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绞刑师》经典观后感10篇
《最后的绞刑师》是一部由Adrian Shergold执导,蒂莫西·斯波 / 茱丽叶特·斯蒂文森 / 埃迪·马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一):做个生活的脍子手
所有人拥护他,所有人唾弃他,快意恩仇的世道,没有永远的对,自然,也没有永远的错,
如何掌舵自己的人生才是关键。
主人公凭借一尘不变的不苟言笑回应着世界,以绝对的冷静执行每一次死刑,
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受过惩罚的遗体,
才使得他成为超一流的绞刑师。
他的成功法则就是:当他进入死刑犯房间的时候,把自己留在外面。他必须有两个自己,否则他会奔溃。
多元的生活创出多元的自我,我们不停地切换着角色。
为什么心中有结还有强颜欢笑?
因为周围人没有义务承受你的痛和伤,而且你也知道他们帮不了你。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要为别人而活。笔者有个括别多年的旧相识,小时候是大队长,班花,万众焦点,
在大学里见到她,依旧是令人过目不忘,她的美别人学不来。
但,她永远是一个人去图书馆,去自习室,孤单的背影穿梭在校园,
不是孤独,因为是她自己的选择。凭她的条件,好友男友一大把,但她却一直困在自己搭建的笼子里,
就像<蒂梵尼早餐>里的赫本,不敢走出去,随心地去爱。
在她的空间日志中看到的只有为前途学习的决心还有一个仿佛永远等不到的人。
可能她乐在其中,可能她厌倦了人情的维系。
单一的自我为中心,缺乏另外若干个自我。
生活教会我们不是戴着面具去伪装,
而是在把握自我的基础上敢于改变自身处事态度,
去迎合去奉臣这个世界。
或许她是对的,真正永远的快乐在于寻求真我,挖掘自身价值。
一个人的快乐。who knows?who cares!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二):职业与道德
第二次看完《最后的绞刑师》,主演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炯炯有神的双目久久停留在我的脑海里。电影里每次执行绞刑的情节,和死刑犯双目的对望,看的出他内心的坚定,对工作的纯熟。我非常欣赏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的演技,这个有着深厚英国舞台剧功底的演员,他的眉宇之间的流露,让他所饰演的Pierrepoint真实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绞刑师,这个人类社会中的边缘职业,历史最悠久的职业之一,没有人愿意提起,有人称他们为“送行人”,他们是将死刑犯送往死神的最后执行者,他们的双手沾满鲜血,他们的职业让他们的一生遭受诅咒。我一直以为绞刑师都是类似侩子手的人,将人吊死后就万事大吉,看完这部电影后,才知道原来他们还要负责对私人简单的擦洗和着装,他们从事的是一个值得被尊敬的职业。《最后的绞刑师》用绞刑师的视角,展示了这个有着严格道德规范的职业,让人们了解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影片最初Pierrepoint是一个初出绞刑行业的新人,虽然他的父亲曾是一个出色的绞刑师,但是这个职业任然不被他的母亲容许,似乎Pierrepoint想要继承什么,他通过应征得到了这份工作。他出色的绞刑技术很快让他成为了绞刑界里的名人,他们追求完成绞刑的速度,不断刷新纪录,仿佛他们从事的不是绞刑,而是比赛什么的。身高,体重,身体特征,曾做过的职业等等,都会影响到执行绞刑的时间和能否保存完成遗体的结果,这些都要经过计算和测量,才能让死刑犯在绞刑后胫骨不发生断裂,让他们能够迅速的死去而不遭受痛苦。Pierrepoint做到了,他让每个经他手执行绞刑的死刑犯得到了应有的尊重。Pierrepoint说:“我不管他们曾经做过什么罪恶肮脏的事情,他们已经用死来偿还这一切了,他们的尸体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是他的职业道德,不乱对待陌生的死刑犯还是影片后端对待他的好朋友。当Pierrepoint要亲自对自己的好朋友执行绞刑时,他内心中的最后防线,那个试图把真实的自己留在监狱门外的方法失灵了,他克制不住自己对朋友的感情,然而他还是非常职业的,熟练的完成了对朋友的绞刑。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在这里的表演凌厉精致,面对即将要亲手执行绞刑的朋友,他本来严肃的脸出现了一丝微笑马上又严肃了回去,这一丝微笑是想要让他的老朋友知道这不痛苦,很快就过去了,马上又严肃回去是想要抑制住那个在门外的真是的自己不要进来,这个防线即将被击破。
