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文化随笔

岳父大人的临终遗憾

发布时间:2022-09-24 16:00:36

  “大人”一般是对官老爷的称呼。从前也有称“父母亲大人”“岳父母大人”,不过那是在书信中,不面对面称“大人”的。

  只有对官员才一声声的叫“大人”,无日无夜,不分春夏秋冬和酷暑严寒,如“呼吸运动”一般无休无止。这是说的古代,现时代则是另外一种叫法,只是“呼吸运动”依然。

  我没叫过岳父大人,没机会写信,趁回忆时补称呼一句“岳父大人”。

  一位同事60年代给父亲写信,信封上写成“某某同志收”。他的“大人”是一“绿衣使者”,竟大发其火,责备儿子“目无尊长”。其实那时候时兴“同志”的称呼,“志同道合”的意思,是最崇高最亲切的称呼。

  我给父亲去信报平安时弄了个巧,信封外写成“先生”,他比我先出生,叫先生不会错。老人高兴,我也解难,别人也不好挑剔。那时候我还不敢称他同志呢,怕人家说我立场不明,坚决斗争观念薄弱。那个年代,许多事都是要谨小慎微的。

  也许自己多心,不过,多心也不是天生的,不是无缘无故的。后来听说,还真的有人去家乡调查过我。

  从出生到初二结业都在那里,离开时,年方十五,去掉不懂事的婴幼时期,再去掉三分之的一睡眠时间,又去掉生病时间,还去掉听课做作业的时间,更要去掉吃喝拉撒的时间,所剩几许,哪来什么问题。

  查我什么哟,那中学只有初中部,连三青团也没有。我倒是“童子军”,一入中学便剃个光头,穿套黄色制服,系一条蓝色领巾,冬天裹进鼓鼓囊囊的衣裤,夏日汗水淋漓。所以一放学,便赶快“撕”去。精光的头,夏日没一点遮拦,晒得焦头烂额。为了上学,“无可奈何“发”落去,人人如此。

  还是讲岳父大人。他不唱歌、不跳舞、不赌钱,单单好酒,比“大人”还好酒。大人是在酒席上,喝不下时有女秘书代喝,醉了,女秘书会扶着进“绣房”。

  岳父则是自斟自饮,一把锡酒壶,清早起来一杯,中午一杯,下午一杯,临睡前还一杯。他不能喝醉,没女秘书扶进绣房。而且还要自己掏腰包,喝酒掏多了,吃饭的钱便掏不出来了。

  他来我这里时,泡杯茶他不喝,盛上饭他不吃,煮碗面他不要,削个苹果他不碰。倒是有点不好意思的问,有没有酒?在火车上憋了一天,补喝一杯。热辣辣的从舌头入喉咙,再食道,终于进了肚子里,他的老人眉飞扬了起来了。

  他不讲究吃什么菜,老要我们随便,随便,叫我们少买肉。对酒却不客气,从来不说少买些酒,了不起会说句买便宜点的酒。

  离开我家时,送他什么都没兴趣,眼皮塔拉着,嫌不好带。独送酒,他眼皮不塔拉,笑眯眯的接在手上。即便没有带回去的,至少也得用小玻璃瓶装点儿在火车上,可以晕晕乎乎、摇头晃脑一阵子。

  有一年他女儿从贵州买瓶茅台送他,老人家高兴得那晚也许没有睡着觉。

  他没舍得打开,大概是忍了又忍,忍了又忍,两眼望着天花板。

  第二天傍晚,老人带来了他的哥们。那时代的人也有哥们,不那么叫罢了。有话聚在一起说,有酒聚在一起喝。哥们进得门来,个个脸上放光。其中有个鼻子红红的,大概是因为高兴,鼻子上更放出光彩。老哥们进门后,一个个热情的和岳母大人作揖打恭。

  他们就着几个碟子,老爷子平日里备下享受的鸡脚、鸡翅、鸭肝、鸭胗等,一晚痛饮,乐得从古到今,如茶馆里聊天,扯到哪儿算哪儿,从天到地的全抖落了出来。“一瓶好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在喜谈中”。出门时,那人酒的糟鼻子上面更增添了红晕。

  不知怎么称呼他们,酒仙,酒圣?仙呀圣呀是要有大学问的人。酒鬼,酒棍?鬼呀棍呀是亡命之徒。他们都是正经人,回家痛痛快快睡一觉。了不起梦里再喝个痛快,第二天便又要坐在缝纫机旁,哒哒哒为布衣们做衣裤的。

  说岳父大人只爱酒也不公平,闲时他还爱看书,喜欢看介绍古代英雄的书,如廉颇、关羽、李世民、诸葛亮。我有《历代名君》《历代名臣》《历代名将》几本书,都让他看烂了。

  老人家的遗憾,当然也不开“酒”。撒手人寰之际,他想说什么说不出来。孩子们干着急,不知道他有什么遗言。他挣扎着伸出手,孩子们还是不明白。他终于使尽了力气把中指和拇指做成一个圈,孩子们才终于明白。可是老人家正在喘气咳嗽,哪敢给他酒喝,于是,岳父大人带着最后的遗憾离开了儿孙们。

  那年我腿受伤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没去老人家身边。否则我会出主意,用小匙放几滴倒在他舌头上,老人闻闻酒香也就心满意足了。可惜他们都没想到。话说回来,如果我在身边也许一样会心慌,急得想不出主意来。

  我安慰妻子说,老人家会谅解的。天国有酒仙李白,若是知道老爷子也好酒,说不定会邀他喝几杯呢,趁机聊聊“人间冷暖古今同”。还有“张旭三杯草圣传”的张草圣,也一定会邀去饮两杯。

  他和邓先生同寿算是福气,邓大人拿出了惊人的勇气不“按既定方针办”。古人的说法叫“抗先帝遗诏”,令世界刮目。与福气比,那遗憾岂不小小的!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