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寻找周杰伦》的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07-20 11:53:05

  《寻找周杰伦》是一部由林爱华执导,浦蒲 / 余文乐 / 吴大维主演的一部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周杰伦》影评(一):不知所云

  看的时候边干别的事情,看完以后没有完全领悟这部电影的意思,只是依稀记得两个场景:空姐将灯泡调整角度,浦蒲看到的月亮就变成了圆形了;还有就是在加油站时水花飞溅的场景的场景,印象比较深。

  《寻找周杰伦》影评(二):寻找周杰伦的意义

  这部片很不错,对于当年出道不久的杰伦是一个肯定,影片故事简单温馨,并带有一丝伤感。里面有很多首杰伦的歌,值得一看和收藏。虽然影片打着杰伦的旗号,但杰伦却没有主演,不过片尾杰伦的客串,还是让杰迷很欣喜。

  《寻找周杰伦》影评(三):不把当电影看吧

  剧情依稀记得,对里面有句对白记忆比较深刻。

  (酒吧男不停的接电话,对记得不记得的MM打过来的电话一样的敷衍着,哄着)

  (执着的浦普,我觉得电影中形象用“傻傻的“形容更好,不解)

  酒吧男:如果你把所有钱放在一个钱包里,有一天它突然丢了,你什么感觉?身份证、驾照、信用卡..你所有的东西在一刻全部丢失。如果将钱分不同的钱包存放,掉了一个还有其他的...

  《寻找周杰伦》影评(四):幸好不是真的寻找周杰伦!

  年前,这部电影刚上映的时候,听这名字,以为是一追星小女生如何追星的无聊故事,觉得很恶俗,所以一直没看。去年过年前,翡翠台在播,正无聊,就看了——幸好看了!我很喜欢这电影!

  同意前面某条路留言——不是寻找周杰伦,而是寻找某种慰藉。

  女主角不漂亮,只能说可爱。不过,穿的那件黄色风衣真是好看极了!!有机会我也想买一件!

  影片的色彩搭配十分好看!给人感觉很舒服!

  为什么是周杰伦,而不是其他什么更文艺的,更适合片子基调的名字?

  大概是编剧觉得自己的剧本太显文艺,弄个大众化的“周杰伦”,中和一下?

  对票房估计帮助更大!

  《寻找周杰伦》影评(五):寻找的路上一定在错过

  03年电影大火,没看过。

  13年突然想到就翻出来。

  女主在一路上在寻找一张周杰伦的CD,然后就像一条线,从二手CD老板余文乐到水晶店老板陈奕迅,从书店老板吴大维最后到交警吴彦祖。猛然回忆起她失恋的那个前男友,不禁呵呵,这一路上女主碰到的男人各个要甩前男友好几条街。

  电影在构思的故事上就很好,完全陌生的人彼此信赖、沟通、倾听,转了一大圈,看似在做无用功,但是那一段旅程非走不可。如果女主一直没想通,一直在找歌找回忆,她错过了吴彦祖,也就错过了余文乐了。

  《寻找周杰伦》影评(六):第一次看到他

  第一次见到大概是初二的时候,我在永胜电脑城的卖碟的地方看到他。

  然后我的下半辈子,就一直在寻找周杰伦。

  初三喜欢他,大家都不喜欢他唱的歌。

  那时候新出了牛仔很忙,问班里并不熟但是很潮的人,他说不知道,呵呵,贱人。

  曾经在英语课上苦练阳光宅男,还是自己打印了歌词,结果被英语老师说我在写情书。

  一直念念不忘,直到高二还是高三的时候。

  怎么隐藏,我的悲伤?失去你的地方。

  这首歌,我很喜欢。

  画风,一点点块面感的色彩和旁轴的感觉。

  我是下载在电脑上看的,那可能是一个周日的下午,也可能是暑假的某一天。

  带着一点点温馨的心情看着,应该,家里只有我一个人看吧。

  对了,我是在电脑上看的呢还是在拷贝到电视上看的呢?具体已经忘了

  除了女主和某个男的类似天使爱美丽的那个剧情,其他的也忘记了

  现在回想,除了那首歌,只记得唯一的那个画面

  quot;你的侧脸还是很美。"

  《寻找周杰伦》影评(七):你真的不能再愛我了嗎?

  浦蒲:我想我還是不習慣,有另外一個人比我重要。你真的不能再愛我了嗎?

  男人狠下心來,甩掉了浦蒲。

  浦蒲想用最後一點餘溫暖暖自己受傷的凍壞的心靈。

  可是她錯了。

  因為餘溫就那么點。

  如果這樣揮霍,正如那個重播鍵。

  會留下厭惡的。

  於是浦蒲決定放棄。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

  尋找周杰倫。

  事實上。是尋找一種內心的慰藉。

  當善良的宇仔以及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與嶄新的世界出現在浦蒲的生活里,浦蒲漸漸明白,那個失去的人就讓她永遠停留在回憶里不知名的角落吧,自己眼前還有鮮亮的生活。