ierrepoint在执行朋友绞刑之前,他做到了绞刑师的职业道德,内心痛苦但是不煎熬,朋友死后,他的防线没有了,他从人们视线之外走进大家的视线之内,赤裸裸的被人们评论,指责,这个本应该秘密保护起来的职业,是去了保护它的黑色。随着反对绞刑的声音越来越大,影片也接近了尾声。
在社会中的任何职业都有它们的职业道德,和做人一样,遵循着道德做事,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得到释放,同时能够让你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三):7秒30
我曾经跟老爸说自己想申请去监狱采访即将被执行死刑的死刑犯们,有可能的话我还想去感受一下死刑执行的场面。不为别的,我只是对即将赶赴刑场和即将被处决的犯人的当时的心境感兴趣。毫无疑问,我的这个“变态”想法被拒绝了。
“死刑在我看来,除了复仇之外,毫无意义。”这句话是英国“最后的绞刑师”阿尔伯特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下的一句话,他的一生还被拍成了电影,就叫《最后的绞刑师》,昨天晚上看完了,不得不说是个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一个个犯人从绞刑官走进囚室开始,在一步步走向绞刑台的过程中,嘴中不停地说着:“上帝,宽恕我。”脸上的肌肉在抽搐,汗水不停地流,面色苍白,我想此刻,他们当然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十秒里,将为自己犯下的罪过付出代价,他们所祈祷的,不过是死去后的“救赎”。
处决一个人需要多少时间?《最后的绞刑师》的主角阿尔伯特说:“我的父亲也是绞刑师,他最高纪录是13秒,而我达到了7秒30,是英国最好的,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仅仅7秒半,犯人们便告别人世,去另一个世界救赎自己。
四五年纳粹战败,英国人为了显示本国最公正的法律和最人道的绞刑,蒙哥马利将军特地将阿尔伯特请到德国的贝尔森,负责绞死42名纳粹战犯,其中最小的战犯才17岁,一位集中营的女管教。在接下来的一周里,阿尔伯特每天都要绞死10名左右的战犯,当他以最高效率绞死了最后一名战犯的时候,发现棺材不够用了,而他的助手,一名英国军官建议直接将尸体抬到野外埋了。这时阿尔伯特拖着疲惫的身躯怒吼道:“他们已经为自己的罪过付出了代价,为什么不能给他们最后的尊严?如果你们执意要这样子做的话,我不干了!”
阿尔伯特成了万众瞩目的“英雄”,他靠十几年执行绞刑赚来的钱开了一个酒馆,生意可谓红火非常,很多客人专程来酒馆瞻仰这位传奇版的“英雄”。与此同时,战后英国最大的反死刑运动也在如火如同的进行着,这位“英雄”被运动中狂热的支持者唾骂成“刽子手”和“魔鬼”。而最最打击这位“英雄”的事情,是他亲手绞死了犯下“故意杀人罪”、他最好的朋友。阿尔伯特崩溃了,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他说:“我在执行绞刑的时候,我能变成另外一个人,高效率的完成我的工作,而当我回家的时候我也能睡个安稳觉。”现在他不行了,痛苦在折磨着他。最后,他辞职了,成为了一个最坚定的反死刑运动的支持者。1955年,英国正式废除死刑,在阿尔伯特十几年的绞刑师的生涯中,一共绞死608名犯人。
上个星期,看了《硫磺岛的家书》,以日本人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太平洋一个名叫“硫磺岛”上的战役,一个关系到“大日本帝国”生死存亡的战役。2万多日军以必死的信念坚守着这座岛屿。当军官下令“玉碎”,士兵们高喊“天皇陛下万岁!”之后,所有人都迟疑了,在军官们的逼令下,所有人都才哭着掏出了手榴弹,不情愿的拉开了引线,为天皇殉身。镜头一转,一批批日军士兵在军官的带领下高喊着“天皇陛下万岁!”,向着美军的阵地进行无谓地冲锋,没有人能够回来。我似乎看到了咱们中国“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士兵们,前面的士兵倒下了,后面的士兵又前赴后继的冲上来,以至于参战的美军士兵在战后说:“中国的士兵就像是木头人一样,从山上冲下来,前排士兵死光了,后面的士兵还是会源源不断的补上,他们似乎不怕死。”我不知道这是表扬还是揶揄。
