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经典观后感集
《巴黎》是一部由塞德里克·克拉皮斯执导,朱丽叶·比诺什 / 阿尔贝·杜邦泰尔 / 罗曼·杜里斯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观后感(一):被爱是很美好的事情,不是吗?
有些遗憾,当自己看《巴黎,我爱你》的时候,没有记下只言片语,唯有的只是那种萦绕心头,永远散不去的感动熟悉爱恋着的氤氲。其实,对电影的感情,就类似对异性的感觉,过去了就是过去,再试着去找回,必然是惘然;但是,有过的记忆和感动,存于心,那是……那是……那算是我们珍藏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远眺来往的人群,想象他们来自哪里,要去哪里,他们都成了自己小说的主人公。这样很有趣。——或许无趣,但是,这是我生命的源动力。
老教授Roland跟踪女学生,只是因为她的青春和美丽叫醒了他最原始的感情,那种少年般青涩和无措。悄悄记下了女孩儿的手机,不敢打电话,却做出了更加糟糕的事情——发短信,内容也是更加有趣“sui a la fac avec toi, t es belle, j te kiff tro grav (我们是同班的,你真美,我为你抓狂)。
Juliet扮演的Alice说的一句台词好喜欢,男人不喜欢我这样的女人,不喜欢爱顶嘴的女人,喜欢小萝莉。……之后,Alice说了一堆自己人老珠黄,岁月难熬,遇人不淑之类的话。却被弟弟Pierre一下子骂回来“你还能有大把的岁月,你还美丽,把握这些……给自己一个机会。你的生命还没有结束,甚至还没有开始呢”。为什么总是面临死亡的时候,人才会很透彻的看到看懂一些东西,人生观价值观会一下子不太一样?
沙发,音响,地毯,和满世界的书。
坐在地上,收拾着书,播放着歌,大大的窗户漏下暖暖的阳光。
这样的生活是我一直憧憬的,而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幸福的感觉。
巴黎本身就是一首诗,一部小说,一个新纪元,时装与红酒。让我们慢慢品味她的浪漫情怀。
其实很喜欢,法国人把名词什么的弄出个性别,连国家分出男女来,法国和中国都是她,paris也是她——elle。“在这里,我们拥有所有的秩序美丽奢华庄严和严谨”,教授这番话配之以宫廷小提琴的背景乐。之后就是很滑稽的转场——黑人移民坐在卡车里颠簸,背景宫廷乐仍旧延续,只是多了卡车突突声。导演回归正题,告诉你我ta……巴黎不是你所幻想憧憬的那样,别意淫别指望所有都是高贵优雅。记住,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候,巴黎满大街的人还随意拉屎撒尿呢。
教授在录完节目之后,又回到了暗恋的生活里。不间断地发短信,都是暧昧且诗意,又文绉绉的内容,譬如你冷若冰霜让我望而却步之类的话。女孩儿显然是处在明处,被这过分的热情吓到了,问你是谁?教授只是自顾自地抒发着悸动。女孩儿仓皇奔走在大街上,不时张望,骂变态……有趣的是导演让女孩儿穿过一群练太极的人群,用意显而易见——又是民族融合与冲突。巴黎,不再是路易十六的时代,不再是断头台和沙龙并起的年代。
巴黎也越来越入世。
当Roland弟弟梦到自己中规中矩的人生蓝图:标准化的公寓小区,便利的商业街道,其乐融融晒太阳的生活……太循规蹈矩,太方方正正……一瞬间,三个孩子一下子迅猛长高,类似小人国过渡到巨人国,抽象变形的画面,凌乱无序的场景……看的我也是紧张纠结。人生要真的只是这样,我们何必要有“人生”这个概念呢?不是说生下来活下去,而是要用心去感知周围,也有一颗浪漫的心去热爱生命,即使不好,要努力地变好。人生的过程,不一定要平顺,但是要有自己的标记和风格,至今,我有。以后,仍旧要有,而且要很绚烂。
好吧,回归电影。
在教授Roland不间断地短信轰炸下,女孩儿忽然出现在他面前,怒气,质问,讽刺。教授一副尴尬的样子,手足无措。两人对话,镜头切,两人穿坐在床边衣服的场景。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OMG!!!这个,我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纯粹的法兰西,一个爱情至上,一个浪漫至上,一个奔放至上,一个毫不掩饰,一个傲慢又放肆的国度。在这儿,篡改一下狄更斯老爷子的一句话It was the best of cities, it was the worst of cities。
