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拉贝日记》:大爱无声

发布时间:2019-08-24 23:29:08

  今天去影院观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前期的宣传并没有像《南京!南京!》那么无孔不入,我去观看之前了解到的,只是听闻是有《窃听风暴》中的一名配角演员来出演拉贝,有金牌配角Steve Buscemi的加盟,张静初也在其中饰演了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一名学生,另外还有在《鬼子来了》中表现出色令人印象深刻的香川照之。整部片子看完,第一感觉是描述比较客观,对于拉贝本人并没有出于第三方无谓的拔高,一个情节就是他充满自豪地接受中国政府赐予他的奖章,对于奉承他的话也怡然自得,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把拉贝刻划成一个极富人情味的可爱的小老头子,看起来令人感觉比较真实。另外一个细节就是影片通过道森博士的口说出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与拉贝之间看似不能相合的理由:他们两人都固执的无可救药。这些小缺点和个性,让拉贝先生的形象显得比较饱满。

  影片另一值得称道之处,便是通过旁人对拉贝先生印象的逐渐改观从细节处展现了他令人尊敬的原因。在影片中,拉贝的言行是比较尊敬希特勒元首的,一些史实中也可以得知,他常常对旁人说道“他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坚定的支持者,百分百的支持这一制度”。而极度厌恶纳粹的罗伯特医生一开始却对拉贝不以为然,他认为拉贝只不过是在会议上喝喝茶吃吃饼干,并不会负起任何的责任,他也会同妻子多拉一起离开南京。在与拉贝的相处中,他渐渐体会到拉贝积极工作,勇于奉献的高尚情怀。于是在他目送拉贝离开南京之时,才会动情地清唱起那首歌颂拉贝的歌谣。有一个资料是说,罗伯特医生给家中人的信件里高度赞扬了拉贝,说他是“在纳粹圈中高尚的人,有一副博大的胸怀,很难将他崇高的人格与他对希特勒的‘奉承’联系在一起”。

另外,影片在这一基础上对当时的南京事件进行了合理的设想和构造,比如拉贝运用纳粹旗保护西门子工厂的工人,亲眼目睹日本军官的“杀人竞赛”,以及为保护在学院中的中国士兵挺身而出,与朝香宫鸠彦亲王极力交涉,又比如影片结尾处南京的百姓聚集码头,送别拉贝,这一幕虽然没有在史实中记载,但是我觉得无可厚非,正如导演所说,“他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但是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事迹,没有人感谢过他,所以我在心里觉得应该给他这样一个送别,就特别设置了这个场景”。

整部电影的叙事流畅,没有冗长之感,技巧娴熟,但也许正因为此,少了一份震撼,多了一些平庸,让影片仅仅只在比较优秀这个层面上偃旗息鼓,我觉得有些可惜。也许是原版有5个小时而最终放映剪辑的版本只有2个多小时的缘故,一些情节和人物显得难有充实之感。最明显的便是张静初扮演的琅书,影片中她的个人经历几乎与拉贝没有任何的交集,尤其是她与道森博士之间一段有些许暧昧意味的对话和情节,显得有些多余,也许在5个小时的版本里张静初的故事能得到更多的展现吧。另外拉贝与夫人的离别和重逢,情节的处理手法上有一些平实,结尾的整个镜头给人的感觉(从拉贝被日本兵押送,至南京百姓的码头送别)有些煽情和俗套,但还是令人感动,给人以美好的感觉和慰藉的。

不知是何原因,影片在此就结束了,并没有展现拉贝回国后的个人经历,也许是之后拉贝在德国的遭遇还没有得到历史学家的盖棺定论,很多记录本身就是一个迷。我目前只在张纯如著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中得到一些关于拉贝先生回国后的故事,在这里略作总结。据拉贝的外孙女厄休拉·莱茵哈特提供的资料,拉贝在回国后兑现了他在南京所作的承诺,向希特勒寄去了信件和约翰·马吉拍摄的南京纪录片拷贝以及自己的手写报告,但是几天后,他却遭到了盖世太保的逮捕和审问,警告他不许再对这一主题进行演讲讨论和写作。之后的几年,拉贝的生活更为拮据,战后的岁月里,他更是受到了各方面比如苏联和英国对他的指控。拉贝晚年的生活境况凄惨,他们一家人挤在很小的房屋里,饥寒交迫。所幸,拉贝的困境传到了中国,大屠杀的幸存者为他筹集了钱与食物邮寄到他家中,直至拉贝1950年死于中风。

《拉贝日记》中的拉贝先生让人肃然起敬,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任何褒奖的言辞似乎都不为过。我很感谢这样一部较为客观的影片,能让我们回顾拉贝以及其他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所作出的卓越且不朽的贡献。我希望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个开始,更是能够“抛砖引玉”,将那段历史更好地展现出来。

“脉搏的每一次跳动---必胜的信念。
日光的每一次来临---不尽的奋争。”

这是拉贝先生十分喜欢的他的妻子多拉赠送给他的诗句,同时也是他人生真实的写照。

《拉贝日记》:大爱无声 作者:小舍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