当然,《硫磺岛的家书》这部电影的闪光点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个“有人性的”的日军士兵,他也“忠君”,他也“杀人不眨眼”,但是面对“为天皇殉身”和“自杀式攻击”的命令时,他迟疑了,他答应过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他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回家。因此,当朋友们和长官们拿出手榴弹自杀后,他并没有这么做,他“退缩”了,并险些被另一支日军部队的长官砍了头。我们无法评论这个行为,谁也没有经历过惨烈的战争,或许当我们坐着沙发,喝着可乐,看着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会说“这样的人是叛徒,虽然他是日本鬼子,做逃兵就该杀!”,这么说真的很容易,不需要为自己所说的话付出任何代价,还可以给自己套上“忠君爱国”的光环。
老爸说他小时候,隔壁住着一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军人。他画画特别好,所以左邻右舍的孩子们经常到他家里去看他画画。他的背部有块从朝鲜战场上带回来的伤疤,一次被这些小孩子们看见了,便追问他这伤疤是怎么回事,他说打仗的时候自己受了伤。当孩子们继续追问解放军叔叔们在朝鲜战场上的浴血功绩的时候,这位老军人便不再说话,只是不停的叹息。后来,爸爸的单位里来了不少从越南战场上退伍的士兵,其中有一个人所在的连队除了他之外全部被越南人的炸弹炸死了。而他那时碰巧水土不服在后方上厕所,回来的时候发现壕沟里的战友们都牺牲了。他平时不讲这些事儿,那段时间爸爸帮他们弄“纪念‘对越自卫反击战’”的VCR,这些老兵们才难得的开口讲述那段他们不愿意回忆的时光。
当士兵们义无反顾的向前冲锋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是“天皇万岁!”,是“吾国万岁!”亦或是“永别了,妈妈!”?谁知道呢?
中国人对死亡看得很重,认为死亡是生命在另一个世界的延续。而死亡却又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儿,他需要的仅仅是几秒钟甚至更短。在看完3D版的《泰坦尼克号》之后,我和宿舍的同学聊了一路,我们在想,如果有种机器可以让我们像《盗梦空间》所表现得那样回到98年前的大西洋上,我们该如何逃生?我们想到了很多办法,例如“裹一层棉被,带上足够的食品,把餐厅的桌子或大门拆了做浮板,然后在船彻底沉没前趁早跳海”等等,到头来我们发现所有办法都行不通,而道德的约束不可能让我们像布鲁斯·伊斯梅和细野正文那样回到故土,而是会选择像本杰明·古根海姆那样“像绅士一样随船下沉”,可是说起来轻松,真到了那样的光景,谁知道自己会怎么做呢?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四):废除绞刑的英国最后一位绞刑师
看完入殓师马上就看了最后的绞刑师,非常相似的题材,同样是无限接近死亡,同样是送最后一程,同样是常人无法认同的职业,但最终都需要尊重和温柔。
主角是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个首席绞刑师,有幸对二战德国48位战犯实施绞刑,但最终他支持多年后英国废除绞刑,因为他认为绞刑除了复仇什么意义也没有。这是个常人无法承受的职业,而他成为了这个行业的骄傲,所谓行行出状元,他做了经典的示范。
忘记在哪部影片中看到,体现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是否废除了死刑。好像宗教间都有类似死亡后上天堂或地狱,亦或是永世不得超生之类的说法。死刑应该也带有点宗教意味在里面的吧,比如西方死亡是一种救赎,而东方死亡是一种惩罚,诸如此类种种。当然,很多国家离这一步还很遥远,英国在这一点上真的很文明~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五):残酷的职业
电影中的绞刑师皮埃尔珀恩特是真实的人物,英国的职业绞刑师,22年处决了450人和200多战犯。
关于人物
作为绞刑师不能与犯人建立任何社会的、思想的、身体的关系,所以皮埃尔珀恩特拒绝与犯人的眼神或是语言的交流,不去了解或关注犯人的过往和反应,只关心犯人的身高体重、脖子的耐受度、绞绳的长度,无视犯人的请求和忏悔,迅速的绑缚、快步领路,拉动杠杆,打开地面翻板,最后确认犯人的正式死亡。他干净利落地动作是冷静还是冷酷?