又回到了Alice的生活,她带着三个孩子到集市买水果。老板对她的女儿西蒙说“西蒙,尼古拉是你的男朋友,对吧?”尼古拉也仅仅是小男孩儿,所以老板是很和颜悦色又很调皮的问只有八九岁的西蒙。西蒙一低头,用很好听的法语羞涩地说non。老板一个诧异,是真的差异,说“为什么?被爱是很美好的事情,不是吗?”然后眼光递向Alice,她笑意盎然地说“oui”。这样的法国,谁可以拒绝?我对于法国,尤其巴黎是没有抵抗力和免疫力的,完全拜倒。
因为Alice的弟弟Pierre心脏已经渐渐几乎失去该有的生理功能,所以要换心脏,他对于生命的感悟也十分不一样。当Alice的儿子说想要熬夜等圣诞老人的时候,Pierre大半夜地把小儿子抱到阳台上,指着远处的埃菲尔铁塔(由灯火装饰着,闪着亮光,夜幕做底,很美很美,好吧,我承认自己又一次沦陷了),他说,圣诞老人会在那里坐着雪橇飞下来,然后会过每户人家。我觉得孩子们心里有这样简单的期盼和信念,真好!我以后有孩子,也要给他或她,或是他们最美丽的童话。
……
aris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像老无所依,不像Titanic,不像很多电影一样,它用很多线讲的很多人的经历,零碎的甚至都不可以说是故事。故事是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这里,很难说哪里是高潮哪里又算是结局。
当非洲的本诺阿打电话给华丽清瘦又谈论dior的j’adore香水的model小姐时,这位曾经表现很热情的小姐,却是完全敷衍本诺阿匆匆挂了电话。真的想替本诺阿大唱神曲“当初是你要我联系,联系就联系,现在我来打电话,你又不理睬……”毕竟,model小姐习惯了说话只用嘴巴不过脑也不过心,可怜本诺阿把每个字都当真。一边是热闹非凡急匆匆的秀场,一边是海浪拍打落日余晖的非洲,这样的对比,这样的心理落差,恐怕看了的人都会不胜唏嘘。尤其本诺阿还举着电话在支支吾吾,完全是很朴实善良的无措,那边早已经挂掉了电话,走到香艳的美妞儿堆里了。
……
四个model,四个worker,本来有机会ons,然后分开,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可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是,两对没有发展。有时候,人啊,心里,也会知道激情退去,留下的除了体液之外,没有什么。感情,被人说烂了的词,也被现代人否定N多遍的词,在paris照样可以被相信,你,还有怀疑的理由吗?
……
法国电影会有很多不经意的小心思,在孩子们摇头晃脑跟着音乐high的时候,不用竖起仔细听cd里的音乐,就可以辨别出Pierre这厮给孩子放的是English song,是毫不怀疑的hard rock,歌词里洋溢着的都是fu*k,fu*k your money ……说法语的孩子们浑然不觉,乐在其中,随着音乐肆意扭动肢体。导演,我可以说爱你吗?
Alice在玩儿make love的前戏时,同样放着音乐,不过是那种听起来很开心很轻快的music。随着音乐,她脱掉一层层厚重的外套毛衫……很可爱地扭动着四肢,哈哈,我乐不可支。大爱朱丽叶比诺什!尤其当她鞋子脱不掉,自己笑场的时候,我更加爱这个女人了。其实,法国女人独有的浪漫与风情,是男人最应该爱护和感受的。Alice的对韵律很有领悟,扭动的恰到好处,每个动作都略带slutty和dirty的味道,但是又不过火,不会让人厌恶。毛线衫等这样的衣服一件件扔到男人的脑袋上,还是那么有味道,男人笑意盈盈地拍手……
……
电影很多时候不是为了消遣或解闷,有导演的价值观和一些人生理念在里面。最后,Pierre去医院做换心脏手术的路上和司机说了一番话“人不知道自己有幸运。散步呼吸跑步争吵迟到……生活在福中却不知福。其实巴黎的生活就应该随心所欲,无忧无虑”。计程车走在巴黎街头,路过形形色色的人,而这些人就是paris的主角,也是电影paris里出现过的角色,像女学生,教授……好相似的结局,类似《巴黎,我爱你》。有时候,生活就是在不经意间和谁谁谁有了交集,只不过,有些,你是知道的;有些,擦肩而过,你都来不及回头,人已经消失。能遇到就是不可思议了,对吧?
