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者》经典观后感10篇
《天行者》是一部由阮世生执导,郑伊健 / 冯德伦 / 方中信主演的一部动作 / 犯罪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行者》观后感(一):这满屏的颜值。。。帅哥聚集的教育片
有我喜欢的狄龙郑伊健张智霖!!!少年时代迷恋过的帅哥全都在啦,这满屏的帅哥。。。
剧情有点别扭,有些地方比较牵强,不过还是有可看之处,情节比较紧凑,蛮吸引人的。。。
虽然帅哥们都不复当年的年轻俊美,不过有了另外的气质。比起这教育意义满满的立意,我更爱他们年轻时快意恩仇的时光。
狄龙当年的刺马、独臂刀、古龙武侠作品中是多么的俊朗,靓绝香江美少年,啧啧啧。这片子里让我想起来他的一句台词,我不做大佬好久了。就算是没落的大佬,狄龙演的很有看头,他把这个人物的圆滑,看透事故,情意和矛盾表演的很有张力。
郑伊健身上有种独特的淡然和平静。其实他这种气质更加迷人。比起古惑仔的年轻气盛,其实还是九纹龙的萧索和叶秋的沉稳更令我着迷。伊面的颜值好高,演这个年纪已经不小了,还是这么帅,啧啧啧。话说伊面在里面的说教话痨到花痴的我都听不下去了。。。话说最后让博士的弟弟打自己一枪,我想尼玛这对自己也太狠了,意思意思得了,不就是要遁么,这么拼干啥,粉丝会心疼的。。。
张智霖怎么也不显老啊,感觉20岁和40岁一样。。。这个角色蛮带感,智商占领高地,处事非常理智,论角色的话这个角色我比较喜欢。大仙演的也是很有层次,原来大仙演斯文败类这么带感。。。
以上是花痴看完后不吐不快的花痴言论。。。最后感慨一下,聚齐这么多帅哥,导演辛苦了!表白龙哥伊面和大仙!
《天行者》观后感(二):看电影的恐惧症
最近有看电影的恐惧症,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拼命的在网上寻找电影,可怜的电影网站现在也特别的少,少到隔一个星期看,还是那几部老掉牙的片子,能看到的活着的网站还是算它幸运,因为更多的网站总是一夜间就悲惨的“查无此页”或“无法访问”了;一方面下大量的电影,已经使硬盘撑的快胃下垂了。但是看的冲动,在BT下栽完毕的一刻就荡然无存了。从高中就保持着的狂看电影的恶习,随着时间的迁移,开始改变。
为什么不看电影,我有这样的几个原因,一是主要没有好奇。这是想象力匮乏的年代,所有的故事都是面目可疑的似曾相识。比如港片就剩下了卧底,看多了好象中国人都是这样黑白颠倒人格分裂。所以看纵使出现上千卧底的《卧虎》,也一眼看出他大玩镜头大变手法冒充大雅的后面不可避免的大俗,而刚看的《天行者》当中黄又南的角色,就几乎从暴露出身份就预感到他后面的死亡。坏情绪一直影响到盲女的出现,种种的小细节如放眼镜给名片打电话,都无一不给我又是一个卧底的预感。但结果却不是,这个不免滑稽的预言失败让我开始痛恨所有已经或即将出现卧底的影片。http://www.blogcn.com/user13/hym1976/index.html
这一年我忙结婚,忙房子,忙换工作,和以往那些沉迷于家庭生活的昔日朋友们渐行渐远。手头不宽裕所以也没有什么声色的习惯。每天守着老婆,她守着电视,我看着电脑,一日如是一日,一天换去一天的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但是生活仓促,寂寞如我,再没有几部好点,可以刺激一下的电影这生活将是如何的苍白不堪。
所以看电影的厌倦我想很大方面是对于结果的预期不佳很有关系,当我打开一部电影,我真的可以想象到这一两个小时即将开始的疲倦和乏味真的是让感受到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二百五。