绞刑室就在监禁室的门后,犯人在他们还没回神的时候已经被执行了死刑。绞刑师还需负责死尸的清洁工作。他就犯人的脊椎来赞叹工作完成的漂亮。皮埃尔珀恩特作为绞刑师的优秀不仅因为他对绞索的判断精确到英寸,执行时间只需要七秒半。他追逐绞刑的效率和速度,充满职业自豪感,都使观看的我感受矛盾。主角笃定、稳当、冷静的行为究竟是值得赞扬还是贬斥?他认为犯人已经用死亡付出了犯罪的代价,此后有权利得到作为人的尊重,无论是得到清洁还是得到棺材。
以专业看待,皮埃尔珀恩特无疑是优秀的,但其职业的内容又是毁灭性的,死亡是不可逆转的,造成这种结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值得去赞美。就像片尾皮埃尔珀恩特所言“死刑除了复仇外,没有任何意义”。
只有在绞死他的朋友时,他紧张无眠,略有失常,举动也和往日冷硬的作派不同,亲和温柔许多,但走的仍是那条死亡之路。绞刑再温馨再追求人道,也不可能是仁慈的。在他回家后希望从妻子那里寻求安慰不得时情绪暴发了。对于这样得来的收入他有了负罪感,尝到了血腥肮脏的味道。他不再能物化绞死的犯人,当他们成为活活生的人时,皮埃尔珀恩特的职业行为没有了立足点。
当皮埃尔珀恩特的名字和职务被公布后,英雄到凶手的称谓变化的也很快。被相拥着祝酒歌唱,被围追着诅咒辱骂,都是因为他职业带来的。当公众把职业结果针对个人时,这种荣赞与伤害也被扩大了。
而配角的表演更烘托了绞刑师职业的残酷。
对于绞刑师的职业,从开始惧怕而无法执行的绞刑师,妻子的疑虑,助手的谈论,军人的质疑。既然无视人性的杀人是罪行,再重复这样的行为又怎么称得上正义?
比如军人。处死纳粹战犯时,死刑台下观礼军人们的不自禁的低头,条件反射的收紧下巴、缩眼角甚至闭眼。在空旷的仓库里两个男人谈论着死亡。绞刑是经历过战争和开枪射杀过敌人的中尉也无法忍受,皮埃尔珀恩特却能按部就班的完成。绞刑师作为职业竟比战场上的军人更残酷。
比如安妮,皮埃尔珀恩特的夫人,一头金发,轮廓线条锋利,电影中她的特写前后对比明显。单身的她在小店里对着皮埃尔珀恩特眼神明亮,笑容轻柔温和。而成婚后她大多时间眉头紧皱,眼眸晦暗,提到丈夫的工作时露出尴尬的笑容。与提什和其情妇相遇时挤出的敷衍笑容。皮埃尔珀恩特因绞死友人伤怀时,她回避丈夫职业时隐忍的痛苦,听到广播里对丈夫公开评论万人唾骂时,终于忍不住满面泪痕,抽噎哭泣。安妮两次谈到缓刑,一次是埋怨由此减少了丈夫的收入,一次是劝说丈夫离开绞刑工作。从侧面来表现绞刑师的职业给家庭带来的伤害。
比如始终红衣的杰西,提什的情人,她在皮埃尔珀恩特夫妇的酒馆中当着绞刑师的面蔑视鄙夷他双手沾满鲜血的肮脏。电影中并没有她被杀死的镜头,而是通过绞刑师的助手和提什在狱中及皮埃尔珀恩特回家后的传述来间接表现。
比如金发女犯露丝?埃利丝,电影里死刑犯中唯一露出微笑的,这也是行刑镜头中唯一俯拍的。也是皮埃尔珀恩特首次主动与对方有了眼神接触。之前他面对提什还逃避目光。
关于场景
镜头切换干净利落,毫不故弄玄虚或花哨卖弄。尤其喜欢电影中场景的纵深感,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场景作为地点的提示,还烘托了电影的氛围人物的情绪。
最重要的场景自然是监狱中的刑室。
电影开场抑拍面部冷峻的绞刑师从穹顶下的阶梯走到镜头前开始向应试死刑师的几位男子介绍监禁室、死刑室和死刑执行的过程。
