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落不因风――与傅维安先生聊艺术与人生
《开落不因风》,是傅维安先生送我的他的那本雕塑作品集的大标题(书名)。正像这个标题一样,傅维安先生境界超然,从不被潮流所左右,也不受政治所干扰,潜心艺术,始终执着于艺术本体话题,他不随时风,敢顶歪风,自有一身清风、英风。当大多数人沉缅于买房买车热潮时,他却在家的不远处购置了一间专门从事艺术创作的工作室,他的作品几乎堆满了这个30来平方米的空间……
————题记
2009年12月29日,诸暨市老年书画协会在市老干部局二楼大会议室举行09年会,当我跳下自行车,满头银发的傅维安先生便步履轻快地迎上来:“你叫何心乐,是吧!”其实,他在诸暨老年书画协会里认识的人很多,都主动跟他们打招呼。他说,他是到了家里。每年到诸暨开年会,宿上一夜,与老朋友们会一会,就好像到了家里一样,真的,诸暨老年书画协会就是我的家。他说,你们的两本《暨阳晚翠》,像是协会的“家谱”,经常翻翻,我从里面也认识了不少人。他说,做人,什么事情都可以忘记,不能忘记的就是人。傅维安先生是令人仰慕的大艺术家,他退休已十多年了,看上去却不像位古稀之人,却跟年轻人一样有精力、有热情,机智敏捷,平易近人,与他交流几乎没有代沟,很谈得拢。
傅维安先生说,他就是诸暨直埠人,1937年生。小时候,用黑炭在墙壁上画来画去,画龙画菩萨,画日本佬大坏蛋,后来又用泥巴塑狗雕猫,门槛上一只只摆起来,画这塑那,竟玩得忘记了大考,被老师叫去补考,居然考了个第二名。后来,到杭州读初中,我的画画堆塑受到学校老师的器重。1955年,正好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开始招生,一考竟然考中了,从此就正式开始学画学雕塑。美院附中毕业后,傅维安先生又被直接送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深造,而且十分有幸被中国第一代留法归国的雕塑大师周轻鼎先生收为学生。
那是1959年,学院为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决定给有成就的老先生配徒,其时傅维安刚刚20出头,而周先生已经60开外了。拜师那天,先生第一句话就是“路是人走出来的”。周先生说,动物雕塑这一条路在中国目前还很少有人走,因为走这条路太苦了,既没有老师,动物这个模特儿又不听话,所以你想要抓住它,让它乖乖地跟你走,你必须先乖乖地跟它走。这就只有长期泡在动物园里、畜牧场里,薰一身秽臭,磨一手老茧,然后才能有所获。今天你来了,要求只有一个,就是要准备吃苦。一番庭训,实实在在,道出了为艺之道,指出了求进之路。自此以后,傅维安便跟着他老人家出没于动物园、畜牧场,开始了大半辈子艺术生涯的艰难跋涉与奔波。“西子湖边疏迹影,万牲园内共磋磨”。师徒俩相依为命,度过了一段漫长而又漫长的离群索居式的侨寓生活。周轻鼎先生是中国的雕塑泰斗,他留学法国18年,为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第二代学生。就这样,周轻鼎先生不遗余力,把毕生的心血全部传授给了这位天赋很高,又肯吃苦耐劳的学生,成为周大师的唯一传人。
1962年,傅维安先生继承了恩师的事业,留在已经改名为浙江美院的中央美院华东分院雕塑系执教,在三尺讲台一站就是37年,一直站到他退休回家,颐养天年。其中历经人生的风雨和坎坷,难以尽述。傅维安在讲台上律己律人概以周先生为规格。他教育学生要注重基础的训练,珍惜所有的素材,他举周先生为例说周先生的习作很多很多,光是各种姿态的手就挂满了一房间,需要时随时可以参考。他要求学生要像周先生那样讲究工作秩序。他说工作要像工作,休息要像休息,不能把丢三拉四、拖拖沓沓也认作是艺术家的浪漫。工作时不要聊天,聊天不仅分散精力也会影响别人,当然也不必要象“不要与司机谈话”那么严格。休息时就要放松,你饭吃得太快要慢慢吃,因为吃饭是我们的休息时间,该是好好地享受一下饭菜的滋味。先生平素不太讲究仪表,然而很爱清洁,他天天与泥巴打交道却容不得地上有一点泥。傅维安先生站上讲台,总是一杯茶、一包烟,语气平缓,氛围轻松,轻松得几乎就像在聊天。他言语生动平实、鲜活实在,总能把复杂深奥的理论剖析得非常透彻;他的评述深刻、耐人寻味。
