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盛先生的花儿 -- 观众不喜欢太现实的作品

发布时间:2022-10-02 12:38:19

  

  这部电影的票房大概就如同盛先生的风烛残年一般,转瞬即逝。你甚至在影片上映的第一天都难在票房统计榜上看到电影的名字。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有哪对小年轻愿意在热恋的时候就去感受未来人生的苦涩?又有那些中年人好不容易有时间放松一下,还要在电影中继续感受社会的压力?

本来电影就是在很大程度就是一个娱乐工具,在一些功能上和唱K、泡吧是相同。

所以把《盛先生的花》和同期上映的《奇异博士》这样的商业电影相提并论,从票房上来说对前者是不公平的,从文化层面上来说对后者也不公平,大家应该各司其职。

不过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缔造者们,还是应该为这样的电影创造更多的机会,不知道刚刚成立的中国首个艺术院线联盟能够进行一些改变。

但很难,毕竟是观众用电影票来买单。

回到电影。

盛先生的花讲述了一个痴呆老人的故事,晚年的盛先生,一个人蜗居在公寓里,繁忙工作的女儿没有办法每天照顾他,到处为他物色保姆。

最终来自老人年轻时候插队所在地的棉花成为了老人的保姆,由于棉花的悉心照料,老人的意识里逐渐找回了当年对妻子的怀念,但更加强烈的是对妻子的愧疚。

一段时代的悲剧隐隐约约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与此同时女儿盛琴和保姆棉花,作为这个城市两个不同阶层的中坚力量的现实生活也被形象地呈现出来。

最终盛先生安逸地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一段时光,棉花不仅给于他生活的照顾,还让老人完成了对自己当年情感的最终救赎。

这部电影所表达的生活非常现实,养老问题,中产阶级的压力,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影片通过保姆棉花照顾盛先生的日常,把这三个社会问题揭示的深刻到位,并且把这个三个社会问题的代表人物刻画的非常形象。

这样的现实的讲述方式让电影的情节以及内容显得饱满而生动,让观众看起来并没有一般文艺片的生涩和难以理解。而除此之外,影片还欲言又止地展现了盛先生当年所经历那个时代对感情生活的摧残,让影片更加有意味。

影片很精确地展现了这三类人群面临的社会问题,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了现在社会的一个隐患,盛先生这样的老人其实很少,一个事业有成不计花费的女儿,一个认真仔细不辞劳苦的保姆,是每个老人的幸运。

事实上,大多数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面临的则是尴尬矛盾的生活。

盛琴则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典型代表,事业有成,但是也仅仅是事业有成。卧床不起的父亲,让她根本就无暇顾及,花天酒地的丈夫让她只能对着电话发泄,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让她无可奈何。

盛琴面临的生活上的压力远远没有她的外表看起来那么光鲜。

保姆棉花则是这个城市当中的最底层,因为不能生养被丈夫赶了出来,靠打零工在这个社会上勉强度。应该说天性善良的棉花在思想上是淳朴甚至是愚昧的,一心只想要一个孩子的她在影片虽然看起来是走向了一种希望,但是在现实中只是更加困难的道路而已。

这样现实的作品的的确确并不能讨好票房市场,很明显影片最能引起共鸣的三个群体是这样的三类人。

老人!

事业繁忙压力重大的中年。

生活在城市当中外来务工的社会底层。

而这三个群体大概是这个社会上最不太有可能把电影当做一种娱乐方式的群体。

影片除了在故事的叙述上重视可看性之外,在演员的选择上也很注重观众的观影感受。

盛先生由中国最潮流老头王德顺扮演,多了一份时尚的气息,老先生花白的头发和胡须,再加上一身健硕的肌肉,其实把这个角色已经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修饰,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偶像般的老人。

而颜丙燕(棉花)和艾丽娅(盛琴)对人物的刻画也非常到位,尤其是颜丙燕那不带任何装饰的脸庞和丰满的身材,展现了地地道道的一个农村走出来的中年妇女形象,而她体贴细腻的照顾和盛先生的老年任性放在一起,看起来异常的和谐。

真实的故事,优秀的演员,只是因为过于现实,《盛先生的花》在这个娱乐当道的影片市场是分不到任何一杯羹。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