有挂衣勾的大堂、囚禁犯人的监室和生命终结的死刑室空间都不大,四五人站着都很局促,不过演员们的站位很讲究,加之光线明暗处理,冷色调呈现,无论是一字排开还是分四角站立,都会有一个人在镜头中走动,而不使镜头呆板。
铁门关闭时沉重的声音,椅子在水泥地上拖动的声音,人员走动时皮鞋摩擦地面的声音,绳圈绑着重物坠落的声音,还有死刑师没有感情色彩的说话声共同营造了庄重肃穆的氛围。应试者短促的笑声和轻浮的调侃从而显得突兀,形成了反衬效果。
而安妮工作的杂货店是另一重要场景。
皮埃尔珀恩特从街上推门进入,安妮站立的柜台后有两扇门,一边是开了些缝的门,另有个年轻女店员倚在旁边,往里是条走道,尽头有绿色的墙和红色的桌子;另一边是拢着的玻璃格子门,里面是间小办公室,男店主在里边观察着外面的情况。店子的空间十分狭小,沿街的玻璃展柜还摆放着瓶瓶罐罐的糖果,在店内还能看到时而经过的行人。一个房间中有四个人在进出,镜头里保持两到三个人,而未产生拥挤的感觉。不得不说布景实在高明。
另有皮埃尔珀恩特夫妇经营的酒吧。
当皮埃尔珀恩特从监狱回来,进入黑暗的房间,放下公文包,几步过转角后,可能通过放置着各类酒瓶的玻璃酒柜看到客人喧闹的场面。绞刑师脱下西服后有个细节,他拎起一件女式皮草披肩观察了一下。电影似乎暗示,这是他为了家人的生活,坚持工作的动力之一。接着皮埃尔珀恩特推开门进入酒馆经营场所。与他之前说过,“进入绞刑室就要把自己放在门外”相呼应,这里也是他转换角色回到鲜活世界的门。但是仅仅一扇门真的能隔开这样的认知吗?或者这不过是自我的安慰。
皮埃尔珀恩特梦境里的田野。
绿得渗人的菜田里,黑帽白衣黑裤的稻草人面上套着白布罩,那是他亲手绞死的朋友提什,活着时曾和他一起演过两人搞笑剧。提什稻草人的造型,张开双臂的模样与他在酒吧中唱歌时展开手臂的姿势一模一样。而之前在皮埃尔珀恩特开车去往监狱的路上,田野前方就立有一个稻草人。梦中他怀抱着倒下的朋友,沉重的不仅仅是身上承受的重量,还有心灵上的哀恸。
还有一些小场景,像是皮埃尔珀恩特被邀请前往处理纳粹时,他在门厅下车后,镜头里走廊层层的廊柱,还有隔着吉普车和街道的房屋,从里开门走出军装男子。这样的细节处理使得镜头更有纵深感。
关于道具
电影中还有一些关键性的道具,门、信函、记事本、绞刑工具等等。
门——监狱里隔绝生与死,酒馆中拦断喜与悲,街道上屏障放纵与约束……
信函——首先是“工作通知”,这是皮埃尔珀恩特的绞刑师职业的开始;接着是“绞刑通知”,这是他家庭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是一个人死亡的预告,是两夫妇希望得到也是精神痛苦的来源。电影结束时,皮埃尔珀恩特打印出的辞职信,则是对死刑的否定。
记事本——皮埃尔珀恩特把他每次执行死刑时的相关数据摘抄其上。这也是他夫人对他职业的怀疑,对他工作的厌恶。当他绞杀自己亲密的朋友后仍坚持要作记录时,这是他对死亡执行者由最初的骄傲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在狱中,皮埃尔珀恩特西服口袋中露出白色尖角的织物,那是绞刑行刑时罩在犯人头上的头套。却成优雅形式的一部分。但终究还是死亡的障目之物。
电影中没有特别奢华的道具和背景,可能和导演执导电视电影的经历相关,整部片子很有舞台剧的风范。
关于音乐
