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一):
廉政建设,似乎听起来很高大上,离我们很遥远,只有和那些高官才能能联系起来。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廉政建设和我们息息相关,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胞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清廉更成为一种人格的魅力,一种道德的体现。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礼貌的前途,取决于这个礼貌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礼貌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在古代就有学生拜师时给老师送“束修”。皇太子、国子监生、四门学学生、律学、算学、书学学生拜师所送的礼物,都是帛五匹、酒二斗、修(肉干)五脡;州县学生仅须奉帛一匹,酒与修则相同。这些礼物包含着家长与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然而此刻这种感情味道却变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成为了“糖衣炮弹”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守作为一名教师的节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尽自我的绵薄之力。
鉴史问廉观后感(二):[由www.telnote.cn整理]
“以铜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镜知得失,以史为镜知兴替”。最近由河南省纪委,河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河南新闻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八集电视连续剧《鉴史问廉》在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电视台连续播出后,引起全国上下乃至世界人们的强烈反响,其震撼之威力,不亚于一颗原子弹石破天惊的爆炸效应。
纵观《鉴史问廉》,之所以能成为一部短小精悍震惊世人的巨片,它不仅仅具有广泛的现实好处,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好处。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所涌现出的无数优秀的清官与腐败贪官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它用真实的事例再现了历代开明君王推行任人唯贤、听民意恤民情之国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清正廉明的国策,行之,则国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反之,则走向衰败,甚至亡国。剧中用鲜活的真人事例不仅仅再现了历史,也警示着我们后人。
《鉴史问廉》中反映的清与浊,廉与贪,兴与衰,是颇为感人的,也是发人深省的。仅一字之别,一念之差,其结局却有着天壤之别。经验是宝贵的,教训是深刻的。应对21世纪的这天,难道我们不就应有更清醒的认识和反思吗?
当前,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应对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认真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力挽狂澜,果断决定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打虎拍蝇”的人民战争。其阵势可谓“感天地,泣鬼神”。波澜壮阔的反腐运动,席卷神州大地各个角落,来势之快,来势之猛,来势之广,是空前的,也是大快人心的。铲除腐败,严惩贪官,“苍蝇老虎”一齐打,这铺天盖地的威慑力,使狂妄一时的贪官们心惊胆颤,如惊弓之鸟,似热锅蚂蚁,无处躲藏,也令广大人民群众无不拍手叫好!
“开弓没有回头箭。”打虎拍蝇无终止,铲除腐败无句号。我们须一鼓作气,“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此次反腐运动是长期的,非短暂的,绝不可搞形式,走过场,一阵风。彻底铲平滋长腐败的土壤,万不可让腐败死灰复燃。我们务必紧跟党中央,奋勇直追,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民总动员取得这场反腐战役的最后胜利,让我们共和国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让我们党的队伍更纯洁,更健康,更青春;使我们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祖国千秋万代永不变色,更加繁荣昌盛。
让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周围,携手共进,调动一切用心因素,充分发挥时代的正能量,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继续沿着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努力奋斗!
我们坚信,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明天必须能够实现!
