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

位置:首页 > 排行榜 > 人物排行榜

格物致知的意思你知道么你了解这个单词的来历么

发布时间:2019-02-26 13:31:42

   你听说过格物致知吗?你对格物致知有什么了解吗?你理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样的。你到格物致知你会想到些什么?学过儒家思想的大家应该知道格物致知这个词吧。但你理解格物致知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吗?你知道格物致知这个思想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吗?你想知道为什么这个思想可以被发扬光大吗?你想了解与格物致知这个思想有关的人的生平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格物致知吧。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实事求是:"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到底在说什么?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下面我们就讲一则明朝大儒王阳明的小故事。阳明读朱子书,对其中“格物致知”之道不得甚解,决心先实践一番看看。遂于庭中安坐,格竹七日夜,终一无所获,反大病一场。毫无疑问,王阳明这次“格竹”是失败的,留下的不过一片茫然。后人对此评价不一,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说:“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认为少年王阳明试图通过仅仅一“格竹”,就可照见自我,以达“格物致知”至境,实在过于天真。

  又有人附会“阳明格竹”旧事,续貂一则异闻,言:阳明病愈见一老者,老者于阳明好一番教训,他说:“格物不是与物相争斗,不是凭空推究。天有天道,物有物理,然无尺无以知长短,无秤无以知重量,无晷无以知天时,所谓格物致知,意在于此也。”又指中华人士于格物一道,不知细究物理,穷其毫端,只知一味整体观,更还耽于参禅悟道,已是失了格物真意。这话用大白话讲就是,中国人就知道讲道德,说玄虚,全没有科学意识和实践精神。

  事情若只是到这里,或许大家都会觉得中华文化果真不如西方科学。然则后面还有一事,那就是“龙场悟道”。当时,阳明被贬谪贵州龙场任驿丞,此时他人到中年,又历多年宦海,胸中存了诸般感怀,又对当年“格竹”旧事耿耿,终于某日忽然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指出程朱所谓“格物”已经走上了歪路,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王阳明认为,“理”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却要从自己内心中去求,而不是一味假求外物。当然,阳明也不是完全反对“格物致知”,他只是强调,“致知”一定要“行”,要“知行合一”,不行则不能算真知。至此,“格物致知”这段公案才算是告一段落。

王阳明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zz家和军事家。王阳明在20岁时步入仕途,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54岁时,王阳明辞官回乡讲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七年(公元1529年),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谥号文成,后又追封为新建侯。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他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排行榜相关阅读

排行榜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