也不是没有给我感动的东西,从虚幻的层面开始下降就会到达一个比较实在的层面,如现在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新闻纪实上面。看台湾的北高选举看风云迭起,一群人互比谁脏,看的不无风生水起,云缠雾绕的强烈故事感。无限的想象和永远期待的结果,使中国人可悲的政治尝试如一场经典到拿奖的黑白大片。那些表演已璞化境的政客们言谈举止间不经意的大奸大滑以及人生的恶与罚。
电影的问题是人生的问题,那么看电影就是人生观的体现。忽然之间好象久违了那些美好的影片,那些简单的有美好表演和温暖结局的片子。
有人讲为什么美好的味道都是留在记忆当中,因为孩子的味蕾是最发达的,所以他们可以尝到人间的美好,随着年华的老去,味道就开始少了下来,就出现今不如昔的感觉,一样如是,也许今天再看去那些曾经以为好看电影,还不是一样幼稚的好笑。
这样解释下去,就平衡了内心,总结如下:
我们厌倦了这种生活,但是对生活仍有希望。
http://www.blogcn.com/user13/hym1976/index.html
《天行者》观后感(三):名不搭调,伊面还是帅的
方中信在机场追赶叶秋这前,影片的调调很好,港片味很道很足,郑伊健沉寂了几年后历练的淡然儒雅了。
叶秋出狱后向博士借资3000万美金时说,我想证实一件事,引导我一直抱着要找出幕后大BOSS或某位腹黑男,结果只是很不明显的表达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主旋律。
影片的镜头感很好,人拍的有性格,物拍的有意境,可故事结构太散,导演太贪婪的想表达的太多,故事讲得象是一个个线索,还不连贯。
总结:片名挺好,剧情不搭调;伊面老了些,还是帅的。
《天行者》观后感(四):习惯了
这不是一部十分精彩的电影,但还是可以看得很用心。
老大出狱了,从警方到哥们都是严阵以待——特别是其中一个兄弟索性把老婆打发到广州的桥段,感觉似乎又有一场大战要开始了。其实有些刻意:黑老大要出狱了,跑去找美艳惊人的军火贩子借钱,气势恢宏的回到香港,观者甫一注意,就开始猜测甚至期待下面的火爆——这是导演们教我们的,编剧一般也是这样的功力,我们早就学坏了,不许批评我们不CJ。
方中信饰演的警察有几分讽刺味道,他对他临时拼凑的属下(MS比街头黑帮在心理上更像乌合之众)说:如果做不好,大家该回去抄牌的抄牌该站街的站街。突然感到有种晕糊的感觉:按理说警察应该是维护社会治安的,打击罪犯是职责,而非“改变个人现状”的直接手段。当然,这种本末倒置的理所当然,似乎随处可见。
而观者的思维,也随着警察们的思路,去“逼良为娼”了。
我们始终在等待着“大事件”的发生,我们理所应当的认为那个人回来是为了赶一个大买卖,或者是东山再起,更可能的是找当初陷他于监狱的人复仇。不只是我们在期待,甚至那个律师也在期待——第一次从张智霖的身上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也许是因为那副黑框眼镜挡住了他经年累月看上去都十分无辜的眼睛,而那一双酒窝,根本就好像万年不老一半。
最后,还是我们都错了,新一代的小混混和老一代的带头大哥都看不透。盲女的出现的确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有些矫情。也许是为了表现这个人彻底的回头是岸,但是痕迹太重。当然,这本身就不是一部特别优秀的作品,只能说合格吧。不过是利用我们的习惯性思维、开涮了一把。
男主角最终死了,反正他活着也没人相信他是好人。没人相信,甚至在电影结束的时候,还有人在期待一个很大的转折、字幕升起的时候还有人在将信将疑。
习惯很可怕,不是么?戒掉这个,这不仅仅是像那个警察要戒烟那么简单。
《天行者》观后感(五):一部有意义的电影!!!
