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静静的嘛呢石》观后感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22-09-14 12:51:57

  《静静的嘛呢石》是一部由万玛才旦执导,洛桑丹派 / 确赛 / 巨焕仓活佛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静静的嘛呢石》观后感(一):导演剪接版??

  怀着虔诚的心情去看这部电影

  30分钟的剧情

  很淡也还有点意思

  但是那种意思好像没有说出来说到位

  仔细一查

  原来静静的嘛呢石下载版只有30分钟

  而正式上影的全片有120分钟

  其中的戏剧冲突和细节描写全部没见着

  这个反盗版反得厉害:)

  还是很希望看看完全的版本。

  《静静的嘛呢石》观后感(二):静静的嘛呢石

  影片结束的时候,很想找首藏语的歌曲来听听

  几次在影片的放映中觉得有意思。故事很简单,一个寺庙的小喇嘛在过年放假的3天的生活,新奇的电视和DVD,刻足老者的离去,宏大的说是现代文明对古老文明的冲击,我害怕小喇嘛在最后结局的时候没有回到寺院,即使是他气喘嘘嘘,坐着众人中,显的那么不协调,还好,他选择回去,

  《静静的嘛呢石》观后感(三):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与时俱进的,包括宗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与时俱进的,包括宗教。宗教和现代生活从来就不冲突,大道修的是心,从来就不排斥好的生活方式,唯度尔。

  世上无佛,你就是佛。小活佛也是肉身凡体,是个会被小恩小惠动摇的小孩子;小喇嘛的孙悟空情结是少年的英雄崇拜和身份信仰结合的一个产物,他奔走于僧舍和小活佛家送光盘,自己却没看多少,这难道不算布施吗?想起2000年宗萨那部《高山上的世界杯》,同样表达的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静静的嘛呢石》观后感(四):因为这部电影,让我怀念自己的西藏之行

  文化可以建立什么,也可以摧毁什么。

  去过西藏,看这部电影,会有更多的感触。

  我在庆春电影院看的,微微有泪,有点感动,更多的是感到自己的生活其实与小喇嘛的兴趣是一样的,有妥协的才是生活。

  关于文化,失去与建立是永远的主题。开放带来进步,也带来毁灭。这是一种博弈,很难说的清是好是坏,总之,它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静静的嘛呢石》观后感(五):关于《静静的嘛呢石》

  我能找寻到的只有28:30长度的原始短片,至今未能找到扩充至105min的长片,我看到有资深影迷说,藏族的电影只有藏族人能拍得好,看完这短短的纪录片之后我深表同意,一段真实的记录,一个真实的小喇嘛,一个慈祥的喇嘛师傅,一个认真的经师,一个调皮的小活佛,几声咩咩的羊叫,一片茫茫的藏区草原,小喇嘛对现实世界与宗教世界的探索与迷惑,对电视机的渴望和对老师傅的孝心,对《西游记》中唐僧喇嘛西天取经的故事念念不忘与深深迷恋,再听到藏语版的人物对白,足以让我动容,原来有很多时候,一部好片,仅几秒钟就能收复我当下杂乱的内心;影片以六字大明咒的唱诵作为开篇序曲,鸡皮疙瘩立马唤醒,无论是禅宗还是密宗,根本还是在于心灵最安宁的归宿,这个我们不能随意了解与涉及的神秘宗教世界里隐藏着所有喇嘛们最至高无上最纯洁的感情~

  《静静的嘛呢石》观后感(六):静静的嘛呢石:财富如草尖的露珠,生命如风中的残烛

  (作者:奋斗的小猪,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万玛才旦的电影总是能捕捉现代文明对传统宗教的冲击,嘛呢石的镜头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捕捉传统文化的流逝,现代化的侵蚀,犀利又有趣。修行四季不如回家两天,诵经千日不如看VCD一集,小喇嘛的童心惹人怜爱。

  小喇嘛和他爸爸带着电视机和VCD去寺庙的路上,却听说要给小喇嘛刻一块六字真言嘛呢石的刻石老人已经在头天半夜去世了,他这么行善积德的人,死时连儿子也不在身边。

  “不可能吧,昨天我还见到他呢。”“阿爸,这是真的吗?我真不敢相信。”

  财富如草尖的露珠,生命如风中的残烛,这就是无常。

  宗教的修行和孩子的天性,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这矛盾冲突被万玛才旦设置得极好,故事讲得不急不缓,恰到好处,不敢相信这竟然是导演的处女作。

