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2022-01-26 14:23:59

  《非暴力沟通》是一本由[美]马歇尔·卢森堡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20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一):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生活中的很多矛盾和冲突其实大部分都是人的情绪问题,只要了解了情绪源头,纾解掉这些情绪,问题自然而然就解了。

  最开始我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觉得很难理解的,因为作者的国籍和翻译的水平问题,估计很多朋友像我一样,都没耐心把全文一次性读完。

  但不可否认,这是本好书,真正能读懂的话对我们日常生活和人际沟通的确有很大的帮助。 全书通过很多例子剖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存在的观点差异和立场态度,以提问题的方式让读者进一步理解了作者在解决交流问题时的做法。 但我读第一遍的时候其实不太能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沟通技巧与方式,好在多读几遍之后终于get了作者说的“非暴力沟通”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表面上是采取不暴力的手段与人沟通,但实际上讲的却是在交流过程中站在沟通者的立场上换位思考! 在矛盾和冲突产生的时候不去愤怒、抱怨或者生气,而且回归到冲突的本身,思考为什么它会产生,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产生的,然后从源头去解决它,帮助冲突者释放他/她的情绪。 在作者观点里,生活中很多矛盾和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情绪问题,我们要做的,是要在日常交往中,学会理解他人的情绪,同时也学会宽恕自己!

  不去为已发生的错误惋惜,而是着眼现在如何补救!

  不去思考这件事如果发生会有什么后果,想要做就去做!!

  在与他人产生冲突时,想想为什么别人会反对你的观点,如果想不出来,就勇敢地去沟通吧!

  矛盾的产生是因为沟通不到位,而想要解决矛盾,也正需要我们努力去沟通!

  不必因为矛盾而担忧他人与自己发生冲突,以平静缓和的心态去冷静寻找他人情绪的爆发点,然后解决掉它,矛盾自然而然就会消除!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二):非暴力沟通 如何善待自己

  以同理心倾听自己,我们就能听见行为背后那内心深处的需要。一旦和自己建立了充满同理心的连结,我们就能宽恕自己。我们发现,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需要为之哀悼,但那也是想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美好。

  我们常常忽视倾听自己的心声,不去倾听内心深处的需求,我们常常羞愧、内疚、愤怒,而一旦我们能听见行为背后那内心深处的需要,我们就能接纳自己,自我宽恕。

  想到自己上大学(985大学)的经历。80代的大学生还比较少,当时还是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毕业时学校要我留校,我那时不愿意当老师,想到更发达的地方去发展,当时我是预备党员,为此也没有按期转正,压力很大,搞得很僵,就要求回家乡的三线城市,但真正回到家乡以后,我发现现实又和我理想中的样子相距甚远,很长时间,后悔、迷茫、失落、沮丧、愤恨、痛苦等情绪缠绕着我,不能自拔。直到现在,我还时常觉得自己那时不聪明、不成熟、死心眼。

  这种情绪一直都伴随着我,时不时觉得自己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时不时给自己贴上情商低的标签。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点亮了我的内心。反思自己当时的需求,其实就是不愿意像我的老师那样过一辈子,当时中苏关系不好,所学专业俄语看不到出路,其实底层需求就是害怕平庸,希望有更大的发展。

  我当时所做的选择是为了满足自己这种需要的尝试和努力,尽管很无助,尽管当时所有人都觉得不明智。尽管我的选择并不一定十分理想,需要反思,但那也是想要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美好。