一直偏爱郑伊健的形象,喜欢那种勇敢,正派,潇洒且有头脑得剧中人,正是怀有这样的好感看了天行者这部片子,果真没有让我失望。
1。蛊惑仔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远去,当今影坛流行黑色幽默与逻辑推断并重的警匪片,这部片的定位把住了时代的脉搏,迎合了大多观众的心理。
2。从导演的选人方面也有很大考究,“黑社会出身”的郑伊健具备着丰富的经验来塑造好叶秋这个角色,方中信这个观众心中的警察再次被选中重操旧业,狄龙--这个一直在黑社会里走南闯北的老演员,最适合扮演传统而又日趋萧条的黑社会头目,而冯德伦这个年轻的演员天生带有一种独立与偏激的气质。。。。
3。剧情的曲折也是一大看点,叶秋不断用自己的身行去证明自己蜕变的决心,然而却一而再再而三被误解,被利用,甚至被陷害。。。这时很多观众想必都期待着那个一呼百应的黑社会大哥能东山再起,然而他却继续维持了他的决心,并且使周围人开始明白了什么,故事的主线得以继续推进,最终,叶秋用一个特殊的方式无奈的隐退了,他输了吗?或许没有,因为他改变别人的观念,这样值得吗?这个社会回头那么难吗?。。。。诸多伦理问题不由得引发众人思考。
《天行者》观后感(六):《天行者》昔日蛊惑仔,今日慈善商
在未进电影院以前,我一直以为以“古惑仔重出江湖”定义的《天行者》并无多大新意和吸引力,无非又是一场黑帮仇杀的枪战片或另一类型的《无间道》而已,只因上周礼拜二墨攻尚未上演,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而买了《天行者》的票。
《天行者》并不是报道中单纯的黑帮“古惑仔”类型,而是典型的警匪片,三股力量相互周旋。一方以叶秋为首企图从业正行的昔日江湖风云人物,一方是以鬼仔为首的试图全面上位的帮会新生势力,一方是宋警官带头的反黑组。叶秋虽然经营正业,但他与鬼仔之间的斗争仍然属于黑帮纠葛的范围。警察的角色不只是《黑社会》中的“幕后操纵者”,而是与其他两方紧密交织在一起。三方之间的你来我往,支撑起一个颇为饱满的故事。
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摧。变幻的江湖令人流连忘返,残酷的江湖又让人萌生退意。《卧虎藏龙》中,年轻的玉娇龙带着无限的遐想走进江湖,威名远扬的大侠李慕白携着倦意决意隐退江湖。《天行者》也是有关“出入”江湖的故事,只是将背景从古代拉到现代。年富力强的鬼仔一刀就可以致对头于死地,仿佛古龙笔下的手起刀落身首异处的武林高手,“事业处在上升阶级”(借《疯狂的石头》中的道哥“名言”,呵呵),一心一意谋划着成就霸业。叶秋曾经与鬼仔一样,梦想过主宰江湖,沉浮世事让他已然顿悟,只求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公众的好人。小学书本早就宣教“浪子回头金不换”,现实的江湖不容古惑仔重新做人。古有刘正风曲洋金盆难洗手,唯有寄情一曲“笑傲江湖”。今天的叶秋面临着类似的处境,自走出监狱大门就被警方认定是蛰伏八年试图东山再起的焦点人物。鬼仔对决叶秋,往往是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或许,我们会习惯性地设想叶秋最后会实施一个惊天大阴谋。然而,《天行者》并没有这样处理,而是通过叶秋最后的“死”完成对鬼仔的拯救,也实现了叶秋的自我救赎。
编剧问题已成世界影坛的难点,很多的电影看到开头就猜出结局。当鬼仔举枪对着叶秋时,当博士的手下描准鬼仔时,当宋警官拒穿防弹衣时,我以为编导会让主角们齐步走向黄泉。叶秋难逃江湖宿命,鬼仔年少轻狂咎由自取,警察义气用事因公殉职,这些都是香港电影中最常规的路数,比如《黑白森林》、《黑白道》、《杀破狼》,等等。导演并没有选择这种绝望的结局,相反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以各种理由继续活下去,带来一份难得的新鲜感。
《天行者》的新鲜感符合剧情发展的逻辑,没有伤害影片本身的故事,这点与之前的同类型影片《卧虎》不同。《卧虎》中一千个卧底较之以往的“卧底片”具备一定的新鲜感。卧底虽多,作为电影讲故事的虚构设计,也是无可厚非。在剧情的发展中对于江湖人物之间关系及其处境、情感交待都比较清晰,产生足够的戏剧张力。不幸的是,王光利和王晶在揭开“真相”时,打破了此前构筑的情感和关系,使得整个故事完全倒塌、崩溃。譬如,曾志伟与郭羡妮从偶遇到相识相知,尤其是发短信的桥段营造出浓浓的甜蜜情意。此刻曾志伟被余文乐杀死本是一种江湖的悲情。当我刚刚被这份悲情感染时,郭羡妮一句“对不起,我也是卧底”又让我如梦初醒:我的妈呀,原来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真情,不过是警察的一个阴谋。心中那份感动也就消失了。《天行者》的故事前后呼应,情节围绕主题设计,意外之中又迅速峰回路转归到正题。例如,鬼仔激怒宋警官,乱枪响后,后者说着“你这样的混混我见多了”而离开。乱枪不过是一种合法合理的情绪发泄罢了。