在皮埃尔珀恩特为执行纳粹绞刑作准备工作的时候,华尔兹音乐用的是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赞美着春天与生命主题的音乐中,画面上呈现的却是绞刑台、绞架,与纵身腾起的舞蹈相反直坠而下的身体,僵硬死亡的鸟儿,尖利的铁爪,荒凉的后院,风中残破的蛛网,垂死乞怜的战犯,旋转的镜头中黑色刑架上高悬着一对白色吊索……死亡的残酷结合着欢快的曲子,这时没有盎然生机,只有生命终点。
还有提什的歌唱。先是与皮埃尔珀恩特合演搞笑剧时俏皮的歌声,而后是与情妇分手后嫉妒失意的歌声,再后来是在监狱中凄凉悲哀的歌声。最后两个场景不同提什唱得却是相同的歌曲,就像只哀伤的黄莺鸟到垂死的黄莺鸟。
虽然是以死亡为主题,电影中没有一个血腥的镜头。《黑暗的舞者》中对死亡是用浪漫手法表现,本片则是现实手法的体现了。我更喜欢这类风格的电影。
主角蒂莫西?斯波在《哈利?波特》中饰演虫尾巴,怪不得我开始看时,怎么都觉得眼熟得不行。演员胖胖圆圆的脸让我想到希区柯克,他总在自己的电影里客串旁观者角色。这也是我喜欢的导演之一。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六):死刑和私刑
我真正明白绞刑是怎么回事是你管子网站上看萨达姆被处决。以前我一直以为绞刑就是上吊。我承认那次在什叶派和萨达姆之间的对骂声中,轰隆一声地板开了个洞,借着手机冲上去拍那没有挂白布袋的死者脸的时候我吓得不轻。
我直觉认为这么做实在是美国政府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是以暴制暴。虽然我心里常常生出杀对头的念头,在所谓的理性时刻里,出于同样对死亡的恐惧我觉得剥夺生命是野蛮的行为,无论是用法律还是私人暴力。
可能中国没有宗教信仰,无法用“只有上帝有权利结束一个人的性命“这样的论调来论证死刑禁止的进步性。但在辩论中我仍觉得很遗憾,”杀人就该偿命“这样的观点仍是根深蒂固的。我被反问”如果被杀的是亲人难道认同杀人者不偿命吗“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逻辑可被荒谬的引申为”是否应该让被害者家属出来行刑呢?“。
要么我们依赖一个法律,它来执行公义,但是它不应该为你用以眼还眼的方式复仇。要么我们依赖自己,像西部牛仔一样自己执行正义。
我知道,在某个社会里,可能仍是倾向后者居多。我可以说这一切出于我畏惧死亡的动机,我也明白复仇也是人心底最的直接反应。
后来我想起前几天看的韩国电影《亲切的金子》,就是一部私刑的片子。没有多少人看到那里对私刑是否合理提出质疑,看起来似乎在韩国,情况也很接近。
在电影开始前,我特意去你管子网站找了当年萨达姆被执行的片段,并堵住耳朵看了一遍,那脖子被拉断的嘎巴声让人很不舒服。
当电影演完,我有些失望,被我酝酿起来的死亡恐惧或生理反应对死刑的质疑,都没有在片子里出现。即使导演试图努力制造内心的冲突,无论绳子挂在漂亮的女纳粹还是好朋友的脖子上,我没感受到一个活生生个体面对死亡的恐惧,也没有对他们的被处决的方式感到一点矛盾。
甚至我觉得,7秒半就被拉死,是件很干脆的事,远比幻想的注射求死来得干净利索。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七):人终究无法成为机器
主人公Pierrepoint的工作是一个绞刑师,或者可以说是一部杀人机器,面无表情,干净利落,不多说一句,可以创造7秒解决一个罪犯的记录。但是,你能说他是一个丧心病狂的杀人犯吗?