影片是在车窗里Pierre苍白无力躺在后座,仰望天空的笑脸里结束的。阳光明媚,巴黎仍旧那么美。
:又过了午夜,最近几天什么都没做,哦,不对,一直在看电影,也在和朋友断断续续联系着。现在,不小心又过了午夜,午夜轮回,回光返照,赵钱孙李依不依随你……哈哈,我真的是不缺自high的精神,他们说的不错!
最近越来越不舍得在晚上睡觉,总觉得时间越来越少,睡觉很奢侈。可是,一睡着,我又很难醒过来。哈哈……一套睡衣在身上穿了两天……要不,膜拜自己?
《巴黎》观后感(二):浪漫之外的巴黎
其实在选碟的时候,我只是因为这个电影的名字有个巴黎,碟子放到家里,几个月了都没有什么特别想看的感觉,毕竟名字中带了巴黎的电影太多了,虽然好片很多,但是在电影里的巴黎,总是有点不真实的感觉,巴黎最后的探戈,我爱你巴黎,德州巴黎,这些片都是差不多可以称作经典。本以为这部仅仅叫做巴黎的片子,不过又是一个巴黎大大小小浪漫故事的精选集而已。
这个片子确实是另一个巴黎浪漫故事的精选集,然而它却多了点现实的色彩,也许是在闹经济危机的缘故吧,巴黎也不可避免地现实起来,濒临失业的人,濒临死亡的人,纠结着的人们,离开又返回的人,共同组成了巴黎的故事。
片尾的时候主角与出租车司机的对话说出了电影的主题,C’est Paris。巴黎,作为浪漫之都的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生活在其中的人也不得不承受着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忧郁与悲伤。片尾曲很有意思,第一句话就是,I’don’t care whatever happens. 随后镜头慢慢拉远,仿佛在告诉人们,无论怎样,这就是巴黎。
的确,这就是巴黎,这就是生活。
《巴黎》观后感(三):C'est la vie
生活不是变态的高潮迭起,生活不总需要光鲜陆离的点缀。
生活是平淡无奇,而我们努力寻找其中的闪光。
这一刻,你大声歌唱,这一刻,他落寞离去。
生活就这样不停地参杂着酸甜苦辣咸,每时每刻。
我们体味,我们哭泣,我们微笑,我们生活。
以为现在不浪费青春便可,不需理会未来的世俗与烦恼,所以我开始所谓的恣意。
突然发现2年之后我拿什么送给未来,空白还是泪水?
希望才是曙光。
而生活赐予无限的希望。
点滴汇聚生活,迷茫、喧杂、纷争、坚定、安静、平和。
生活就是如此富有魅力,如此让人充满动力。
迷恋每个细节,这才是生活的真实本原。
她在老板娘的抱怨中啃掉了一条又一条毛毛虫。
她在教授纯美爱情里一次又一次地凝望动人的美丽。
她在水果市场里懒洋洋地吃掉一个又一个的苹果。
她幻化成无数的篇章,绽放美妙的感动。
她神秘多姿,我甘愿被俘虏,没有抱怨,没有遗憾。
而我现在充满澎湃动力,追寻希望。
这才是生活。
《巴黎》观后感(四):巴黎的“心脏”停止跳动了吗?—历史已经开始?
刘小枫博士在《圣灵降临的叙事》一书中认为,现代伦理学已从社会伦理叙事过渡到个体伦理叙事,而在这一过程中被成为现代小说的电影叙事就承担着主体性的作用,不仅美国有“梦工厂”之称,而且“巴黎”也成为个体想象的主体,就个体经验而言,影像似乎是现代虚无主义的最强有力的表征,是现代化浪潮的助推器,可惜的是很多影像只有表征的能力,而没有担当的勇气,渐渐地,离影像远去.....