  当这么去体察自己的需求,和自己建立连结,我发现我突然释然了,和自己和解了,不再埋怨自己,我接纳了自己,也宽恕了自己。

  是的,要善意地对待自己,就要带着同理心拥抱两个“自己”:一个是对过去的行为感到懊恼的自己;一个是当初做了那件事的自己。

  自己的关键就是改变对待自己的方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的,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我们要接纳自己,拥抱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三):四个步骤掌握一种生命的语言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他因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破成就,于2006年荣获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与他人和自己建立连结,使我们得以流露与生俱来的慈悲之心。它指引我们通过将注意力聚焦在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要素,来重新构建表达和聆听的方式。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区分观察和评论。当我们忍不住在观察中夹杂着自己的评论时,他人往往会认为我们在批评他们,因而产生抗拒的心理。我们需要不夹杂任何评论地观察所见所闻。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区分感受和想法。从小到大,我们很少聆听自己的感受,更多地是在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说话和做事”。我们需要建立丰富的感受词汇表,允许自己表达感受,也引导他人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区分需要和策略。很多人通过评判等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求,他人会认为这是在批评他们而开始反抗。我们既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体会他人的需求,与他人建立连接。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区分请求和要求。很多人会不停地向他人表达自己不要什么,却很难清晰地表达自己要什么。我们需要把自己想得到的回应表达清楚,同时也要向他人确认是否理解了我们真实的意思。

  非暴力沟通的意图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满足自己,而是帮助双方建立坦诚和有同理心的关系。我们要用心爱自己,由己及人,最终每个人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非暴力沟通

  8.7

  [美]马歇尔·卢森堡 / 2021 / 华夏出版社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四):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其实都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其实都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或者说根本不知道如何表达他们的需要。他们习惯于用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去指责、批评、责备、评判、评论、对比、归类、分析、诊断、贴标签,甚至怒吼、辱骂来代替表达需要。而他们这这些行为背后都隐藏他们某个需要,我们要做的就是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要,说出来、征询并给他们反馈。有人把这也叫倾听。 ?要用非暴力沟通来化解冲突,我们需要训练自己——无论他人要什么方式来训练自己,都要听见那背后的需要。如果我们真的想支持他人,都要先学习将任何信息翻译为需要。沉默、否定、评判、肢体语言或请求等都是“信息”的不同呈现方式。我们需要磨练的技巧是聆听每个信息中所隐含的需要,即时一开始是通过猜测。 ?我们为什么会去指责别人?是因为我们想让对方内疚,想让对方因为内疚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来迎合你。你觉得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呢? ?非暴力沟通甚至优秀沟通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体会感受和需求,体会对方的,表达自己的 ?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自己和他人,那是因为他还不成熟,他还是个思想上的孩子,他需要得到帮助。——我爸爸就是 ?不要用道德评判代替价值判断,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比较、归类还是一种评判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说出自己的需求,但一个人如果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他会是多么痛苦。 ?要分清想法和需要。 1你不高兴,是因为你觉得我不理解你? 2你不高兴,是因为你需要得到理解? 上面例子中,前者说的是想法看法,后者说的是需要。 体会他人感受和需要最好的句式:你不XX,是因为你需要XX? ?不好的反馈句式 ——你说的是什么事? ——你说的是哪件事? 好的反馈句式 ——我有些困惑(感受)。我想知道你是指哪件事(需要)。告诉我好吗?(请求) 也就是说给人反馈时也要用这个标准句式说。 ?把所谓的批评和指责看作是来自他人的礼物——为处于痛苦中的人提供服务的机会,我们就会感受到这种幸福。——那次回老家,爸爸发脾气,我不应该生气几天,不理他,而是应该去帮助他,体会他的感受和需要 ?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 批评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最高智力表现形式 ?人们被教导的方式充满着好坏对错,也因此用这样的方式指责自己,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错的或不好的,活该收到惩罚。可悲的是,这样的方式只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憎恨,而无法从失误中学习——而失误恰恰能让我们看见局限,并引导成长。即时有时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做出改变,背后驱动力也不是正向的。我们做出改变是出于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非因为羞愧、内疚这样一些具有破坏性的驱动力。 ?语言中,有一个最容易伤害自己的词,极会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用它来打击自己,就是——应该,或“必须”,“我应该早点知道”,“我不应该做那件事”。“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是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用 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代替 我生气是因为是因为他们。要分清“外在刺激”和“内在原因” ?与其指责别人,不如提醒别人自己的痛苦。与批评和指责他人相比,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能使我们的愿望能到满足。不需要通过惩罚他人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人有毛病,会不会开车啊? ——看到他们设这样开车,我很害怕,我需要安全感,我希望他们开车时也能注意安全。 ——只要我们不在批评和指责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我的心情就放松了很多。 ?我最大的需要是什么?——好像是受人尊敬 ?对于处于伤心、痛苦中的人,理解比安慰重要,同理心比同情心重要 ?我们感到生气,别人的语言或行为只是诱因,生气原因在于我们自身。——那年在车站时,被人说手机声音小点,就是自己的尊敬和自主权没有被满足 ?让我们感到生气的不是对方的行为,而是我们对该行为的解读 ?我们之所以愤怒并不是我们的需要未被满足,而是我们对他人有看法。愤怒是一种调动我们去责备、惩罚他人的情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五):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读书小组新年第一局,《非暴力沟通》讨论会,亮点太多,两个小时打不住。根据下图学习金字塔,讨论、践行、教别人,都有助于把学到的知识深度内化。我写写不算笔记的读书笔记也算完成输入到输出的闭环吧。