鉴史问廉观后感(三):
《鉴史问廉》第一集观后感
《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看后,引人深思,让人清醒。“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治国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其中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清官,是历朝历代百姓的信仰。
跨越历史的长河,在数千年的时空中,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著名清官,在他们的传奇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清官之念》将透过对这些历史上著名清官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的探究,解读中国人千年“清官情结”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那就是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期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忙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我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的确很难得。
40年风雨变迁,中华大地却依然记着焦裕禄这样一位共产党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地烙进了人们的心中,他的事迹感动了整整两代人!身为县委书记,身上没有官气、阔气,一件旧大衣是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他的儿女和老百姓一样挨饿受穷。焦裕禄凭着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一心为偏僻穷苦的山区兰考,为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鞠躬尽瘁的工作。忘记了妻子、儿女更忘记了自我,强烈的职责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禄心甘情愿地牺牲自我和幸福的家庭。县长派人分给他二斤大米,这在当时来说相当的珍贵,能够让家里人吃上几顿香喷喷的饭。可他却一点也没动,让家人原物奉还。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齐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我的国家越来越充满期望,对自我的未来也充满了期望,反腐倡廉、追求公平正义既是中华礼貌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从危难中重新崛起、走向复兴的推动力量。
鉴史问廉观后感(四):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用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述相结合的手法把中国的兴衰史一览无遗的展此刻国人面前。先从秦朝说起,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帝王,秦朝的亡国是因为修长城、修驰道、建骊山,老百姓徭役太重,不堪重负。秦始皇还集全国之力,用百姓血汗修筑“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奢侈浪费的耻辱代表。秦始皇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只传二世。
西晋王朝,从皇帝到大臣人人都在比阔斗富。在当时的西晋王朝,无论是石崇还是与他斗富的富豪,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官员”。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西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拜金的政权之一。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辛辣的讥讽道,“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西晋王朝迅速陷入整体性腐败和社会溃败之中还有另外的因素:政治上,它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用人只看门第,看血统,而不看才能,把做正事干实事的这些人当作俗官,浊流,被社会看不起。经济上,它施行占田制。所谓占田制就是当的官越大,经济利益就越大。所以,这样一个王朝,它不可能长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老百姓爱戴的明君,他对能臣廉吏爱戴有加,当一生清廉节俭的魏徵去世时,唐太宗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他感慨的讲到:“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掉了一面镜子。唐太宗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严格要求朝中的贵族和大臣,同时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监察制度来预防贪污,皇帝率先垂范,官吏安守本分,贪腐和滥用职权的现象没有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出此刻了中国的大地上,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盛世,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是一个国家安宁的时代,是一个和谐向上的时代,是一个贤臣辈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时代,也是一个让现代的中国人怀念的时代。
唐玄宗在位期间,任命一位不学无术,却精通音乐的李林普做宰相,把朝中大事交给李林普掌管,从此沉溺享乐不理朝政。在李林普的掌控下,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遭到排斥,小人得到重用。在腐败的全面侵蚀下,各级官吏贪污受贿成风,唐帝国逐渐消亡。
北宋初年,国家百废待兴。那么北宋王朝是如何选贤任能再创盛世繁华的呢?北宋的官员都是经过严格的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朝廷对于官员的婚丧、宴饮、车马、服饰、有着严格的限制,对违反者严加制裁,终身不得为官,对于贪污受贿的则处于极刑。宋真宗即位后,任用端庄持重、勤政廉洁的李沆做宰相,旋马家声的故事就出在李沆身上。在皇帝和贤臣们的共同努力下,北宋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又一个盛世。但是,这个空前盛世的朝代是如何走向衰败的呢?宋徽宗,这是一位在书画方面造诣极高的皇帝,他是一位真正有才华的艺术家,尊信道教,当上皇帝后,他开始在开封建一个供自我修道的园林艮岳。奸臣蔡京是他的宰相,朱?为修艮岳运送奇花异石,赢得了皇帝的欢心,很快从一个平民晋升为节度使。朱?的快速晋升掀起了一股采办花石的狂潮,各地官员争先恐后向皇帝进献花石。宋徽宗这种追求享乐,追求奢华、不顾民生的做法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纵观历史,能够说,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能任凭腐败现象蔓延。腐败是私有制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毒瘤,社会要发展,就务必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根除毒瘤。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有多高,权利有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脱不了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