就像主人公所言,当他走进绞刑室的时候,他已经把Pierrepoint放在的门外,他在做一份工作而已,并力求工作的专业性。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纳粹时期,按下焚尸炉按钮的工人,对他来说,他的工作只是按下那个按钮,这是他的工作,他有罪吗?
ierrepoint也是这样在做着他的工作,但是他知道作为一名“刽子手”,特别是对于死者的亲人来说,他才是一个杀人犯,所以他当他的身份公之于众之时,虽然因为处死纳粹而得到群众的欢呼,但他的不安可从一句“这可不是一件好事”看出。
当杀人成为一种职业,能在心底依然保持着那份人性,这或许是Pierrepoint身上最为闪耀的地方。
或许对他而言,将绞刑做的专业速度,为的是减少死者的痛苦。
他会亲自处理死者的尸体,清洁,入殓,就像他所说的“他(罪犯)已经为此付出的代价,这个时候他是清白的。”这个观点自始至终存在于心,无论是一般的死囚,还是纳粹。正因为如此,他才会为没有给纳粹死囚准备足够的棺材而动怒。就算是纳粹,他们的罪恶也已经得到偿还,作为一个最后也应该得到尊重。
但人终究不会是机器,无法做到毫无感情毫无情绪。
无论Pierrepoint如何专业,如何克制自己,在面对需要亲手绞死自己好友的时候,还是崩溃了。虽然他依然做的专业,依然不多言,但是,拉下手闸的那一刻,他一定比任何人都痛苦,但是却又无法表现出来。所以,他会把这笔绞刑的工钱全部用光,那是他绞死朋友的收益,他不要;所以,面对自己的妻子的时候,当可以卸下绞刑师的身份的时候,他的痛苦彻底爆发。。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八):虚构者如何在?
判他死刑的又不是我,是公权力,我只是……
对啊,我只是什么呢?
我也详细见证过死刑的出炉过程,但没有去看杀人的那一场,因为赶不上排期。大家都熟练地说服自己,是法律,是公权力,我只是,嗯……
不过,你看不到公权力,你总是看到一个个血肉之躯。你若不认得那个人,概念很有说服力;你若认得那个人,概念的虚构性就会让你很难受。他的歌声,他的笑容,他的愚蠢,他的爱情,都让你很难受。
比如最近出名的郭美美,有人喊冤:对公民应当无罪推定,对公权力才应有罪推定。
然而,若不扒光她、凌迟她,怎能揪出那个虚构的公权力?
然而,揪出了那个虚构的公权力,最后仍只能选择某个血肉之躯,扒光他、凌迟他。
杀你的人是我,这世界一直是人与人的赤裸相见,撒谎者躲在概念的后面。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九):The Last Hangman
I have been conducting my biology experiments for a period of time.Being sensitive and so called humane,I turned out to be sorry and terrified at the deaths caused by me.It’s actually not weird.When you get a rock lobster in your hand,you may find it not so hard to end its life.However,if you are asked to pull out every single foot of the rock lobster,seeing its blood flowing out the cut,and then seperate its crust and pull out the liver to see the heart beating in its incomplete body.What’s worse is that I gotta feel such a life struggling in my bloody hand,so hard but so forceless.
That’s what I was going through when I saw this film.
He said:When I get into the room,I left Pierrepoint out.
He said:Would those people take care of them?No.That’s why we are here,that’s why we are doing this.
He said:They have paid their price,now they are innocent.At least,we should give their some dignity.
He said:I never let those things bother me,do I?
ut the truth is,yes,he does.
He bothered when the forisfactus cryed his name,he bothered when the prisonor’s mother kept begging him for help,he bothered when it had to be him to excute his own friend.
Finally he didn’t escape from his motion.
ut he still,did whatever he had to do.