退休前,傅维安先生是中国美院雕塑系的教授,他曾经专门研究雕塑形式语言规律,早在八十年代就开设了雕塑“构饰”课,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雕塑造型语言的课程,并评为中国美术学院优秀课程。傅维安先生把雕塑空间造型与工艺性立体构成从学理上区分开来,认为造型语言不是简单的形式美,而是形与质、形式与精神的完美融合,他的这一理论影响着几届雕塑系学生,使之受益匪浅。
他说,雕塑是静止的舞蹈,雕塑是文学里的诗歌,是诗歌里的律诗的绝句,非常精炼。雕塑,靠体积说话,靠肢体语言说话;雕塑必须精炼,不啰啰唆唆,要概括,要综合;雕塑,不可能做很多的背景、道具,靠一个雕塑本体来说话,而且只有一个。傅维安先生的雕塑作品风格别致,刀法苍劲,粗疏不失玲珑,颠倒顺乎自然。避难藏拙,趣在法外,无党无派,纯出自创;他的雕塑作品空间造型考究,形式丰富,意境高雅,泥指间流露出传统美学与西方造型艺术的意韵,蕴涵着儒雅的品质与追求。“运斧施刀独避工,粗疏颠倒自玲珑,形崎神合天真在,写得牛羊栩栩风”,是他恩师艺术的鲜明特色,也是他的特色。长期的观察使他的胸中装满了动物,勤奋的劳作使他积累的作品数过百千,然而他永不满足。杭州岳庙岳飞塑像、浙江大学校区求是鹰铜像、浙江诸暨西施塑像,都是傅维安先生的杰作。深圳上步中路公园里最为突出的主题性雕塑――《家园》,由三头牛组成一个亲密无间的家庭,水平方向的排列,安然的神态,体现了一种温馨、恬淡的家园意境,也是傅先生的作品。翻开《开落不因风》,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大气、洒脱、生动,富有诗意,常常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挚诚的情感,体会到非凡的气度。虽然他的大多数作品尺度不大,有些也只是寥寥数笔,一挥而就,却给人大气磅礴、淋漓尽致的感觉。在面对他的作品的那一刻,我们几乎可以与他进行心灵的交流。
不管有多少件作品可以让傅先生骄傲,不管有多少个构思可以让傅先生激动,不管有多少次荣誉可以让傅先生自豪,但这一辈子艺术生涯中,最令傅先生骄傲、自豪、激动的还是雕塑家乡的西施像。
傅维安先生第一次雕塑西施像,是在八十年代中期。诸暨县政府找到了浙江美院的雕塑系,希望在诸暨火车站塑一尊西施像,让南来北往的人都知道这里是西施故里。到了90年,诸暨开始动工建造西施殿,决定在西施殿里再塑一个西施像,为此《诸暨报》还开展了题为《我心目中的西施》的讨论,最后,把讨论结果集中反馈到了傅维安先生那里,西施作为四大美人之首,傅维安先生和系里的其他几位老师一起,对西施殿里的西施像该怎样雕塑作了重新定位。后来,诸暨市总工会门口的那个被称作湖的水池里,又有了傅维安先生的第三个西施雕像,这是傅先生的学生根据傅先生的画稿雕塑而成的。对于西施殿里的的第二个雕像和这第三个雕像,傅维安先生都不满意,他现在虽然已经退休在家,但他念念不忘的是,如果有机会,他还是想为家乡再塑一尊西施像,塑一尊大家满意,他自己也十分满意的西施像,了却平生的一桩心愿。
