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文化随笔

中国文化=儒家=中庸?(《无聊呓语二》)

发布时间:2023-10-26 19:53:26

  (因为无辜所以生病,因为生病所以无聊,因为无聊所以常睡,因为常睡,所以呓语。)

  一中国文化与儒家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是听人说要让我多看点传统文化,说我不符合儒家中庸。诚然我不是儒家,且不符合中庸,可我不由得要问中国文化等于儒家么?儒家文化又等于中庸么?哪个有文化的人下了这个结论?大抵是前些年批林批孔,打倒孔家店把人们思想打垮了,没人懂传统文化,等恢复了就知道有这么一个儒家,就知道统治者提倡和谐大同,这大抵就是所谓的中庸。

  首先说说中华文化的问题,儒家诚然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可它绝不等同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由华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构建的文化。中华文化大抵可以从制度层面、宗教层面、学术层面、艺术层面、科技层面、中外交流层面去讨论。儒家文化最多算是学术层面中的一部分,而且仅仅是一部分。限于篇幅,今日单单去说学术层面。

  中华文化讲求的是天人合一,所体现的是统治者的厚生爱民和人民的忧患意识还有反抗精神,这一点从上古神话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窥见。反抗精神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之所以儒家文化被当下一些人将其与传统文化画等号,除了上层建筑的导向原因,还有就是历代统治者统治的时间总比改朝换代的时间长,儒家思想最容易束缚人,所以汉代以后要罢黜百家。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

  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

  这一段出自《韩非子》,文章中把儒家列为五毒之首,说它是以文乱法,用他所谓的礼仪道德去参与扭曲法度。并举例,一名逃兵逃跑,仲尼责之,回答是家里有老父无人养。仲尼大为感动,于是就为他请求晋升。这就是“父之孝子,君之背臣”。当然儒家也未必是那么的不堪,但是纵观千年来看,我们今天所谓的腐败还真是和儒家有莫大的联系。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学说起于管仲、子产,到了韩非集大成。要说后世真的改天换地的大抵都是法家,中国古代治理天下的帝王都是用内法外儒的制度。自己用法巩固统治,人民用儒甘于统治。只要有变法改革,只要政体还可能变成共产主义制度,只要人们还需要法、术、势、刑、赏、罚、利、公、私、耕、战存在,我们的法家就永远存在。而很少有人去把它等同于传统文化,只不过《宪法》、《刑法》不是今天的学术著作,历代的人民轻易不敢越雷池而已。

  “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辨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这选自于《墨子》,墨子也便是从儒家出来自成一家,他出自儒家,却越来越对儒家表示不满,于是开宗立派,结果成了诸子百家中唯一以自己姓成家的典型。墨子的思想大抵是兼爱和非攻,上面那段话便是说“攻国”之事。今天我们每个人应该对着这句话反思。举个最简单例子,我们一到某某大庆要拿出五十亿搞一个仪式,某某阅兵要花个144亿阅个兵。我们已经见怪不怪,对于我国一年公派留学生要花30亿,我们也不嫌少。有数据统计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平均占GNP的比例为5。1%,发达国家为5。3%

  ,撒哈拉的南非国家为4。6%,印度为3。5%,最不发达国家为3。3,中国为2。3%(成为世界上投入最少的国家?)。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受教育人口的中国,只用了占世界各国教育总开支的1。5%。(此段文字来自中华网,来自导向性网站,所以不要轻易删除本文)。官方的解释是财政收入用于民生,中国受教育人口太多。我们忽略了人口密度和GDP总数等等的比较。这就应该算是合了《墨子》这段话,所以墨家的词句在今天绝对有意义。

  至于中国学术文化中最重要的四家,道家我就不愿意说了,因为老子的思想为无为之治,被统治者不喜欢,统治者也不喜欢。因为他的思想是哲学层面的思想,用他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思路,中国今天和他那个年代建设得应该差不多。

  二儒家文化与中庸一——孔子

  也许是与千百年来统治者提倡的精神有关,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提到儒,人们就想到隐忍懦弱,竟然将其冠以中庸之名。而今很多没文化者甚至认为儒家文化就是中庸。

  中庸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可儒家文化却并非是孔子的中庸。孔子的核心思想也不是中庸。孔子的思想其实是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字——“仁”。至于中庸只不过是服务仁的一种态度,至于现代很多人提出的文化核心慎独更是服务于中庸的一部分。翻开《论语》我们会看到每一篇都有大量篇幅在探讨“仁”,而且重于仁用于政治。如: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以上三则都是通过一个侧面说“仁”,从德行、礼仪、信义等宣扬孔夫子所谓的仁义。这种仁义也并非什么时候都能去宣扬的,孔子还说了“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也就是说孔子在那个年代其实就有了明哲保身,害怕受政治迫害的思维。我们后代的知识分子很多只是学了这一点,却没有看到儒家不只是孔子,即便是孔子也未必是懦夫。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是要有勇气的,比如我们建国以后实行历史上最令人发指的政治干预文学(个人认为早远超过了焚书坑儒),还会有那么多有骨气的人不合于所谓的意识形态。比如俞平伯、比如马思聪、比如高尔泰、比如胡风……孔子也未必是没有反抗精神的,他只不过是为了统治者更能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去提倡他的仁政,试问,要是不施行仁政,孔子又是什么态度呢?“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孔子同意管仲,也就是说不仁的统治者没必要去留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就是中庸之道了,所谓小人反中庸,我也不能说自己是小人,不过也定然不全同意孔子的话。再说用自己本就不同意的学问的定义去定义自己,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就找到了“礼教”的悲哀,全是吃人。中庸不如说是去做和事老。我们现在也做得很好,调节朝鲜核问题,结果朝鲜对以私人名义来访的美前总统克林顿说了,我们的武器打不到美国,只能打到我们西面的国家。有人说我肤浅,你却拿不出深刻的注意来。要是儒家中庸学得好的话,你会知道深刻本质就是肤浅。

  对于孔子的话有很多我越来越觉得怀疑。有人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让我想起了今日一条新闻纪检委官员叫板县委书记,就是纪检委官员为民请命在自己微博里和县委书记叫板,说:“我说的是要是没有我辞职,你要是做了你辞职,你敢么。”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纪检委身份去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适合于仁政施行之处,倘然你对我不仁,我有什么对你仁慈呢?道听涂说者,在有些地方也未必是“德之弃也”。当道听的途说比法庭的证据还要真实的时候,证据就一文不值。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维让我们对于同胞的漠视甚深:“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姑且忍一忍“我爸是李刚”,忍一忍赛加鑫与药家鑫,忍一忍陈良宇忍一忍一个两岁的孩童被反复碾压,忍一忍吧!我善于忍的民族,对于这样的子曰,我只能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王福来2011-10-24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