  最後。。宇仔和浦蒲在一起了。兩個同樣透明的人在一起。

  雖然這樣的結局有點小老套和小牽強。但是總感覺。比較舒服。

  最可笑的是那一幕周杰倫失戀。浦蒲面對往日最尋的人。一臉沉靜。耐心地做蛋糕。

  曾經的曾經。如今已經可以坦然面對。反而。自己還安慰了他。

  “甜的。”周杰倫說。

  至於習慣不習慣。那些都是一瞬間的傷悲而已。

  《寻找周杰伦》影评(八):人字拖-舔雪糕

  我是中学的时候看的这部电影,当时感觉有夏天的味道。

  具体情节也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最后结局不算悲剧。

  当时真希望杰伦在里面是本色出演,挺好挺好。

  时光一直走,现在我大四了,很难保持当年的心态。

  看见夏天快来了,看见下雨了,也不会有当年那么开心了。

  有时候真想好好埋怨一下自己,做的有些事太畏畏缩缩了。

  现在没变的是,听见这首《轨迹》还是那么有感觉,还是那么难过。

  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的人渐渐离开我,我感觉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我保持小时候喜欢信任人的心态,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渐渐降低。

  我掏出真心做每一件事,我试图用尽全力想做好每一件事,

  但还是有差距。

  更多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思考。

  我也发现自己渐渐不会恋爱了,我多么普通的一人啊,现在变成了为事业奋斗终身的一悲剧么?

  有人渴望得到认可,渴望物质上的、精神上的认可而活得越来越累。

  而我一直相信心的感觉,不怕任何困难。

  从初三到大三,整个家庭一路坎坎坷坷,大坎坷,小坎坷,从辉煌到衰落,我都很少哭,我也一直相信乔布斯的话:“你现在经历的将会在你以后的生命中串联起来”。

  未来很远,现在很短,活在当下是多么重要。。。。

  就这些吧。

  《寻找周杰伦》影评(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开头浦蒲和男友的对白听得我分分钟要摔鼠标的节奏。但是,后来我不得不承认这部片子还是把我吸引住看到了最后。这是一部非常文艺小清新的电影,而且气氛很活泼,适合一个人在家看。

  我觉得导演受重庆森林的影响很深,而且想把浦蒲按王菲来用。王家卫固然不是谁都能模仿得来的,王菲也必定不是随意就可以复刻的。重庆森林是无关的两个故事借着一个速食店拼在一起;寻找周杰伦在故事主线上是连续的,各个人物都是由女主角而连在一起。这使得后者的最大特点就是这仍然是一部有主角的电影,着重之处还是在于主角浦蒲个人,用的都是主人公的第一视角,但是重庆森林重要的是两个故事本身,你很难说它是着重讲某一个角色的,即便分开的每个故事也是如此。所以寻找周杰伦并不是在生硬地模仿,它有自己的构架。

  寻找周杰伦,还是有标题党的嫌疑,而且貌似导演为了避免被说标题党还硬是在台词中生硬的加入了“我要找到周杰伦”这样类似的话语,反而欲盖弥彰,其实完全可以把这些台词替换成更符合故事内容的话语。

  我看到很多人说没看懂,说实话,我看的文艺片没有几部是看懂了的,而且我也觉得没必要把文艺片看通透吧,又不是看剧情片侦探片,能在一部文艺片种找到一点或几点能够与自己产生共鸣的地方就可以了,有多少人能感情丰富到体味过文艺片中所有情结。

  之所以推荐看,还因为这是一部很活泼的片子,我喜欢活泼的片子。

  片中余文乐很逗,陈奕迅很傻叉,吴大维很流氓,吴彦祖==奇葩!

  周杰伦陈奕迅和吴彦祖都很喜欢,也是我给片子加分的原因。

  《寻找周杰伦》影评(十):有关回忆,有关周杰伦

  2013年,整理电脑里音乐的时候,翻出了周杰伦的《轨迹》,出自《寻找周杰伦ep》。这首歌喜欢了这么久,还没看过电影,出于好奇,我也寻了一次周杰伦。

  这部电影没有什么高端技术,演技都傻傻的,手法显得很矜持不敢拿出来,大富翁一样的动画,甚至连对白都很少,看完后我只记得浦蒲傻傻的脸和《轨迹》了。

  有人说这是一部大mv,在我看来这是一部82分钟的日记,是一种诉说。电影里表现的在我看来都有些理想,为了情节而美化了,然而这种美化,在今天看就像是一个美好的旧梦,把我放在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体会着感伤,体会着并不突出的快乐,体会着并不可笑却让我礼貌地一笑的笑点。

  这是个回忆,就随着它吧,也许也是为了找回什么,那些老旧的电影技术也就显得和蔼可亲了。

  2006年左右吧,第一次听到《轨迹》,两遍就学会了,单曲循环了好一阵子,直到被新歌淹没。后来失恋的时候还把它和《断了的弦》翻出来哭了一回,至今听着依然悲从中来,隐隐心痛。

  但是面对这部十年前的忧伤的电影,面对少年时种种的经历,却只有满脸温馨的笑了。哭过也好,尴尬也好,却都是美好的回忆,你看,当年你那么傻,哈哈……

  现在觉得经典的,都是好几年前的。是不是周杰伦成名了,音乐就越来越应付呢。从前一张专辑只有一两首不喜欢,现在却只是应付地从十二首里面挑出一首来了。

  说实话,电影并不好,而我也因尽量避免接触情歌而生疏了周杰伦,但就像当年的苦痛都是美好回忆一样,这部电影也成了我感慨、微笑的凭借。它必然不能代表十年前的电影,却标记了十年前我的样子,我们一样不完美,却是感人,这一路走来,就是一路的唏嘘感叹。

  曾经喜欢听周杰伦的友友们,你们也许能借着这部电影体会那不复存在的当年吧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