鉴史问廉观后感(五):
古为今用鸣警钟
我认真收看了中央电视台九套八集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后,意犹未尽,又之后收看了河南卫视、河南新闻频道的重播,受益匪浅,深感这是一部振聋发聩、令人震撼的纪录片,是一部廉政文化的好教材。
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我的感受:此片的特点、与开封的关系和两点推荐。
关于其特点能够用八个字来表述:好看、好懂、耐看、耐用。(4)
这是一部以历史朝代为经,以名垂青史的清官史和遗臭万年的贪官污吏史为纬,用讲故事的形式,透过情景再现的影视表现手法,以快慢适度、深沉浑厚、饱含激情的男中音解说为主,辅以56位专家学者言简意赅、字字珠玑的点评,配以或激昂或低沉的音乐,使观者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犹如身临其境,到达情感上的共鸣,煞是“好看”。
“好懂”是说,反腐倡廉这么一个严肃的政治性很强的话题,被编剧以讲故事的艺术形式娓娓道来。动人心者莫大于情,情在细节之中,细节在故事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细节感人。如汉代池阳县狱掾王立的夫人瞒着王立收了囚犯家人一万六千钱。事发后,王立感到自我没管好家人,十分羞愧和恐惧,即刎颈自尽以明心迹。由此可见,汉朝法律的威慑力是多么大,官员们的自律感和对国家律令的敬畏感、耻辱感是多么强烈。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说,文化的功效是什么?就是在不经意间,带给是非、善恶、真伪的决定标准,尽管它不像经济建设一样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但功效却是水滴石穿、垒土成塔、润物无声。诚哉斯言,该片寓教于乐、好消化、易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告诉人们历代清廉官吏的高风亮节与贪官们的丑恶嘴脸,告诉世人廉则兴、贪腐成风则亡,这就是该纪录片的“耐看”所在。
“廉则兴、腐则亡”是一条亘古不变的法则。反腐倡廉是每个国家和每个历史时期公务人员都务必严格遵守的规则,任何一个时期都应在反腐倡廉上下功夫,让公务人员做到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此其“耐用”也。
《鉴史问廉》十分接地气,与开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片中涉及十几个生于开封或在开封为官的廉吏:被汉光武帝封为“强项令”的洛阳令杞县人董萱,在开封做官时给后人留下“沧海遗珠”成语且又断案如神的狄仁杰,留下“旋马家声”典故的宋朝宰相李沆,给我们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铁面无私的包拯,给儿子司马康留下《训诫示康》家训的司马光,“宰相肚里能撑船”、锐意变法的王安石,不贪占一分一毫的苏东坡,离职时只收扬州百姓一棵青菜、两块豆腐“一清二白”的江苏巡抚兰考人张伯行,精忠报国的岳飞,“两袖清风”的晋豫巡抚于谦等,这些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血管中始终流淌着忧国忧民的血液,他们身上无不闪烁着清风文化的光芒,无不彰显着开封这块文化沃士滋润的清官廉吏对“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懈追求。如果说,一部中原史即半部中国史,那么毫不夸张地说,一部开封史即是半部中原史。
《鉴史问廉》八集中多次出现开封府、包公祠、龙亭、大宋御河、城摞城等风景名胜,这无疑提高了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必将推动我市文化、旅游、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最后提两点推荐:
一是充分利用省、市纪委命名的“廉政教育基地”——开封府内西侧设置的“清官长廊”和“清廉词”,以及在牢狱设置的“贪官警示台”,在对公务人员的培训中强化廉政教育。
二是尊包拯为“廉圣”。笔者曾在市包公研究会组织的纪念包拯诞辰1010年座谈会上提出:应在原有的中国古代十大圣人(文圣孔丘、武圣关羽、诗圣杜甫、医圣张仲景、茶圣陆羽、史圣司马迁、画圣吴道子、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酒圣杜康)之外,增设包拯为“廉圣”。
在这方面,其他省辖市已先行一步,在传统的“十大圣人”之外,又加了八圣:漯河的“字圣”许慎,南阳的“科圣”张衡、“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焦作的“文圣”韩愈、“律圣”朱载,周口的“道圣”老子,新乡的“谋圣”姜太公。
鉴史问廉观后感(六):
鉴史知今问廉知己
近日观看了《鉴史问廉》大型文化纪录片,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该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透过《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八个真实的故事,展示了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与贪官乱臣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取,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也提到:“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治国如此,反腐倡廉同样如此。纵观纪录片,不难发现,历史上凡是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大都有一位比较开明的君主,有一帮可倚重的忠臣。如贞观之治,有了从善如流的李世民,才成全了魏征、狄仁杰的直谏美名。康乾盛世,正因为有了“千古一帝”爱新觉罗玄烨,才使“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成为各级官吏竟相效仿的榜样。因此,有个廉明的君主,人人才敢讲真话,人人才能参与反腐,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无数个魏征,无数个于成龙。当反腐成为全民的反腐时,廉政必然就会成为整个政府体系的廉政,想要到达政治清明也就不难了。同样,一个朝代的没落,也必发端于君昏臣佞、从上而下的吏治腐败。试想,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大环境下,政何以施、国何以治呀。南宋宋徽宗,后人的感叹“亡宋谁知是石头”。对昏君佞臣,屈原选取了投江等等。无有昏君,何来佞臣,不亡国才是咄咄怪事!