从《天若有情》、《金枝玉叶》到《神经侠侣》,不论做编剧还是当导演,阮世生都注重以“情”渲染故事。《天行者》中保持了这一优点。兄弟之间的情义处处可见,叶秋对着离走的雄哥叫一声“大哥”是典型的江湖深情;阿痴等人全力全心辅佐叶秋,或不计黑白界线,或不计个人生死劳累,或忍痛送终生不如死的兄弟;宋警官与叶秋由对立、隔阂到和解、相惜;鬼仔与女友之间的情感,叶秋与盲女之间的情感,简单又真切。当然,这些“情”从以往香港电影中都不难找到。不过,当这么多“情”同时扑面而来时,观众也就被那种种熟悉的情义所包围。
《天行者》是典型的快节奏电影,情节之间快速递进,矛盾冲突不作过多的铺垫,加上“情”与“争”贯穿始终,不会产生丝毫的乏味之感。难能可贵的是,在快速推进的同时比较注重对于细节的描述。譬如,高秋签名的“秋”字写法,医院电梯上抱着相机匆匆而下的记者,鬼仔下令处决盲女时的紧迫气氛。
从深层来看,影片还涉及到人生轮回与黑白界限的问题。叶秋一再强调是书改变了他,鬼仔走的是自己当初的路,而鬼仔最终在监狱里收到了有关人性和佛道的书,预示着新一代“天行者”的诞生。这样的设计很容易让人觉得过于虚假和说教,或者是对于大陆电检政策的迎合。可是,别忘记电影允许一定的虚构,这样的结局也符合影片至始至终的主题取向,并非与剧情割裂的强加,何况《天行者》的片名本身就带着佛理中拯救的寓意。最后,宋警官对着叶秋的棺材说“保重啊”,警察不再追究江湖的枪杀,模糊了黑白正邪的区别。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夹杂鼓点的配乐和流畅的摄影都是香港电影成熟的手法。《天行者》的娱乐效果还体现在不经意间带来的喜剧色彩。当狄龙对着方中信说“宋警官啊,我很早就认识你”时,自然让我想到了《英雄本色》中宋子豪与宋子杰两兄弟的前情旧怨;方中信违法私闯张智霖家,逃出后挑衅性地乱侃一通,说什么这么巧啊,赶快报警啊,警察放假啊;别忘了,还有那个一出场就搞笑的葛民辉,把一个报刊的主编演成整一个痞子相。这些制造的“笑”果,都让观众保持着一种轻松的观影心态。
影片也有香港商业片难以避免的不少弊病,情节上显得松与乱:“天行者”的含意表达不够;雄哥送给叶秋的是什么内容的书也没有交待;鬼仔的力量过于溥弱,一个贴身兄弟还是卧底,很难与叶秋和反黑组两方对抗;雄哥等老一辈在最后关头“消失”,等等。
《天行者》不是一部振聋发聩之作,却在我们熟悉的江湖与警匪故事中映照出香港电影人不甘沉默的努力。它讲述的有关“救赎”的故事,更像是香港电影一次“自我救赎”的行动。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带来些许惊喜的香港电影。
《天行者》观后感(七):做个好人
“我想做个好人”。《无间道》里,刘德华一遍一遍重复这句话,究竟有没有人信?叶秋(郑伊建饰)向世界大声宣布,“我要重新做人,请给我一个机会”。他做到了。虽然很不容易。
八年前,雨夜,泰国街头,当他举起刀砍向倒地的敌人,一个闪电劈中他手中的刀。看着颤抖的手,看着地上的刀,看着无语的天,他呆呆地站在行凶的现场,呆呆地戴上警察的手铐,呆呆地走进泰国的监牢。里面有一整箱书,好兄弟马大状(张智霖饰)寄来的。《人性的弱点》,他从这本书开始,以这本书结束。
八年过去了,曾经最凶最恨的古惑仔,看透了很多曾经不懂的东西,看清了很多不重要的东西,看到了很多需要的东西。
他不是要停止做坏事。他是要开始做好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多的好事,帮最难的群体。当然,会有很多的故事,很多的斗争。曾经的身份可以抛弃,曾经的关系却无法断绝。纵是一心求善,总有人不信,终有人不准。只因为过去。逃避不了的过去。
他是聪明的。在避无可避的时候选择杀死自己,以一个全新的身份重新开始。
“我可以从头再来,你不行,你是不是不行,如果你不行,我们还是兄弟,但不是搭档。”叶秋对马大状说。当他决定不再回来,马也选择了离开,什么都没有带。
“去一个可以从头开始的地方”。
我们哪儿都不用去。我们没有要逃避的东西。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从头开始。做一些改变吧。只要你愿意。
