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记事散文

雷达和他的“秦风雷达站”

发布时间:2022-10-17 16:24:02

  雷达和他的“秦风雷达站”

  杜书文

  我所说的雷达,是陕西省文化厅艺术处原处长、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一位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文学和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雷达。

  雷达的名字,在我省文艺界无人不知,尽人皆晓。这首先缘于他是文化艺术界的部门领导者之一。其次,他又是我省知名的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和民间艺术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无论在职时还是退休后,他和他的同道们,一直为我省民间艺术的发掘、整理、保护、抢救在奔走呼号、奋力拼搏,并扎扎实实地做出了骄人的成绩。由他组织编撰并已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音乐、民间曲艺音乐、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歌谣集成及戏曲志、曲艺志等十大部集成志书(陕西卷),共计1000多万字,为我省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民间文艺资料库。这一巨大的工程,就是他智慧与能力的结晶。由于成就突出,荣获了文化部授予的“突出贡献个人奖”。

  雷达虽是省文化厅的中层领导,却人前不善言吐,总给人一种朴实、低调的感觉,但干起事来却有板有眼,钉铆分明,用实实在在的工作绩效,诠释着自己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文化素养、艺术潜力和工作能力。

  我对雷达的真正敬佩,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退休之后。那时,他虽然离开了繁忙的工作岗位,但对电脑却分外钟情。现代高科技计算机神奇的功能,深深吸引了他,使他心弛神往,意欲钻研,为己所用。于是,就在爱人和儿女的积极支持下,买了一台电脑。起初,对电脑各种操作,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对他这个好学求进、善于钻研捉摸的人却并未望而却步。于是,在孩子、朋友的指点下,决心凭自己那股子钻劲、顽劲、韧劲儿在电脑领域里一试身手。

  首先是打字。起初,有人教他用五笔字型法,但因记不住字根而很快放弃。听孩子说,还有一种拼音打字法,正合他的优长。因为他在陕西师大时,学过语音学,对汉语拼音非常熟悉,但如何在键盘上寻找并熟悉那些音序的排列位置却并非易事。只能用蹩拙的双手日夜熟悉、反复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他终于勉强打出了第一首诗章的时候,那种得意忘形的心态就别提了。

  接着就是多功能上的琢磨和运用。他整天坐在电脑前,一眼不眨地盯着功能栏目上的所有符号。最大限度地调动着大脑皮层的所有细胞,反复试探、点击、琢磨,动不动就出错,导致花很大气力才完成了的作品不翼而飞。但他并未灰心,一次次地放弃,一遍遍地重来。他深知成功之路,从来布满荆棘和乱石。多少个不眠之夜,使他的生物钟发生了倒置。白天他在睡觉,你给他打电话准打不通,晚上哪怕是凌晨两三点,一拨就通。朋友们都戏称他是个“夜猫子”。

  爱好,是成功的动力;爱好,可以使他忘掉一切,不顾一切。通过长时间顽强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能游刃有馀地掌握汉字输入、版面编排的技术了。他那部40余万字的《绿叶集》就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在电脑上敲出来的。其字体、字号、版式、页码、照片、插图均由他自己设计编辑打印成初稿的。连出版社的专家也啧啧称赞他驾驭电脑的能力。

  他深知电脑的功能绝不仅限于打字、写文章、打游戏、上网看新闻……。它有着更为神奇的功能,关键是自己能否去挖掘、深探、琢磨、掌握,并开创自己在网络上的新天地。探索,发现,追求,一直是他多年来在工作岗位上养成的好作风,好习惯。他不能满足现状,必须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雷达是一位民间文艺的热恋者,在他从事文艺工作的数十年中,有着一定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积累,他必须在网上建立一个自己的平台,办一个富有个性特色的博客,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所有论文、诗词、散文、唱词和有关陕西地域文艺的音像制品都编入自己的博客。一方面对自己是个展示,一方面通过展示、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中青年)积极参加对民间文化文艺的保护和传承。他又是一个民族音乐的狂热者,就幻想着把自己过去所创作的几十首音乐作品都能变成声音,让它通过网络重新飞扬在广大网民、歌迷的心上。

  “幻想实现梦成真,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他用《作曲大师》这个软件,花了半年时间,把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音乐旧作一股脑地全部打出,并从单旋律到简单配器,再到音谱与歌词同步,变成动听的声音时,竟惊讶得感叹不已,激情难遏。接着连续制作了信天游,茅山歌,和他在陕北、陕南、关中各地收集到的所有戏曲、曲艺等民间音乐,现在你想听什么,只要一点鼠标,就犹如腾云驾雾,遨游在民间音乐的太空。

  激动之余,他曾赋《电脑吟》一诗感叹:

  电脑入家喜气生,酣迷老叟醉雏童。

  荧屏窥探风云,网上疾追日月星。

  写字点标描彩画,移盘弹键奏琴声。

  欣将醉意融歌谱,遍唱平生不了情。

  生动地道出了电脑给他带来的真正的喜悦之情。

  雷达于2006年9月开办了“秦风雷达站”这个博客;2008年10月又办了名为“秦风园”视频专题博客。前者发表作品两千多件,人气达14万。“秦风园”发表视频作品800多个,人气已达三千万之多,其点击率令人惊讶。