看这部影像,可能来源于对基耶斯洛夫斯基影像中女主角的喜爱,或许是因为对于像基耶斯洛夫斯基这样不多的导演还知道影像到底何为的一种惯性。
看完影片,或者说开始没几分中,就会感觉到类似《撞车》、《通天塔》的“气味”,又是一部碎片式的、焦虑影像,这或许表征着盘旋在欧美上空的“幽灵”,历史终结以后?现代性的图景就是这个样子?
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化进程就开始了狂飙突进浪潮,并迅速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正如一些现代化理论家建构的那样,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进步过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是工业化的过程,是城市化的过程,是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似乎就连经典理论家在宣言里也看到了这一过程。
人们常说城市是欲望的城市,自由是孤独者的自白,哲人也成为了一分子,一位知识分子,就像影片所叙述的那样,“巴黎”就像那位“心脏”已经快要停止跳动的年轻人一样,就像那位年轻姑娘,虽然她天生丽质,让人自然地喜爱,但是她却是一位只表现自己欲望的坏女孩。
“巴黎”不仅有新旧之别,而且人类也有了古今之分,早在七十年代中期,西方就通过《解放军占领巴黎》这一影片进行了一次集体想象,这似乎预示着在一切战争的背后,有着一种更隐秘的“战争”,人们还会出于对“善”的渴望而自愿服从“好”的生活原则吗?似乎“战争”已经拉开了帷幕.....
《巴黎》观后感(五):巴黎的忧郁
与两年前的《巴黎,我爱你》(Paris, je t’aime)相比,塞德里克·克拉皮斯的这部《巴黎》(Paris)显得更零碎,更市井,一如波德莱尔的散文诗,抛弃了表面的韵律和节奏,对这座城市的观察却显得更加情真意切。
故事从一个普通的巴黎人身上展开,曾是舞蹈演员的皮埃尔被查出患有心脏病,唯一根治的办法是进行心脏移植手术,而该手术的成功率仅为40%而已。心灰意冷的他回到家中,在姐姐的照顾下打算就这样度过为时不久的余生。而面对死亡的处境也给了他一个全新的看待生活以及周围的人的视角。让他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以及别人的生活,还有这座古老的充满了故事的城市。
如果仅仅是要说这样一个故事,那么影史上无数大师们早就已经作出了很多完美的诠释,即便是相比奥宗在三年前的《最后的时光》)(Le Temps qui restes)中对生命的阐述,本片也不见得能够比之深刻纯粹。幸运的是,当我看到熟悉的罗曼·杜里(Romain Duris)时,才想起这是一部曾经拍过《西班牙公寓》和《俄罗斯玩偶》的导演的电影。导演克拉皮斯当然不满足仅仅在片中专心致志地讲述一个故事,于是通过男主人公的生活轨迹,通过他在城市穿行时经过的某些不经意的焦点,更多的故事被延展开来:身为单亲妈妈的姐姐,菜场的商贩们,面包店老板娘,舞蹈演员,无家可归的人,大学历史教授,建筑师,留学生,喀麦隆的偷渡客……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人,通过导演的镜头,自然或是刻意地在这部电影中联系起来。他们的生活或许显得过于平淡,他们的经历放在一部影片中显得太过平凡:无非是普通人的生老病死,孤独与恋爱,但对于他们每个个体来说,这就是他们在巴黎的独一无二的生活——胜过世上其他一切动人的故事。
为什么又是巴黎?在拍摄过拍过伦敦、圣彼得堡、巴塞罗那等城市后,导演克拉皮斯毅然选择了回到这座属于自己的城市,生长于此他自然不会对关于这座城市的陈词滥调和俗套浪漫情节有任何眷恋,开场不久的一段纪录片拍摄就告诉观众,这里是巴黎,“热情的巴黎,歌舞升平的巴黎,真挚的巴黎,也是个繁忙的巴黎,人们在地铁中穿梭。高雅,破旧不堪,肮脏的巴黎……”的确,巴黎有太多时候被笼罩在了耀眼的光环下,使我们忘记了它狭窄的街道,陈旧的公共设施,脏乱的小巷……而对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巴黎,不是片中明信片上的圣母院,不是蒙帕那斯塔顶的风景,这只是他们的生老病死之地。《巴黎》一片要展示的是个平凡的巴黎,它不需要你看后会爱上它,只是要你能感受到它的更真实的一面。