  一直对畅销书保持怀疑态度,有时甚至有逆反心理越畅销越不看。反思一下,这就落入了本书中说的贴标签这个陷阱。撕掉“畅销书”这个标签,静下心来读完,还是很有收获哒。摘录几条金句如下:

  --“分类和评价提倡的是暴力。比较也是一种评判的形式。” --“暴力的根源是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求,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对他人的评判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异化的沟通方式源自并支撑着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下属。”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到根源。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 --“倾听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 --“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

  书中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或说步骤。第一,区分观察(即客观事实)和评论(即主观看法)。第二,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是想法,是感受)。第三,探寻是什么需求导致这种感受。第四,提出自己的诉求。

  每一步都不容易,需要刻意练习。小伙伴们分享了生活中各种例子,让讨论变得更生动也更感性。最近有种说法是罗振宇的人设崩了,伴随着得到母公司思维造物上市招股书中不理想的业绩,和市场上对他知识胶囊贩卖焦虑的指责。虽然空场亏钱内涵广告,听完“时间的朋友”2022跨年演讲,还是会受触动,因为他的载体是生活里的故事。

  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关于如何一句话救下想要轻生的人。一个德国消防员的办法是,在劝要去跳楼的人之前,他会提前多准备一套全套带头盔的消防服。到场后跟当事人说,“来,你穿上,跟我们一起下去。你放心,有头盔,谁都注意不到你。” 据说成功率100%。人心中的一个小支点,可以支撑起世界的大杠杆。

  有效沟通的力量,不仅可以作用于他人,也可以作用于自己。你有没有给自己贴过标签指责自己?比如,我就是有拖延症,我就是内向不善沟通,等等。爱自己是一生的功课,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是培养对自己的爱。爱是前提,爱是底气,其他的所有方式方法都还是术的层面。

  读完之后我马上给爸妈下单买了一本。开始犹豫了一下,考虑到他们更年长,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沟通模式多已定型。转念一想终身成长嘛,他们现在读自有现在这个阶段的收获。

  记得09年出国前带爸妈去鼓浪屿旅游,去天涯海角那天打车怀疑司机绕路,跟对方大吵了一架。当时爸爸就重申他的处事原则,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吵架之后给这次旅行增添负面情绪,更何况那时没有智能手机也不是百分百确定人家就是绕路。果然,我现在回忆天涯海角,还会记起那次的暴力沟通,确实得不偿失。

  寻找鼓浪屿旧照还被自己惊喜了一下,发现了休眠十年以上的网络旧相册。关键是当时的我竟然给600多张照片都起了标题,提示了现在的我不少已经遗忘的小细节。看来我一直都有在认真并用心的生活哈哈。希望正在读本文的你也是:)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