  凡看过她博客的人,纷纷发表评论。他的一位学生写道:“步入古稀之年的先生,并不守旧,而是精习电脑,与时俱进。他是一位操作出众的博客高手,感叹自愧不如。”又说:“打开网页,几乎是清一色的民间艺术天地,视野广阔,像是茫茫草原,一望无边,万马奔腾,群鸟翱翔,牧歌远播,笛韵悠扬。每个节目,都令人惬意和舒心”。

  是的,惬意和舒心,并非轻而易举。他的每一个节目的编排、制作、录制、扫描等一系列工序,都是在艰辛与曲折的拼搏中日趋完善的。功夫不负有心人。而今已77岁高龄的他,已可在浩瀚的网络世界自由自在地驱马驰骋了。而且得心应手,富有创造!

  我饶有兴趣地走进他的工作室,他兴奋得像孩子似地向我介绍着他的《秦风雷达站》。向我一扇扇地打开他所设置的各种栏目,让人目不暇接。他轻轻点了一下鼠标,那一首首美妙动听的秦歌弦律便飘然入耳。又轻轻一点,那一帧帧充满诗情画意的录像视频,便会把你带入现代的、遥远的文化情境之中。我真叹服他的钻劲儿和韧劲儿。我说《秦风雷达站》这个名字起得好,富有诗意,“秦风”二字源于《诗经》,既是历史、地理概念的标帜,又是古代陕西诗歌的代称。而“雷达站”则与你的姓名相巧合、并含有现代科技———发射与传播这一寓意。一古一今,一远一近,两相结合,富有个性,令人浮想联翩。我想这也许就是《秦风雷达站》引人注目的原因所在。

  在博客上我发现他写的另一首诗:“风云半世悟酸甜,老岁欣结电脑缘。晨起点标即撞鼓,夜来铺谱久弹弦。开坛网现关中景,响磬躬迎世外仙。古韵柔风弥旷野,琴歌烈酒醉长安。勤耕艺苑植花卉,慨唱秦声讲道禅。绘画吟诗皆寓美,吹笛弹阮总贪欢。风雷雨电般般有,鸟兽虫鱼样样全。雅赋篇章留印记,评章论著俱侃言。黄河浪涌长流水,秦岭石盘永固山。我自朝夕相与共,君来昼夜竞参言。读文请进雷达站,赏乐潜行伊甸园。不冀微功光宇宙,只图步影映清潭。”

  这首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充满激情、竟达20多句的七言排律,不仅唱出了他心中的喜悦之情,也把他精熟电脑、用它“撞鼓弹弦”、“慨唱秦声”、与网友们“朝夕相与共,昼夜竞参言”和“不冀微功光宇宙,只图步影映清潭”的一个老年人无限乐观的精神状态有声有色地活盘脱出,叫人不由得就步入他那怡然自得的精神世界了。

  我经常看见他背着照相机和摄像机,出现在各种有关的文化场合东拍拍,西照照,忙个不停。还频频奔波于我省著名老艺术家、老作曲家、老歌唱家、老曲艺家……的家庭,又拍、又录、又记,收集和抢救珍贵的艺术资料,连夜就编入他的博客。我真佩服这位已近耄耋之年的文化老人会有如此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充沛的精力。

  几年来,我几乎每天晚上,我都会打开他的博客浏览一阵子。每次打开,都令人耳目一新。不仅又增加了新栏目,还充实更新了不少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栏目也日新月异。如《秦域诗坛》、《秦域诗友》、《秦域作家》、《秦域视频》、《秦域秦声》《秦域视频》、《秦域撷英》、《秦域文论》、《秦域奇观》、《秦域才子》、《秦域家园》、《域外风情》,还有《杏园纪事》、《名人专辑》……等数十个栏目。

  前不久,他还扶植、支持10多名有志文化青年,成立了“陕西秦域文化传播中心”的社会文化组织,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它不断壮大青年队伍,积极参与我省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怪不得“秦域”二字满天飞,“秦域”专栏垒成堆。这是其博客不断前进的脚步声,也是新生的秦域集团有关信息的真实写照。