《鉴史问廉》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廉政教育课:为官就要清廉,当官即不能贪腐,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
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同志,首先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我的节操,工作中时刻以“严人一等”的标准要求自我。“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在高压反腐成为新常态之时,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消除贪欲,根治“四风”问题,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自身修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我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务实重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增强廉洁意识,透过坚持开展示范和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深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规范权力运行各项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等各项活动,使学校各项工作与时俱进,永葆廉洁正气。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廉洁与清政并行。认真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维护法律的效力,依法保障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校
又快又好发展。
透过观看记录片,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廉洁意识:
一是进一步加强学习思想理论,以案为鉴,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牢固理想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自我约束潜力,提高自我警示潜力。
二是廉洁自律,以身作则,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要始终坚持廉洁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同时,自我要严格要求自我,从思想深处根绝贪图享受、拜金主义、目无法纪等错误思想,不断反省自我,防微杜渐,确保与任何违法违纪问题不沾边。
三是加强作风建设,从细节做起。作风体现于细节,倡导树立好就要从细节抓起。要从细小的问题入手。无论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要做到心不贪,嘴不馋,手不长,洁身自好,时时警惕,不给别有用心者留下可乘之机,在思想作风上过得硬,才能经得起任何考验,永远持续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鉴之于史,问己于廉,三省于身,厉行于事,而后才能立于民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为维护社会公正、法治注入“正能量”的人,终究会被时代镌刻、被人民铭记。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作为校领导,要身体力行,要率先垂范,在学习廉政知识、遵守廉政纪律、执行廉政规定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象焦裕禄、郑培民、任长霞一样忠贞爱民,一心向党,只有这样,才能凝聚民心,汇聚民意,才能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促进学校科学、和谐发展!
鉴史问廉观后感(七):
心底坦荡,方能正道直行
吏治不清,浊浊尘世;吏治一清,清平盛世。郦波教授的一句精辟总结,令人警醒与深思。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雷霆惩腐的大背景下,纪录片《鉴史问廉》跳出被地域、时光、空间局限的当下,以其独有的历史观和厚重感站在中华五千年礼貌史的高度,从历史的兴衰沉浮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让人感到廉政富有的温度和情感、活力和魅力,从而增强人们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凝聚力。
鉴史,问廉。着重在于廉字,苏东坡在其《六事廉为本赋》中就有这样的文字:“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开篇宗义,便将“廉政官德”举为领导干部之首要问题。透过《鉴史问廉》,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说看到的“廉”,正是汉代小小洛阳令董宣“不畏强权冒死捍卫律法”的大无畏;是唐朝狄仁杰“断案如神、秉公执法”的清官能吏形象;是北宋李沆祠堂高悬的“旋马家声”告诫子孙莫恋奢侈生活;是明朝海瑞“推清丈、平赋税,屡平冤假错案”的青天美誉;是清代清天包拯“不持一砚归”、“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品行和志向;是百姓对官员的期盼,对清官的一种信仰。
清官廉吏故事感人至深,古代如此,现代更如此,早在25年前,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深受感动,挥毫写下了“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这位“好官”的崇敬之情和他自我爱民为民、职责担当的坚定情怀。在成立党的新一代领导群众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仍是谆谆告诫青年学子“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心中装着人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为民众谋福祉,当是这个时代领导干部的最强音。因为,我们党是最清廉的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我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是的,廉则兴,贪则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个八德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DNA,它渗透到每一个中华子女的骨髓里面去。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辩、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从中我看到了他们身上共有的鲜明特征: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洁、惩恶扬善。心不廉则无所不取,心无防则无所不为。廉洁自律是一项长期的思想作风建设,绝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它的效力在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廉洁自律作为一种思想境界来提升,作为一种职业操守来要求,作为一种工作潜力来培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当深明“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的道理,当代的领导干部就应以历史上的清官为榜样,学习他们,超越他们,以清廉之身,取信于民,服务于民。