然而更多的时候,导演对于巴黎这座城市的观点是矛盾的:他想要避开一个时尚的、布尔乔亚的巴黎,不甘心认同这座城市已经腐烂的观念。他想展现巴黎人的生活,展现这座城市的生机,又不可避免地表露出不满——因为在片中人物的生活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有着阴暗的一面。一如在片中引用的波德莱尔的诗篇:这是一个忧郁的巴黎。属于这座城市的伟大时代已经过去,对于这里的人们,真正伟大的时刻也许只是1789年的大革命,巴黎公社,法国光复,五月风暴……其他的时候,他们仅仅是在日复一日在这座不平凡的城市过着平凡的生活,有时甚至找不到生存的意义。影片的最后,皮埃尔独自前往医院,在车上他望着路过的行人,殊不知其中有多少人同他的生活曾有过这样那样的交集,沐浴在阳光中的他告诉我们:这就是我生活的巴黎,能活在这里是一种幸运。
《巴黎》观后感(六):情归巴黎
巴黎到北京,漫长的飞行,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盯着巨小的荧屏看电影,反复地。
幸好,法航的食物还不错,喝着红酒,看着这部《巴黎》,仿佛又回到巴黎。其实大部分西方人都比较相似,只是巴黎人更典型。爱美爱浪漫爱生活,简单的,精致的,现实的,坦然的生活。
这部电影的有典型的欧洲风格,几个隐约有关联的小人物的故事。一个绝症舞蹈演员;他的姐姐朱丽叶特比诺什;比诺什常去的菜市场里的菜夫,肉夫;他们爱的女人;一个怀揣法国梦的非洲男孩;面包店喋喋不休的老板娘;一个爱上自己学生的教授,他的弟弟,一直想要孩子的艺术家及其夫人。琐碎的,痛苦的,无奈的,快乐的,无数的欢喜忧愁拼成的生活,巴黎生活。
在面包店里,柜子上的Baguette让我唏嘘,记得在巴黎每天的早点都是香甜的法棍,哪怕只是在街上边走边吃,也觉得好幸福。什么时候英国的bakery能好吃点?
我爱巴黎,明年再见
《巴黎》观后感(七):琐碎 伤感 平凡 惊喜
刚看了《巴黎》,和想象的差不多。一个在新与老的交替中矛盾着的城市,各种各样平凡的小人物,充满着法国式的缓慢、琐碎、热情和伤感。
看到中间略略有点吃惊的感受,不是来源于电影本身。而是,其中一个女孩,刚刚和欺负了她又诱惑了她的男人亲热过,马上就去找了新的工作,心满意足的骑上摩托。没来由的,我觉得她会出车祸,那种感觉就好像是,每当我们站在很高楼上的,跳楼的念头就会跃入我们的脑海。当然我们从未想过去自杀。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高楼总和跳楼联系在一起。就是这样,我正在想着自己多么的无聊,下一秒,那女孩被一辆汽车掀飞。刚刚还鲜活的肉体,顷刻横在马路中间,她死了。我真的感到非常的吃惊。
回到电影本身吧,它让人看到一种宿命,还有生身为人的热闹、无奈、渺小以及滑稽。
一个英俊、身材优美的跳舞演员,忽然得知自己的心脏出了问题,如果不换心脏的话,估计也只有几个月的活头了,而即使更换心脏,也有百分之六十的机会死在手术台上。在得知自己命运的那一刻,我们看到了他眼睛里的迷惑,就好像一个小孩子被一向宠爱着他的大人欺骗一样,他还没有摸清楚头脑。他喜欢站在阳台上,看巴黎的楼群,观察生活中的人们,他们跳跃、穿马路、吵架、欢笑、痛苦等等,他感到他们那么的幸福。他想,自己可能这辈子不会再做爱了。于是他的精神集中在了楼对面那清新可人的年轻女孩身上,幻想着能和她上床。男孩的姐姐帮他去打探女孩的底细,发现她生活的非常混乱。后来,姐姐帮他找了一个她的同事,一个即将失业没钱养活自己眼看就不得不离开巴黎这个奢侈的城市的女人,没几句话,他们就上床了。看到这里,感觉到非常的怪异。
