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廷虎:对“未知自己”的一些思考
世界的物质性是客观存在的,但现代科学无法找到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物质在人类科学的进步观察下,总能由既已认定的构成细化到更小的单位,但有一样东西是永恒存在的,那便是空间。不能物质怎么细分,在构成单元之间都会留有空间,但物质越细化,那空间的延展就会相应扩大,但这个空间并非是“真空”,里面注入了能量。但物质细化到构成单元与空间到绝对比值时,能量构成便相应成立,世界的能量性便由此凸显。
能量何以被认知,这种思想范畴的事物在概念化后,被大家所认知,能量构成了物质世界,向外界发散频率,并组成了自在的运行规律。频率相近者相互接受,频率相异者相互排斥,具体而论,每个构成世界基本单元的事物都具有频率,这是个性。
人的性格发展大致经历五个过程:真我——小我——本我——自我——超我。每个过程都有频率的包装,频率在一定层度上影响着人的情绪和思想。真我的阶段是指人在未出生之前,在母亲的身体里的阶段,在那个阶段,人虽然还未形成思维,但已经有了感受,那是最真实的生命感受,当人诞生之时,开始受到来自外界的冲击,失去了在母亲身体里面的那层保护,开始形成阴暗面,因为没有了保护,便会抓取世界上任何可以包装自己和证明自己的东西,以实现别人对自己的认可,这种心理的形成便是小我展现的过程。逐步发展向前,随着人各方面的成熟,人开始认可比较稳定的自己,以为那就是本来的自己,开始形成本我思想,但这个本我是经过小我向外界寻求帮助之后包装过的自己,虽然已经趋于稳定,其实质依然并非是原本真正的自己。后面的自我以及超我在弗洛伊德的书里面有详细的建构,本书仅讨论真我——小我——自我,这个阶段,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在本我意识形成之时开始追求自身的探索,因为这个时候思想趋于稳定,各方面渐趋成熟,是最有利的探索阶段。人的探索通常有两条线路:其一,向过去看,一层一层剥开小我建立的包装,从本我回溯到真我,这是一个思想洗礼的过程,在认识真我的路途中,人可以检索自己在过去的行为,及时纠正或者重新建构一些思想,保证自己在过去发展而来的这条链上,尽可能少的掉链,同时让自己对现实人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条路是,向未来看,吸纳更多的思想,更加丰富自己,从本我认识提高到自我认识,从而飞跃到超我认识,从个体放眼到人类群体的本身,实现哲学类思想的培育,用全人类的思维思考并指导全人类。
在向前看的这条路上,人需要注重身心灵的修养,人的物质本体具有三大构成部分:身、心、灵。类比于房屋,则屋的框架就是人的身体,屋的软装修就是思想(心),而最关键的屋的空间就是灵。屋的框架是后两者的基础,所以人们时常强调身体的重要性,屋的软装修是房子品味的体现,所以人们时常要强调思想的重要性,但这二者并不是最为关键的,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房子的框架,也不是房子的装修,而是房子的空间,这才是人们最主要利用的部分,房子框架再结实,装修再有品味,但是弹性空间很少,人生在里面会具有压缩感,并不会因为房子的框架结实,或者是因为房子的装修好,就喜欢上这所房子。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有健康的身体或者杰出的思想却并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喜爱,因为他们身体里缺少灵性的空间,给别人一种莫名其妙的空旷或者是不可言喻的压缩感,别人很难接受这类人。为什么说灵最为重要,因为这个度最难把握,过广则旷,过小则缩,就像一座房子,大得不着边际会让人产生恐惧,小得缩成一团,会让人心生厌烦。有灵性的人,并非是那些具有很高思想的人,他们是那些频率很广的人,能在较大频率内认可大部分事物,让他人产生愉悦之人,他们的包容性是频率的体现。人修养自己的身心固然重要,但在此过程中更需要修炼自己的灵性,向过去看的过程就是一个灵性修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几层认识。首先是对身体的认识,身体绝非一个工具,最重要的是在于身体是我们的最重要的基础,是支撑我们一切行动的本源,懂得了身体的重要性,才有对身体的建设;再来是对思想的认识,经历过长年的知识培训,人的思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就像房子的装修一下,时间的积淀会导致装修需待补正的问题,思想也是一样,在向过去看的过程中,我们要审视自己之前形成的思想,将其中需待修正的地方更定补正,才能让自己焕发新的光彩。最重要的一层认识便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探究,回溯到自己的身体是不是真的很好的适应了当前的生活状态,回溯到自己的思想,看看与自己身体实现了多大层度的契合,再进而调整二者的配合比值,以为灵提供更深层次的恰当空间,这就是向过去看的灵性修为。