  办好博客,贵在个性。他的博客特点,就在于“秦域”二字。

  现在《秦风雷达站》,就像一本厚重的杂志。打开它,像是走进一个繁花似锦的文化博览园。每一个栏目和诗文,每一个视频和插图,都紧密围绕着他毕生所从事的文化事业,特别是“秦域”的民间文化事业。其中有他自己和文友写的诗词曲赋,也有清丽洒脱、内涵深邃的散文佳作,还有些是转载与其主题有关的其他人的文章。既有陕北的民间歌舞系列,也有关中的韩城秧歌系列,还有陕南的汉调二黄、巴山情歌等。富平的阿宫,乾县的弦板,关中的秦腔、迷胡、道情,华县的皮影,华阴的老腔……应有尽有。凡是“秦域”的,他都汇拢;凡是与“秦域”沾边的,他都展示。既有民族民间的歌曲荟萃,又有革命战争年代的老歌集纳。更为可贵的是,他以大量的篇幅突出展示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西安鼓乐的生态全貌、演出实录、保护信息和理论探讨,集中宣传了杰出的中国音乐史学家、西安鼓乐收集整理的先行者、鼓乐理论研究的奠基人、长安乐派的热心倡导者李石根先生和他的五卷本《西安鼓乐全书》。这些,都为保护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由于他在半辈子的生涯中,多与艺人打交道,交朋友,很敬仰、关切他们,因此,那些作为非遗保护对象的艺人们,就成了他博客的主体。如反映民歌、民间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刺绣、泥塑、石雕、木雕、手工纺织、造纸等方面的诗文、照片和视频,在其博客上占了很大的比重。即使在《中国文化报》《艺术界》等报刊上发表的反映艺人们艺术功绩的《戴“赞赞帽”的全格智笑了》《转刀雕技创新奇——记皮影雕刻大师汪天稳》等文章,总是先发表在《秦风雷达站》和“秦风园”的。

  今年1月,陕西秦域文化传播中心隆重成立时,陕西省文化厅、民政厅的领导,李溪溥、霍松林等社会知名人士和许多著名艺术家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鼎力支持,而作为该中心艺术总监的他,除脚踏实地地工作外,还在博客上做了突出报道,为该中心和我省文化的传播,摇旗呐喊,擂鼓助阵,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目下,他把博客上的内容集中整理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节目荟萃系列,包括地方戏曲、说唱、音乐、舞蹈以及分门别类的秦腔、迷胡、皮影、小品、老歌、新歌等,凸显了“秦域文化”的特色。只要将鼠标轻轻一点,你就可以尽情享受到秦风秦韵原汁原味的民间文艺大餐。

  值得一提的是,雷达的古文底子厚实,尤喜好古典诗词创作,在霍松林、马家骏等名师的关照下,他谱写的数十首古典诗词歌曲,为这个博客增添了沉甸甸的分量,显示出“雅俗结合”“古今汇通”的整体风貌。像在“秦风园”发表的《雷达古典诗词歌曲选》视频专题,就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春晓》《咏鹅》《山行》《白歌》《清明时节雨纷纷》《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剪梅》《声声慢》《钗头凤》《咏月》等唐诗宋词歌曲的点击率,都在10万人次之上,其中为李清照词谱曲的《一剪梅》,竟多达48万之众。这些,与他所收集、上传的民歌、戏曲,还有他吸收民间音乐素材谱写的《龙口夺食》等作品,相映成趣,引人入胜,成为他博客的亮点之一。

  目前,《秦风雷达站》的影响力已不限于国内,不少海外网民,也纷纷光顾,评论。旅居美国的著名散文家刘成章给他传来自己的散文佳作,上传后引来热情洋溢的评论。他说:“《秦风雷达站》已成了我每日必览的一道风景线,看到它就像是回到了可爱的家乡”。由于它的影响力超出了预期的想象。就连周围一些不精通电脑的作家、艺术家也不时送来他们的资料或稿件,要求在网上发布、传播。当他把秦腔名演员李正敏、杨凤兰、全巧民、李爱琴、李瑞芳、张宁和歌唱家贠恩凤、冯健雪的演唱曲目(剧目)上传到博客后,得到了强烈的反响和回应。其他如板胡演奏家张长城、原野、吉喆,秦筝演奏家周延甲、曲云,二胡演奏家鲁日融,关铭,曲艺家尚爱仁、魏老根,“秦歌王”十三狼,还有许多民间艺人的节目,都为他的博客增添了绚丽多姿的色彩,既赢得了广大网民的赞许和支持,也受到了那些艺术家们的答谢与感激、

  由于他的操作率高,制作又很频繁,十多年来,光电脑就换了七、八台,所制作、保存的光盘资料,已有200盘以上了。儿女们最理解,也最孝顺,除帮他购置照像机、摄像机、刻录机、打印机、扫描仪外,鉴于他有经常外出采访、积累资料的习惯,就索性买了个“手提”给他,使他在电脑的茫茫云雾中,又飘飘欲仙地飞舞起来。

  《秦风雷达站》不仅是雷达这位古稀老人精心操办的一个博客,更是他崇高精神境界的写照。看得出,他对电脑的利用,绝不是为了追求时髦、标新立异。更不是为了散心好玩,怡性取乐,而是把电脑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一个重要的文化阵地。在职时,繁忙的行政工作,使它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他自己想做的文坛耕耘、艺苑栽花之事。退休后的他,才如鱼得水,随性畅游。看得出,性格内向、做事务实、思维敏捷、却胸怀开阔、稳重豁达、追求不止的他,特别珍惜这段宝贵的夕阳之光。他十分庆幸电脑这个科学而又神奇的朋友和千千万万的老少网友、艺友们与他相伴,促膝共语,使他年轻了许多。他一再表示,要在欢度晚年的日子里,用他的知识、智慧和才华为国、为民、为社会多做些奉献。这便是雷达这位古稀老人的可贵与可爱之处。

  ———————————————————————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