一个研究城市建筑与人的关系的老教授,迷上了一个听他讲课的年轻女孩(幻癌症的舞蹈演员楼对面的那个),在他眼里,她那么的漂亮、年轻、充满着迷一样的青春诱惑,他带着一颗衰老的心爱上并崇拜上了她。当然他认为自己没资格喜欢这样年轻的尤物,于是冒充年轻小伙子不断给她发荒唐之极的短信,在短信里写着发高烧一样的诗句,充满着狂热的赞美与不知所云的喃喃细语。在女孩揭穿他的那一刻,他那么的狼狈与尴尬,却没想到他的女学生不是他想的那样单纯与拒人于千里之外。他们上床了。他像一块即将用完的电池猛的又被充了电。以为自己陷入了爱河。他英姿勃发,从朋友那里要来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放着狂热的摇滚音乐跳动感的舞蹈,逗的他的小女朋友咯咯咯的笑个没完。直到他发现,她的世界是那么的精彩,朋友是那么的多,还有男朋友。他的花白的头发仿佛一瞬间就变全白了,脸上兴奋的表情退去,他显得更衰老了,走在街上,他摇摇晃晃,就像巴黎的古老街区,华丽、充满了文化,但是衰老了。
一个卖菜的老男人,以为自己非常讨厌自己的前妻,在卖菜中认识了一个中年的有魅力的女人(患癌症的青年舞蹈演员的姐姐),一来二去熟悉了,他爱上了她,她也对他有感觉。后来,当他知道自己的前妻在街上出了车祸被撞死了的时候,他是那么的伤心,不得不承认,曾经交织在一起的生命,无论如何是不那么轻易割舍掉的。他捧着她的骨灰,站到了巴黎最高的楼上,把那些灰尘扬向空中。在空虚中,他和朋友一人勾搭了一个漂亮妞,在即将进入实质活动的一刻,他后悔了,觉得生活不能这么糊里糊涂的过着,要珍惜遇到的女人。于是他和前面那个中年女人相爱了。在清晨的阳光中,温馨动感的音乐声里,他看着她跳着节奏感颇强的脱衣舞,踏实的微笑了。
一个卖肉的老男人,爱上了他朋友(卖菜男人)的前妻,在朋友聚会上,他把她放倒在地上当车推,让她在众人面前丢了丑,当他以为自己只是肆意的开个玩笑的时候,她却哭的泪流满面。后来他向她道歉,她原谅了他。然后他们就高高兴兴的上了床。之后,这女人很快就出了车祸。我没有看到他悲伤的表情,因为不久之后,他就又兴致勃勃的在挂满肉的仓库里勾搭了一个时髦的女人。只是最后那一刻,当女人问他,去你那还是我那,他忽然有点悲伤,因为之前的女人也曾经这样问过他。他懊恼的丢开了女人,独自回家了。
一个非洲男人,曾经生活在法国,爱上了一个法国女人。因为种种原因,他又回到了非洲。临走时,女人看着他的时候深情款款。他以为她是爱着他的。后来,仅仅因为女人的一张明信片,他又义无反顾、千里迢迢、一路颠簸、风尘仆仆的折腾到了法国,在几乎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他拨通了女人的电话。女人正在醉生梦死的巴黎时尚派对上快活。她穿着时髦的衣服,喷着迪奥的香水,和女友们兴奋的大笑着。接到了他的电话,她敷衍着说了几句欢迎的话,很快的说了再见。非洲男人听到了再见,还觉得没说完话,茫然的重复了一句再见。仿佛还没明白怎么回事。
一个面包店的女店主,不断挑她的店员的毛病,并寻找新的店员。
一个老建筑设计师,老大岁数了娶了个年轻的妻子,并成功让妻子怀孕了,得知自己当爸爸那一刻,他欣喜若狂,满足着自己生活的同时,他听到自己的朋友(老教授)在看心理医生的消息,他开始做起了噩梦。
。。。。。
都是平凡人,故事也很平凡,但都有些让人伤感。影片的最后,患癌症的舞蹈演员终于要去做手术了,他坐在出租车上,观察着美丽的巴黎,城市中的人们,一切都像光影在晃动,让他留恋和感动。恐怕再也没有谁像他那样,觉得一切那么的美好。包括那些肮脏,不放过任何勾引异性机会的漂亮女学生、颓废的老教授、成年人玩的那些互相勾引的游戏等等,他都觉得美好,忘却他们的不完美。是啊,生命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性也是有缺陷的,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如此,可是它依然美丽,我们也依然爱它。大概,导演就是让人们这样体验巴黎,古老与新鲜,矛盾与迷人,体验生命,短暂而琐碎,无聊又动人。
导演很仁慈,没有给出年轻人做手术的结果,大概就是留下一个希望吧。
依然有点耿耿于怀,为什么我会觉得那个女人会出车祸呢?