鉴史问廉观后感(八):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鉴史问廉》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揭示廉则兴、贪则衰的治国之道,弘扬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树立激浊扬清、追求正义的价值取向,推崇克己修身、廉洁奉公的道德人格,为我们带给了一部研究和借鉴历史的教科书。在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重拳惩治腐败,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鉴史问廉》更加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给予我们更多的警示与告诫。
一、要以廉为本,轻名利,讲操守,提高自身修养
我国自古以来,各个阶层和各个朝代均高度注重以道德引导官员,提倡以德为先、以廉为本。当前,要实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首要前提是“干部清正”,党员干部要守住自我的节操,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要怀修养之心,提高思想境界。我国历来有注重自省和个人修养的传统,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当前,党员干部要以“慎独”的精神要求自我,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透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磨砺,将党和人民以及社会长期构成的政治原则、道德律令转化为自我的内心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树浩然正气,扬昂扬锐气。
要怀淡泊之心,正确对待名利地位。不追求名利地位才能志趣高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才造就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淡泊之心对待个人名利和职位升迁,甘于吃苦,不计得失,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以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自我最大的幸福,而不以个人进退荣辱为怀。
要怀律己之心,抵制各种诱惑。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是严于律己的典范,东汉时,杨震举荐的官员王密为报推举之恩,夜晚拜访杨震并奉上黄金,杨震连连拒绝。王密以为他怕人看见,有损名声,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愤然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把黄金扔给王密。在当今,应对纷繁复杂的客观环境和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党员干部务必始终持续清醒头脑,不断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潜力,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慎独慎行,择善而交,自觉清除和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始终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二、要以廉为纲,重勤政,求实效,切实转变党风政风
宋代的吕祖谦在《官篇》中指出:“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那里将“清廉”列为官德之首。可见,“廉”是为官从政者最起码的政治要求和道德价值取向。党员干部要以廉为纲,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资料切实转变党风政风。
要突出勤政爱民,心系群众。用心爱民,才会得民心。李世民崇尚“恭俭爱民”,才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荣;焦裕禄、孔繁森为民鞠躬尽瘁,才受到广大群众的深情爱戴。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脚踏实地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关切民之疾苦,体察民之忧患,排解民之急难,自觉地为民尽责、为党分忧,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要突出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民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重要结论。政府办公室承担着市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出台前的调研、参谋和决策部署的督促落实工作,直接影响政令畅通与政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四大一高”战略的深入推进,要深入实际察实情,强化调研理清思路,为决策带给参考;要围绕决策督实事,善于协调抓督查,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要提高效率讲质量,主动服务求实效,切实提升政府执行力。
要突出廉洁从政,秉公用权。历史上,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人物公平正义、政治清廉,获得百姓赞誉。党员干部要牢记“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宗旨,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好亲情与党性的关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决不能把权力变成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的工具。
三、要以廉为帜,重品行,作表率,引领良好社会风气
党风政风影响社会风气,党风政风清明则民风淳厚。孔子云“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党员干部就应成为社会的“正能量之源”,以正直清廉、施政以德、忠于职守为社会作出表率,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和先行者。
要带头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价值取向,必将走向衰亡,这是历史规律和社会真理。秦始皇千秋万代的帝国梦因“奢”至于二世,西晋在“斗富”成风中毁灭,南宋因搜刮民力建奢侈建筑“艮岳”而土崩瓦解。因此,党员干部应当牢固树立“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观念,带头增强节俭意识,并把它体此刻生活细节上,落实到工作实践中,杜绝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杜绝安逸享受、因奢入腐、损公肥私。党员干部带头克勤克俭,清正廉洁将蔚然成风。
要带头做恪守诚信的典范。要以实际行动践行“明理诚信、善做善成”的三门峡精神,把诚信的外在道德约束内化为自我的品德素养和人格魅力,珍惜诚信声誉,维护诚信形象,践行诚信美德,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促进诚信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和普遍自觉。
要带头塑造简约务实形象。要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各项调研活动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倾听群众真切的声音。下决心改善文风会风,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把时光精力用在攻坚克难,促进事业发展上。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简约务实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努力开创办公室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创新开放、富裕礼貌、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贡献力量。