  《静静的嘛呢石》观后感(七):静静的嘛呢石,世上的另一种生活

  广州第二届先锋光芒影视作品展期间,看过的万玛才旦的作品。藏人拍摄的一部藏人生活的小制作电影。

  从里面可以看到很多藏人的生活状态。

  1,人人皆有信仰,喇嘛有着崇高的地位。

  2,大概因为信仰,基本上人都纯朴,善良,重情谊。

  3,现代文明渐渐从各个方面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小喇嘛从小在寺庙生活,过年几天能回到家里。10来岁的孩子,对电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想方设法看西游记。让我觉得微微感动的是,最后当阿爸回家去了,把电视和西游记的VCD带走了。小喇嘛追出去,含着泪请求阿爸留下VCD的空盒子,并带着他的孙悟空面具,回到寺庙,继续念经。

  整部电影生动有趣的生活情节中时时透着藏族文化风俗与外界文明的冲突妥协渗透影响。

  片子没有企图给我们上思想课,也不是讲叙故事,也不想表达一个主题,但是却能引发人的思考。

  我觉得,一部片子,能让观众在曲终人散的时候,会细细品味,慢慢回想,就是一部成功的片子。

  《静静的嘛呢石》观后感(八):从《静静嘛呢石》到《冈仁波齐》

  从《静静的嘛呢石》到《冈仁波齐》,信仰作为一种自我精神寄托的选择是自由的,而在共时性的文明维度中存在的这种历时性的社会差异,导致我们容易站在文明发展的高低度来评判一种信仰的优劣。但是必须分清楚的是信仰向蒙昧的转化是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偏差带来的客观现实。而文明发展的差距不是原罪,如何解决这种现实产生的自身视野狭隘和见识局限带来的文化蒙昧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反思的所在。小喇嘛对于电视这种“高级文明”的向往和渴望也只能建立在与自身经文文化相联系的“唐僧喇嘛西域记”的基础之上才敢略微表达,可见对于自身文化禁锢的突破是枷锁重重的,而老喇嘛、父亲、村里人扮演的是自身文化的守护者,同时也是对外来文化的压迫机制。但是父亲、老喇嘛的形象不是单一性存在,他们自身也是一个矛盾体,在接触“高级文明”的同时,又被从小接触的文化所压抑,在走出去与本土守护的双重意愿中产生激烈“对话”。因此,在这种多维度的文化分析和解读中不如多一点哲理性的拷问与升华。

  《静静的嘛呢石》观后感(九):快乐是什么

  电影节蹭片。

  据说这是一部导演拿奖拿到手软的片子,源自于该片是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第一部由藏族导演执导的本土电影。剧情非常的简单,描写了一个小喇嘛回家过藏历新年的三天时间里发生的故事。

  看着片子,想起了曾经思考的一个问题:快乐是什么?

  千金奢食是快乐,粗茶淡饭也可以快乐。片中的小喇嘛,看到唐僧喇嘛(《西游记》)的故事,并期待这将这么好看的故事同师傅一起分享,勿容质疑是快乐的。他们的快乐是那么的简单,他们的生活是那么的纯净。回头再想想我们自己,每天生活在逼仄的空间里,有些时候看不到落日的余晖,能够看到天际线的日子更是奢侈。这种环境下压抑的心灵,怎么能够和每天都看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不用登高也可以对着浩淼的远方发发呆的他们的相比?

  跑远了。

  始终认为,藏族题材是一座深藏已久的宝藏。里面蕴藏的简单、快乐富有内涵的珍品,其数量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芝麻开门”以后,面对缓缓打开的大门,狂喜的我们,该如何将这些珍宝呈现于世人?

  《静静的嘛呢石》观后感(十):我们小时候,都有一个属于《西游记》的时光

  人儿是淳朴善良的,景色是优美的。?唐僧喇嘛的故事,一开始还真没想到是《西游记》,还以为是“玄奘西行印度”之类的稍正一点的。?小喇嘛们对《西游记》的热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的小时候,大概是这部电视剧开播十几年后了,对《西游记》、对孙悟空的喜爱一点也不比小喇嘛少。?当时家里还是不足二十寸的黑白电视,记得有一次,在换台时,过程中一个台一闪而过,好像是在演《西游记》,我问那是什么,爷爷说是新闻,我不相信,把台调回去,正好是大闹天宫悟空和哪吒的打斗,于是以后的一段时光就兴高采烈地看了起来,爷爷就像小喇嘛的父亲,勉强让我看到了《西游记》。?当时因为无线的电视,没有几个台,就像这次的这个台只是勉强能收到,还有白色的花纹,有时人都是变形的,时好时坏,但依然坚持看下去。在当时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寥寥几个台中,能看到有个台在播《西游记》,那种高兴的心情,是现在很难体会到的,大概比今天看到工资到账短信还多太多了。?人长大了,资源丰富多了,年少时单纯的喜欢却很少了。[xg01]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