不干了/将来住哪里/老丁摆弄大半天/手中的钥匙/找不到一把是他自己的”,这是一个细节,写出老丁心灵之疼,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的关注,对小人物命运的怜悯、悲怆和人道关怀,又深化主题,发人深省,令人沉思。
继母
掐指一算
您和父亲在一起
已经十一年
因我们间隔着母亲
所以每次见到您
只叫您一声
大姨
自您成为
我们家的一员
我们这些
出门在外的儿女
就不再天天用挂念
填补母亲走后
留下的
那么多的空白
每到年关回家
我都要
带一身外套给您
当村里人
看到您穿上那些新衣裳
便会问
是谁为您添置的
您总笑着说
是儿子
诗人笔下的《继母》虽不是生母,但同样血浓于水。它让人不由地想起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让人不由地想到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十五》:“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洪波的这首诗以情感为线索,采用写抑后扬的写法,先写“因我们间隔着母亲/所以每次见到您/只叫您一声/大姨”之隔,后写“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儿女/就不再天天用挂念/填补母亲走后/留下的/那么多的空白”的交融,最后写“当村里人/看到您穿上那些新衣裳/便会问/是谁为您添置的/您总笑着说/是儿子”浓浓之情。
母爱,血与脉的相连;母爱,儿女们永远的牵挂。在这人情冷漠,情感沦丧的时代,读着这样的诗,对于日益麻木无情的心灵来说,无形是一剂良药。
二姑爹的葬礼
二姑爹死了
一家哭成泪人
当亲友
将他装入棺材时
猛一想
叫谁抬呢
寻遍村子全部角落
最后筛选出
几位最年轻的男子
一看头发全已花白
有什么办法
几人只好硬着头皮
接受邀请
可是还未走到半路
一个个就像煮熟的龙虾
再也站不起
送葬的队伍顿时
乱成一团
有的望着天
有的望着地
一位老爷爷从邻庄
拽来两三个
打工刚刚归来的小伙子
终算解了围
就这样
一步一息
直到太阳落
才把二姑爹
慢慢放进墓穴
发生这么多事情
睡在棺材里的二姑爹
一无所知
诗贵在发现。可以这么说,没有发现,就不可能产生好诗。
听诗人讲,这是他回家乡后一次真实的际遇。那是一个下午,诗人因事回乡却遇到二姑爹的葬礼。以前村里遇到死人,抬棺材的人都是年轻力壮的,且随喊随到。现在却不同了。“寻遍村子全部角落/最后筛选出/几位最年轻的男子/一看头发全已花白/有什么办法/几人只好硬着头皮/接受邀请/可是还未走到半路/一个个就像煮熟的龙虾/再也站不起”,“送葬的队伍顿时/乱成一团/有的望着天/有的望着地/一位老爷爷从邻庄/拽来两三个/打工刚刚归来的小伙子/终算解了围”,诗人表面上是写二姑爹是葬礼,实际上是写新时期的农村由于大批年轻人进城务工而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发人深思。
笛声
晚饭后
大人就把灯吹熄
于是黑暗
便迅速占据所有空间
我只好跑到
臭椿树下的床上
躺下数星星
有时萤火虫路过
就赶快下床追扑
并将捕到的萤火虫
放入瓶子内
这时候
有一缕缕笛声
从山顶飘下来
我马上扔掉瓶子
静静地让
那些音符如泉水一样
绕过耳边缓缓
流进我那焦渴的心田
胸中好似有
无数张贪婪的小嘴
在滋滋吮吸
我问母亲
笛子是谁吹的
她说是十三队的小六子
据讲他失恋了
每夜他都要在东山头
吹很长时间
也不知那位女子
是否能听见
当时我
还搞不明白
那笛声里的含义
也不懂母亲话中的意思
但我一直有个想法
就是沿着村后的山路
爬到他身边
看看他吹笛的样子
洪波的诗,写实性很强,不太注重融情于景。而《笛声》却是一个例外。
夏季的夜晚,我跑到“臭椿树下的床上/躺下数星星/有时萤火虫路过/就赶快下床追扑/并将捕到的萤火虫/放入瓶子内”。诗人一开头,就用舒缓的笔调为我营造一个美丽的乡村夜晚,为笛声和人物的命运营造或烘托一种环境和气氛。通过这样的环境,诗人顺理成章地把“笛声”从山顶上引下来,“绕过耳边缓缓/流进我那焦渴的心田/胸中好似有/无数张贪婪的小嘴/在滋滋吮吸”。接着,诗人借问母亲,这笛子是谁吹的?水到渠成地引出吹笛人以及吹笛人悲凉的爱情。
尤其是诗的结尾“但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沿着村后的山路/爬到他身边/看看他吹笛的样子”一种同情、怜悯之情油然而生,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回味。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王国维《人间词话》)
2008-6-8于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