《巴黎》观后感(八):再见。巴黎。
爱一个地方,爱一个人,学习他的语言,是必须的。否则你就要忍受被别人轻易调戏,或者干脆完全被曲解。就像我看到的“三鹿”版《巴黎》。虽然它使我不再对毛毛虫感到厌恶,并且大概从此看到法式面包就会想到毛毛虫。
故事随意到野心弥漫至无穷,像那个无数次出现的巴黎的全景。一个个不关联的情节,通过一些当事人也不经意的方式,勾连在一起。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有不同的阶层,有爱与恨,生与死,他们或者终于交集,以惊喜的方式,常常永不相识,如PIEER屋里的无线电播出的沉船信息。
聚光灯下的巴黎,大街小巷中的巴黎,水果摊上的巴黎,观光客眼中的黎,都是巴黎。生死、爱恨、纠缠与放弃,全都可以不在意。你只需在意的是:活着,在巴黎。
故事的编排手法和《通天塔》如出一辙,甚至封套的设计都有意模仿。不同的世界的对比,比《通天塔》温和、冷漠,没有了批判,反而显得自然、妥帖。倘若,最后出租车里那些露骨的对白能用沉默替代,那味道会更好。
如法国巴黎人随时生发的爱,也可以随时抛弃,两不相碍。如屠夫帅哥忽然记起了前情人,硬生生打住:对不起,这不是你的错。如美女在咖啡店里对店外的教授说:你看,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如老板娘对不同地区人的评判,她其实完全没有别的意思,她只是个商人,唯利是图的商人,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商人一样,不坏也说不上好。
从前,纽约是世界中心。“如果你恨他,就让他到纽约,因为这里是地狱;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到纽约,因为这里是天堂。”巴黎,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他是所有生活于此、向往于此的人的巴黎,爱他,埋怨他,容忍他,依恋他,依赖他。
如我们生活、向往的每一个地方,如承载我们的青春和衰老、爱与恨的每一个地方,如我们的故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厦门、乌鲁木齐、拉萨、昆明。电影中的音乐棒极了,出租车段的音乐删除对白,正是我们路过城市,路过人生的最好伴奏。
你有没有离开过一个城市,一个你生活了很久的城市,一个你出生到现在都在的城市,一个承载了你的青春和衰老、爱与恨的城市,并且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在出租车里,最好是在公交车上,听这首曲子,路过你熟悉的一切,并且不能说再见。再见。
Erik Satie-Gnossienne N1 http://www.vvpo.com/baidu/112616.htm
《巴黎》观后感(九):We are all in the dance
他焦躁,当一个俊朗的年轻人只有数月生命,却也只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心脏,困在小小公寓内,不得洒脱恣意地享受余生。
可他还是寻到有趣的方式打发无聊,感受生活,品味巴黎。站在阳台上,远眺是那著名的铁塔,俯首是来来往往地路人,他体会着他们的充实忙碌,猜测着他们的欢喜忧愁,注目着他们的表情举止。他甚至爱上了对面公寓的陌生女孩,她永远出现在那扇窗里,慵懒地躺在床上翻杂志,或是喝一杯咖啡。那是他每天能看到的最美的风景。
他恐惧,当爬楼梯时必须停下歇息,当他告诉姐姐手术的成功率低到自己不能接受,当他意识到自己在过最后一个圣诞节,当他发现根本不知如何把不幸的消息告诉三个小外甥,更不忍告诉父母。
可在PARTY上,他还是努力地跳着,仿佛从前,坚持着跟上自己的同伙,作为一个舞者,这是最大的享受。在圣诞前夜,他把小外甥抱到阳台上,指给他夜里的埃菲尔是最美的,如果有可能,他不介意在以后的数千个夜晚都能欣赏这样的夜色。