人要实现向过去看的灵性修为,其过程必然在现实生活中有据可寻,其体现就是人对小我的审视,以及与真我的连接,在这个过程中,人必然要与阴暗面做直接的斗争,越过阴暗面人还需要和潜意识建立沟通,以实现与真我的有效沟通。潜意识就在我们的身体内部,经过科学家研究,每个人都具有细胞记忆能力,在能力较强的心理师面前,可以通过催眠实现对细胞记忆的唤醒,在个人自觉地训练下也能与细胞达成有效沟通。而我们的身体就是由细胞构成的,存在于细胞里面的记忆是潜意识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需要与我们的身体建立有效连接,这是进行潜意识联系的过程。人的情绪亦隐含了潜意识判断下的价值观,许多我们自认为是对的事情,在事实面前常常都不能成立,我们所长久依赖的思维可能欺骗我们自己,而他的操纵者就是潜意识,所以在面对不可更变的事实面前,我们要做的不是所谓的诡辩,而是因该臣服于事实,并不是臣服于情绪。臣服于事实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为自己腾出空间和时间来审视自己的思想,在事实面前来审视自己的思想,检视思想的逻辑建构,以对自己的思想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么做的道理无非是审视接下来的身份认同,因为人的潜意识或者是情绪经常操纵自己,把自己带入到以前所建构的身份认同中,比如一个人习惯于自己是某一种社会的人,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他总是会把自己往之前所设定的角色上代入,于是便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人自小受家庭和朋友的影响,先入认定自己是个某样的人,当他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有一个极容易忽视的条件,那就是这个全新的世界对他是不够了解的,这个全新世界的人并不认为他是个某样某样的人。但是,他自己已经把他设定为那种角色的人,因此外界已有事情触动他,他就自然而然的往角色定位上转,认为别人是故意怎样怎样,其实别人对他根本不了解,所谓的怎样怎样可能就是就事论事。这就是遇见未知的自己所采用的四个步骤:连接身体,臣服事实,检视思想,觉察身份认同。
我们平常经常谈论换位思考,其实这是思考问题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原来所谓的换位思考,还有个比较好听的名字,叫做拜伦凯蒂的一念之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一根筋的被自己的思维左右,自己惯以依赖的自认为是对的思维,其实常常受到潜意识的操控,并不是对事物原貌的体现,启用身体连接,检视思维惯性,觉察身份认同,是破除潜意识阴影,打破潜藏操控性思维定式的必修课,对于某些事情,眼前的乌云密布也许就是一念之转便会是万里晴天。
一个人对于问题的思考应该具有八个层次,我们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由于思考的方式不同,所表现出的心态也不同:
心态一:这个问题是由于什么什么造成的,我只是一个受害者;
心态二:因为心态怎么怎么样,才导致了这个问题的产生,虽然给我造成了不便,但我必须为它善后;
心态三:虽然这个问题的产生我也有责任,可我就是怎样一个人,我也没办法;
心态四: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很常见,我就是需要忍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混过去;
心态五:这个问题让人真难受,老天啊,帮助我面对它吧;
心态六:这个问题不是谁的错,我内在有力量,能够用有助于自己成长的方式来面对它;
心态七:这是我的潜意识吸引来的问题,我其实可以为自己选择更好的东西;
心态八:我创造了这个问题,我可以为它赋予任何一种意义,现在,我选择将它做个转化,并且从中获取我的力量。
可以看出在心态一到心态八的变化中对问题的思考由被动逐渐变为主动,并且对问题的思考层次越高,所获得的积极信息越充足,到最后任何事件都被导向了积极的一面,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能量,先期,由于我们导向了积极的一面,我们能够体验到外在能量提供给我们的快乐。在发展的过程中,这种能量便会为我们提供内在的支持,从而形成内心的喜悦,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掌握了自己对于事件的主动权,并且为自己创造了快乐和喜悦,虽然这个过程需要慢慢学习和感悟,但是原理已经脉络清晰,在我看来这就是向过去探索的灵修所带给人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