鉴史问廉观后感(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根据市级机关“5。10”思廉日活动要求和市安监局“我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主题教育活动安排,近日观看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感想颇深。
《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由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它站在中华五千年礼貌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鉴史问廉》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好处。该剧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廉政文化在中华礼貌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务必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礼貌史。该剧共8集,每集45分钟,名称依次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
观完以后,闭目沉思: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之间就化为历史陈迹。古代廉政建设与惩贪措施以前有效地刹住了腐败现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盛世的出现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的清廉干练。奋发有为的君主和贤明的大臣们胼手胝足,齐心协力,开创了一个个传诵千古的盛世。
但是,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孟子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描述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对“人亡政息”的叹息,体现出了古人对此的反思。
应对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解读历史或许有各种答案。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必须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人有一种对历史的虔诚感和敬畏感,历史有终极审判的功能。历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终极性审判的潜力,能够对人间是非做出公正的终极审判,使善恶最终各得其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历史是古代中国为官者和读书人心中的“上帝”,是他们在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文天祥曾有这样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国历史上传统读书人都看重能够刻诸青史的德行、功业和言论,因而也就在终极价值上把历史看得高于现实,坚信历史终将裁决现实,评品现实。《千秋之评》透过讲述保存在史书中的清官和贪官的典型故事,探寻中国廉政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并探求中华礼貌战胜一次次危机而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文化密码。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群众学习时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的成败得失,能够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建设。同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鉴史问廉观后感(十):
以史鉴今思廉学廉
近期,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政论片《鉴史问廉》,该片站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礼貌史的高度,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借助中华礼貌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重温那一段段湮灭的历史,观看那一个个沉重的故事,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现实时代感,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应多从这些古代廉政文化里面汲取为政以德、礼法相依、德主刑辅、治权官吏、正心修身的一些思想和做法,古为今用,提升监督执纪水平。
一是以史为鉴,筑牢思想防线。《鉴史问廉》借助历史上的真实廉政经典故事,进一步明析和梳理廉政文化基因。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魏征、狄仁杰、包拯、郑板桥等一大批清官廉吏曾在河南任职,留下超多廉政佳话和典故,如“周公吐哺”、“甘棠遗爱”、“羊续悬鱼”、“精忠报国”等,为历代百姓传颂和敬仰。片中也有如张养浩所撰《为政忠告》、孙嘉淦所提《居官八约》等对“官德”的重视和倡导。因此,作为共产党员,个性是纪检监察干部,要以史为鉴,时刻为自我敲醒警钟,要明白自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反面教材中汲取教训,从点点滴滴处严格要求自我,正确运用好人民赋予的手中权力。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斩钉截铁、坚定不移;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敢于斗争、敢于亮剑;在关键时刻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
二是敢于担当,切实把监督执纪职责扛在肩上。该片第三集《清浊之辨》的结尾,以“五人之墓”的故事告诉人们“生死的好处很重大,即使是一个普通百姓对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和中华礼貌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作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为官避难平生耻”,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切实把监督职责扛在肩上,敢于担当,勇解难题,这才是鉴史问廉下的新常态。
三是廉洁自律,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是讲为政者务必身正行直,办事公道。这部政论片再次昭告世人: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不脱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因此,务必严于律己,以法律己,管好自我“做热点工作但不做热点人物”。
四是当拘小节,不断提高拒腐防变潜力。“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说的便是东汉“悬鱼太守”羊续居官清廉,拒受属下之礼,流芳百世的故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时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婉拒了江西老红军委托代证明经华转呈的两瓶茶油,亦为群众所称赞。或许在许多人看来,两瓶茶油,又能值多少钱?收了也无妨。但习总书记却用实际行动为全体党员干部上了一课,“小事当慎,小节当拘”。“小节不慎,大节难保”,在“小节”上疏于防范,最终只能是思想滑坡、不能自拔,直至铸成大错。因此,要从细小的问题入手,在小细节上管住自我,无论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要做到心不贪,嘴不馋,手不长,洁身自好,时时警惕,做到常弃非分之想、常惧法纪之威、常思监督之益,不给别有用心者留下可乘之机,在思想作风上过得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