《天行者》观后感(八):要么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呢
郑伊健喜欢演大侠,连蛊惑仔都是重情重义,让我老觉得他假正经。
可是又被愚蠢的自身荷尔蒙背叛的放心心眼~
做一个好人难不难?不难,生活中点点滴滴,对人对事,都以善心和宽容对待就可以。
做一个坏人也不难,离经叛道背信弃义就可以。
可是从一个坏人要变成一个好人就很难。不是自己做不到“善”,而是摆脱不了世人的“恶”。叶秋蹲了8年牢,仅与一箱一箱书籍为伴,这磨砺使他从踏出监狱的那一刻起彻底成为了一个心存善念改过自新的文化人。可是世人的眼光不会是你的卫星,你的改变他们视而不见。你竭力改变,却不为他人的认可,便只为自己还愿。
给一个机会,让我做好人。
突然想起刘建明为什么发疯。原来做好人,是比做坏人更难的事情。
《天行者》观后感(九):奥运会彩排和肾虚
07年这两天在电影院看了两部国语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和香港的《天行者》。基本感觉就如标题所言。
我看黄金甲两个原因,一是冲肉去的,男人嘛,都是肉食动物,不承认的不是肾虚就是断背;二是冲着某些平时还说点真话的所谓影评人的吹捧文章,比如有个叫魏君子的家伙。
出了影院和朋友交流,难得我们心有灵犀,异口同声认为,这就是老谋子08年奥运会的预演或者彩排,两大特点都是老谋子看家套路: 一个色多,基本上就是一颜料铺子;二是人多,楞把人铺成草坪栽满广场,走的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大型团体操的路子。
然后我突然想起来,老谋子这个骗子,接受采访时还说,他拍黄金甲知道了作减法,如果做了减法都这样……然后我们一起憧憬明年奥运,老谋子该怎样尽情发挥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优势呢,要是鸟巢按100万人设计就好了,100万人齐跳操,啧啧……
《天行者》是阮世生拍的,足可以作为教育浪子回头改邪归正的经典教材,列入五个一工程。伊面演个蛊惑仔,在泰国入狱五年,苦读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恍然大悟。出来后浩浩荡荡回到香港做善事,给小朋友过节,给孤寡老人送温暖什么的,我一直都以为他是以此伪装,有啥大行动呢,结果到最后原来人家就是学好了,弄了好几千万美金,又找什么财经高手上市,不过就是为了开开养老院什么的。为了表明自己彻底学好了,还由着奸商敲诈500万,一同搭伙的不乐意,他就阴着脸,闹着分道扬镳。敢情做好人就是变成弱智呆瓜。
最搞笑的是片尾,他又给下一代坐牢的蛊惑仔寄去本《人性的弱点》。看来阮世生是老卡的粉丝呀,不过听说卡耐基早死了,倘若泉下有知,保不准能从棺材里跳出来,知音难觅嘛。
再想起上个月被吹到天上去的老杜的《放逐》,还有刘围墙的《伤城》——香港电影仍然处于集体肾虚中。放再多烟花也没用。
呵呵,我又情绪化了。
《天行者》观后感(十):几乎没有人看得懂这部内容内涵的现实电影
看完了所有的评论,所有人对于整部电影的真正内容真的没发现一点。
首先叶秋是假死,一个是安排枪手在非要害枪击,以便在医院脱身,枪手一开始瞄准鬼仔是为了保护叶秋。第二,安排了记者拍照,照片里面是已经包扎好了的,根本不会再流血,其次传真到香港的照片里面的叶秋已死四个字是他本人写的,秋字的那个勾是独有的,电影里面也已经做出交代。运尸柜的滴血是假象,或者根本就不是他,真正的叶秋估计就在博士的车上。
没有杀鬼仔,设计鬼仔杀警入狱,也是为了全江湖兄弟情义,杀警只判五年,叶秋也肯定在外面出了力了才会判这么轻。估计鬼仔心里也清楚,否则他不会看得进书的。狄龙的演的那个大佬,估计也是猜到叶秋的心思要让鬼仔在狱中增长一下智慧,在私低下估计也是有通过气的,所以雄哥没有回乡下养老不卖酒楼。。
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摆脱黑白两道的牛鬼蛇神而布置的假死烟幕,让外界所有人都认为叶秋已经死了。从而彻底转做幕后,做一个隐形富豪。
而关于他的基金,所有人都知道所谓的基金只是避税项目。几乎所有富豪都是利用基金来达到避税的目的的。所以叶秋名下公司所有资产全部转入成立的基金,钱还是他的。
他的手下也都很清楚叶秋没死,所以在新闻纸公布叶秋已死后,收拾完所有手尾,全部转入地下继续逍遥。
这一切都是瞒天过海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