他茫然,当自己又一次在屋子里无所事事的度过为数不多的一天,他开始讨厌巴黎,在这里,没有人快乐。
可他在坐着出租车去往医院的路上,还是愿意绕远的多看几眼,这个不快乐但绝对缤纷的城市。
ARIS
我想我看到的更多是对生的渴望与热爱。
每个城市都是巴黎
人们不快乐,但也有快乐的时候
人们仿佛痛苦,但从没有放弃挣扎
人们焦躁,但更愿意克服这种不悦
人们恐惧,但从没有因此而少了哪些享受与感怀
人们茫然,但谁不茫然呢
“巴黎,我爱你”作为变相的城市宣传片与名导们的联手玩票,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巴黎的文化与风情,却远没有本片深厚连贯,耐人寻味。
不过“巴黎我爱你”的主题曲倒真的蛮应景
Life’s a dance we all have to do
What does the music require
eople are moving together
Close as the flames in a fire
Feel the beat
Music and rhyme
While there is time
We all go round and round
artners are lost and found
Looking for one more chance
All I know is
We’re all in the dance
《巴黎》观后感(十):浪漫的真相是无奈和残酷
第一眼看到“巴黎”的海报,我还以为这是部山寨版的“巴黎我爱你”。
记得一年前和一位好友一起看“巴黎我爱你”,这位去过巴黎很多次的朋友边看边激动的站起来:就是它!就是这感觉!巴黎就是这感觉!
的确是部好片,巴黎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浪漫感觉在片子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浪漫被导演们推到了极致的高度,隔着电视屏幕似乎都能闻到咖啡和香水的味道。
所以,很长时间里我都认为它是最能体现巴黎感觉的电影。直到今天看到了“巴黎”。
大学教授与自己的女学生疯狂相爱了,多浪漫的一段,可惜他选择错了对象,街对面咖啡馆中的景象是残酷的,他只能选择黯然离开。
自信而美丽的菜市场老板娘,刚刚找到新情人和新工作,生命却因为车祸嘎然而止。
迷人的模特对你依依不舍,看的黑人兄弟心神荡漾。可当他从喀麦隆千辛万苦偷渡过来,她的态度却是可有可无。
貌似生活完美的成功建筑师,实际对人生迷惘的夜夜噩梦。
街角面包店老板娘,笑容如此优雅热情,一转脸,对自己的员工恶语相加。
年轻的舞蹈演员被医生判了死刑,临手术前而最开心的事只是找朋友们来开一场party
风流的菜市场员工看似并不为自己新情人的死亡有多悲伤,却因为别人的一句chez toi ou chez moi而从此在恋爱的道路上有了心理阴影。
就连juliett binoche,也是在经历一场失败透顶的婚姻,挣扎抗拒了5年后,才重新开始接受菜市场老板。
“巴黎我爱你“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巴黎。
而“巴黎”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巴黎人:他们是浪漫的巴黎人,喝咖啡的巴黎人,在街角拥吻的巴黎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坠入情网的巴黎人,为爱不顾一切的巴黎人,没有童话的结局巴黎人,一群黯然失意的巴黎人和一个正在走向死亡手术台的巴黎人
浪漫褪去华丽的外衣,回归到每天琐碎的生活中。她开始显露出无奈又残酷的一面。她退到墙角后偷笑:想要在浪漫之都生活吗?
想起有那么一天,我的法国同事问我:你们中国人对法国的印象是什么?
这是个很好的回答的问题。于是我说:浪漫。我的同事点点头,似乎还满意这个回答;但立刻又摇摇头,转过身迷惑问另一个法国同事:
“我们真的很浪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