When excuting the nazi,he never intended to be praised,just alike that he expected no criticism when hanging the nurse practiced euthanasia to old ladies.
When he was acclaimed as a hero that he didn’t deserve to be called,he thought about quiting,while when was humiliated as a murderer on the street,he just buried all his disappointment and misery in his heart.
How could I say such a man is lack of sympathy?How could I say him heartless?I just know that he offers dying men peace,he treats the dead with respect.And that,is exactly what I should learn from him.
THE WORLD IS ALWAYS DRIVEN BY EMOTION AND AGGRESSION.SPECIAL ROADS ARE ALWAYS LONELY AND HARD.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十):平凡与传奇
最后的绞刑师是部题材很特别的电影,人物的真实性更增加了传奇色彩。绞刑已经超出了欣赏的范围,没想到这成了一项职业,还能成为大师级人物。绞刑师?郐子手?说起郐子手,总有杀人凶手的成分,而师则象把一项工作当成了一项事业,成就了自己。的确,影片里的主角选择了子承父业,并且成为这个特殊领域里杰出的人物。
他在自述里讲到死刑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他只是一个优秀的执行者而已,他的专业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精确的计算绳长,来缩短执刑的时间。他的双手只用来工作,然后回到家睡觉,如此而已。他从未觉得自己是个拯救者,所以也无需了解那些死囚的身份,以及为何而死,到底应不应该死。
这的确不是一个一般人能下得了手的工作,你需要直视你的犯人,而他几秒钟后将坠入地狱之门,看我们的绞刑师是如何工作的——每晚九点,剪掉雪茄,梳理一下打上发蜡整齐向后的头发,然后准时出现在囚门前。眯起睿利的眼睛,透过小孔,根据死囚的身型,体重,来要最合适的工具,绳子的粗细与绳长。牢门打开了,他健步走向死刑犯面前,沉着镇定地反剪他们的双手,然后带他们来到绞刑台,面对面地站着,眼神坚定地看着各式各样的犯人,他见过许多人,有面无表情的年轻女人,有恐惧哀怜的青年,也有流泪颤抖的男人,可犯人的情绪从来没有让他变得慌乱,他一丝不苟地扣上脚扣,从笔挺的西装上兜掏出白手帕一样优雅地将白布展开,蒙上他们高贵的头颅,然后用最麻利的动作,最快的速度,这样可以减轻犯人的痛苦,这也是他唯一的仁慈。oh,my god!7秒半,破了父亲13秒的纪录,并且一举成名。
然而这样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他会认真地帮死去的犯人擦拭身体,包裹起来,这样才算公平。他们已经以死谢罪,现在的他们是值得尊重的,原来任何一项工作都可以象对待一项艺术一样地奉献,只要你有你自己的抱负。他的出色表现受到了盟军蒙特马利的邀请,这简直是他个人莫大的荣耀,这象征了主流对他的认可。他的速度越来越快,解决掉的人也越来越多。好事情的反面总伴随着坏事情,他被公众曝光,成为了杀纳粹的英雄。可是紧接着,废除死刑的倡议运动,又使他成为公众眼里的杀人恶魔。他依然面无表情,承受起强大的压力,不工作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丈夫。他有一个好妻子,有时甚至比他还要坚强,默默地为丈夫承担。两人相识时默契的微笑,现在是面对痛苦时的共同承受。
影片一直平静地,没有情绪地描述着他的工作,他的生活,做为一种记录的方式运用平凡的镜头。可是在影片的最后,他职业涯中唯一一次焦燥,慌乱的一次是亲手送他的朋友上路。而几天前他们还拥抱过。这是整个影片绞刑师唯一一次非常强烈地表达情绪,痛苦,挣扎,愤怒。他手脚缓慢,呼吸沉重,眼神躲闪,而他的朋友因为受不了被女友抛弃的折磨而将她杀死,一死百了他反而变得轻松,象个烈士般地赴死。突如其来的巨大悲伤和失去让他崩溃,脆弱而不堪一击。在梦里他泪流满面地拥抱自己死去的朋友,此时的他不是死刑台上充满传奇的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拥有平凡情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