傅维安先生不仅“木雕泥塑自当行”,而且“书画诗文亦所长”。傅先生说:“从艺之人如果没有全面的艺术修养,充其量只能当一个艺匠,而成不了艺术家。”因此,挥毫泼墨,写诗作联自然成为他艺术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的性情豁达,文风率直,剖析问题时,一针见血,直击要害。他的文章修辞考究,落笔精道,咀嚼有味,无不酣畅淋漓······身为雕塑家,傅维安先生更有即兴做诗的雅兴,他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他做诗的题材。“无挂无碍无怖畏,但凭努力;有色有声有规模,始称壮观。”这是傅先生为“瀑布”题写的对联,又作有五律一首:“飞瀑虽天造,而非旬日功。常人徒兴叹,识者自究穷。多少沧桑事,毁成遭际同。一朝声色壮,举世看霓虹。”真是字字珠玑,更有无限的睿智,恰似联句的注释。傅维安先生在诗词书画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功底,真让我们这些从没有受过传统私塾学式教育的晚辈们羡慕不已、敬佩不已。因此,他常常被朋友、同学邀请写书序、作评论。傅先生淡薄名利,低调平和,褒奖他人不惜笔墨,谈到自己却异常谦逊。表述自己总是用“不敏”、“运气”,偶尔提及自己作品,就说是“草稿”,是“野路”,什么也“不是”,他有一方闲章,刻上“耶路博士”,与“野路不是”谐音。他说,雕塑也好,画画也好,做诗写文章也好,都有它们各自的“逻辑”,各自的“路数”。首先是“落笔难”,更需要“千般改”。“无厘头”的东西,不行!现在,有的年轻人,画画不像画,写字不像字,你左看右看,就是看不懂猜不出那叫什么?还说是在“寻找中国元素”,什么“中国元素”,“中国元素”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你写字不学王羲之,不学颜真卿,学什么字?还说什么“中国元素”,真是笑话。对于中国的文字,傅老先生也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理解,比如“救火”和“打扫卫生”。他说:“救意思是帮助,救人是把人救活,那么救火不就成了把火越烧越旺吗?还有‘打扫卫生’,卫生的意思是已经很干净了,把卫生打扫掉不就不干净了吗?”傅先生总结说,文艺是相通的,都要有逻辑基础。
对于新鲜事物,傅维安先生不仅喜欢,而且易于理解和接受,就像年轻人一样,他也会偶尔更换新型手机,当发现或掌握了新功能,也会异常兴奋。他珍视生活中简单的乐趣,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得之淡淡,处之泰然,平静如水。他说他十分喜爱中国文化,也十分喜爱中国传统食品,尤其是放了桔子皮的茶,傅先生还幽默地称之为“中国饮料”。
他说他年轻时喜欢打球、体操等运动,这可能是他喜欢收看体育类节目的原因。比如,NBA赛事他几乎是每场必看,谈论起来,更是激动不已,而对NBA球员的熟知程度令许多年轻的球迷们都自叹不如。他经常幽默地说:“年纪大了,不能运动了,看看体育比赛,心里会跟着紧张,就相当于自己运动了。”我想,傅维安先生虽年逾古稀,却仍身体健康、身手灵活、思维敏捷,这大概是源于他有这样的心境吧。
傅先生克勤克俭、亦严亦慈。傅先生本是一个爱打不平的人,自有一种“见义勇为称好汉,当仁不让赛先贤”的秉性。人们敬重他的为人,也热爱他的艺术。他说,这辈子最让他得以安慰的是他的学生,最忘不了的事,就是学生替他出了那本《开落不因风》的作品集,他们一大群,忙里忙外,到处搜寻我的作品,拍摄、编辑,又出力,又出钱,连师母也被他们感动得不得了!他们还及时给他配换和更新手机、彩电。所以,退休后,他说他天天有“客”,这些“客人”大都是他的学生,他什么事也不想做,就是一心帮他的学生们做点事,修修改改,出出点子。
傅维安先生,对任何事情他都有他自己的独立见解,与他聊天每次都有新收获。他就像一部读不完的书,每当我以为读懂的时候却又会发现还有更深的含义;他亦如一座冰山,人们看到的只是一角,惟有用心才能感受它的全部!傅维安先生不存有一点教授的架子,他开朗幽默、和善慈祥,多才多艺、博学敏思,正直谦和、急公好义、古道热肠,不随时风、敢顶歪风、自有一身清风、英风,无论为艺、为人,绝对“开落不因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