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知青》剧评:你的伤疤揭给谁看?

发布时间:2019-08-24 08:27:45
《2012》之后的《知青》,已然不再是1995年热播的《年轮》。关于知青,93后的小妹和95后的外甥置若罔闻,一如“自卫反击战”和“大饥荒”等,就像桃花源里幸福的人儿,“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90后开始登台,还有多少孩子能乖乖坐在高高的草垛旁边,听妈妈讲知青爷爷过去的事情?

别说是90后,就算是80后,又有多少人感受过80年代的“伤痕文学”。当年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和《年轮》,叶辛的《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和《蹉跎岁月》等轰动一时,引发所谓社会集体反思,直到1995年电视版《年轮》热播后,知青岁月总算悄悄在忙着赚钞票的当代人记忆里淡出,偶尔被追忆和娱乐的,顶多是KTV包厢里,韩磊那首苍凉而高亢的《天上有没有北大荒》——如是你真点了此歌,一定有人会暗自嘀咕,这家伙暴露真实年龄了!

传说《知青》央一黄金档播出头两集收视,市场份额高到达,把第二名远远甩在了脑后。在此,我并不想以收视论英雄,只是稍微为《知青》还能在当下吸引这么多眼球而感欣慰。而事实是,《知青》所能激起的探讨和议论却远远不及《甄嬛传》,甚至还不及《心术》,这点又令我感到失落。当然,《知青》所提供的文本价值,远远要大于它在电视剧市场之争中博个头彩,更要大于《甄嬛传》和《心术》等。如果可能,每一代人都应该有他们可以吸收的知青作品,并在那段渐行渐远的蹉跎岁月中反刍和吸收,从而坚定我们前行方向和脚步。

1995年的《年轮》是拍给70后看的,前两年高满堂的《北风那个吹》和梁晓声新作《知青》则为讨取80后的欢心。《北风那个吹》中,高满堂借人气旺盛的闫妮和夏雨,一反以往知青作品伤痕、悲凉和反思的基调,用充满戏剧性的浪漫情怀述说青葱岁月,梁晓声的《知青》也同样大走哈喇的路线,试图用诙谐的语言稀释沉重岁月。两作都在受众的层面做了一定的探索或说是妥协,而最大的突破在于,他们不约而同地推翻了知青的“国家使命”。喜剧性的引入也未尝不可,回首那个沉重的岁月,谁能说那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知青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运动”主角,得益于文化大革命后老毛的两声咳嗽,发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电视剧评论)很有必要”声响,在那个“红宝书”比人家的《圣经》还要紧的年代,这是毫无争议的最高指示,于是2000万城市“知识青年”即“知青”背井离乡,被打发到了边疆和农村地区定居或者劳动改造。表面上,他们接受的是“国家使命”,或屯垦戍边,或接受改造,实际上正如《知青》中最讲“阶级斗争”的吴敏父亲家属所言,这场伟大的政治运动不过是为了缓和国家无以承受的青年就业问题等。

文革后国家机构几乎瘫痪,工厂停工,学校停课,派别武斗,尤其是无所事事的“红卫兵”成为摧枯拉朽的破坏力量。正是由于经济秩序空前破坏,城市已经无法安置连续三届,近2000来万的毕业生就业(所谓老三届),留在城市后果可想而知,于是上层建筑想到“广阔农村”。“广阔农村”一来分散“红卫兵”破坏力,二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而且大多知青劳动不拿工资,大大节省了财政支出,可谓一石三鸟。

梁晓声为《知青》分出了泾渭分明的两条线,一条是青春澎湃的北大荒兵团知青,一条是苦哈哈的陕北插队知青。两者虽均为知青,却有着天壤之别。兵团知青出身“又红又专”,插队知青往往是“黑五类家庭”子弟,前者以投身军垦生产为光荣,后者则是以接受贫下中农“劳动改造”为名,前者每月还能领到微薄的工资,后者则只能用劳动赚取工分,两者共同构筑成那个特殊年代的“残酷青春”。男主角赵天亮属于前者,于是他来到了黑河兵团,女主角周萍属于后者,虽然她努力混进了兵团,很快还是被打发回了山东屯插队,赵曙光本来和弟弟一样,应该出现在黑河兵团,但她为了陪护“出身不好”的冯小兰,甘愿随她插队连口水都喝不上的陕北农村。

和高满堂的《北风那个吹》同样有“偶像范”的嫌疑,所不同的是,梁晓声的《知青》除了《甄嬛传》中夺人耳目的“华妃”蒋欣和“小刘烨”的赵义两位配角略显眼熟,其他几乎是清一色陌生青年男女。而且《知青》更凸显知青群像的思考,并把这群年轻男女真刀真枪都放到泥泞的田地里摸爬滚打,试想要换成那些个线上的艺人,谁能干!一如梁晓声之于知青的情怀,由《闯关东》原班人马操刀制作的《知青》也充斥着那段特殊岁月的情怀,并不断在高度压抑的政治环境中,赋予这群年轻人独特的人格,以及对时代低调而独立的思考。

《知青》在网罗六七十年代以前的人群的同时,在对白和人物定位上都加入了新时代的特点,其中也不乏贫嘴之处和喜剧性人物,这些固然是迎合80后的影像语言,笼络80后甚至90后前期的后生之心昭然。可悲的是,在网络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90后获知我们真实历史的渠道反倒比80后还越发艰难(一如“知青”,一如“饥荒”,一如“自卫反击战”,一如“XX事件”)……略微向“偶像范”妥协的《知青》,向我们适时地揭开那道老伤疤,其普世价值还是值得称道。

本文来自芒果秀影评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