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妆容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妆容之美》是一本由李芽/陈诗宇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妆容之美》读后感(一):模特们很惊艳-有女排国手
张常宁出镜了先秦素妆模特。把她作为硕人之美的真身代表
在身材上,此时的中原地区更追求高大修长。所谓“硕人其颀”,“硕”即大,“颀”即长,也就是说庄姜不仅是一个天然“氧气美女”,而且身形高大。这样的美人我们还可以在其他风诗和雅诗中见到,如“彼其之子,硕大无朋……彼其之子,硕大且笃”(《唐风·椒聊》)、“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陈风·泽陂》)、“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小雅·车舝》)。
《诗经》中描写美人的典范篇章是《卫风·硕人》,这是一首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颈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手如柔荑”是形容手指柔软而纤细;“凝脂”指的是遇寒而凝为白色的动物油脂,“蝤蛴”指的是长于木中、通体白而长的天牛幼虫,此二者都是在吟咏庄姜白皙而有弹性的皮肤;“齿如瓠犀”是形容庄姜的牙齿如瓜中之子般洁白而整齐;“螓首蛾眉”是形容庄姜额头宽广,双眉弯曲纤长;“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指的是庄姜的妩媚之态,脸上笑意盈盈,双目顾盼流离。全文讴歌的是庄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自然天成之美,并没有涉及任何化妆修饰的内容。
《中国妆容之美》读后感(二):淡妆浓抹探深意
在如今“颜值”当道的年代,中国妆容的来龙与去脉值得一探究竟。翻看《中国妆容之美》这本书,粉红的封面一下子吸引住爱美的心思,颇有质感的印刷纸页也让人萌生厚重之感。中国妆容之美,美得有层次,美得有神韵,这份神韵从书中的古墓壁画中描摹而出,从古风诗词中吟咏而出,更从典藏画卷中体味而出。与其说这是一本谈论妆容的社科类书籍,倒不如说这是一本引经据典的历史类书籍。书中以妆容为主要叙述对象,并将其置于宏伟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让人悟出中国女子的妆容不仅仅是“面子”的多姿,更有着“里子”的内涵,读之令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种有表而知里的感觉,神秘幽微,似乎给现代的心灵上了妆,妆里的“味儿”,不独是“脂粉气”,更有股“书香气”,令人从里散发出美的气息,直抵身外。
“美”字于商代甲骨文中,像个戴着头饰站立的人。爱美之心,古已有之。美的第一眼是从外貌开始,古人便不遗余力装饰身体,从头到脚,不仅是戴头饰,更有凿齿、穿耳、缠足再到文身等等。细数这些爱美之道,前缀的动词连带后面的名词,读之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文面”,书中给了如下解释“用刀、针等锐利铁器,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刻划,然后涂上颜色(多为黑色),使之长期保存”。在中国古时的百越地区,海南黎族和云南独龙族的女子皆有文面的习俗。从书中的配图中可以看出,黎族女子在正脸处直至脖子,以纵横交错的黑灰色直线条纹文面,乍一看,像一张网罩在脸上,毫无“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只觉得怪异惊悚。书中有说明,这种文面除了有装饰作用,对外可防掳掠,对内可表忠贞,更为有趣的是,恋爱时男女双方看对眼后,男方会为女方文面,将“情”定于面上。
古时候的审美观和现代相差甚远,但爱美之心不容小觑。对“美”如此念念不忘的人类,在多番尝试后,总能找到令人“惊鸿一瞥”的时刻。比如那首流传至今的“美人吟”,“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颈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短短几个字,将美女的面貌细致描写,从五官到神态,镶上世间最美的辞藻,一个容貌俊俏,眉目传情的女子从字词中呼之欲出。这句出自《诗经.卫风.硕人》的“美人吟”融进了中国人的骨髓,就算没能一字不差的吟诵,嘴上也能含糊提及意思。含糊的表达就像是遇见久别重逢的美女,因隔出距离而美得朦胧,但依然有味儿在心中。
美人多姿,不独有一种。上面这位卫庄公夫人庄姜展现的是贤淑之美,接下来提及的梁元帝徐妃就叛逆多了。她自创“半面妆”,即化妆只画半边脸,想来令人忍俊不禁。她不是和自己的容貌过不去,而是想借此嘲讽只有一只眼睛的夫君,梁元帝见了便大怒而出。徐妃以妆容为武器,表达自己于深宫中的不满,如此刚烈性情的女子,在宫中倒也是独树一帜。宫中的女子皆以迎合帝王的喜好为乐,“色”自然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为此,女子们也是煞费苦心,书中对妆容的描述令人眼花缭乱,单是眉毛造型就有十几种。除了现代人熟悉的“娥眉”,有像三座山峰立于眼上的“三峰眉”,还有整体呈波浪型,眉头尖细眉尾分岔像刷子似的“分梢眉”,更有像两片小圆叶斜立于鼻梁处靠上的“桂叶眉”,还有名字比较诗意的“却月眉”“涵烟眉”等等,真是叹为观止。古代女子将自己的多情寄予妆容的描摹中,面容的每一次修饰与改造,都将内心的不安与探索尽情表达,掩盖住几多宫闱内院的寂寥与落寞。
时光变迁,如今的女子有了自我,无需刻意逢迎,淡妆浓抹都随意。我便是一脸素颜捧着此书,当目光落入铜版纸的翻页中,心中震荡着异样妆容的惊颤,也泛起淡雅姿态的艳羡,心绪几番跌宕起伏,终在被字词铸成的曲径小路上,遇见了自己心中的“颜如玉”。
《中国妆容之美》读后感(三):《中国妆容之美》序言
李芽老师是我朋友,很多年前她由上海戏剧学院来北大学习期间,我们曾在一起学习古代美学、古代艺术,那时她常来燕南园我们美学中心的图像阅览室,我还清晰记得她沉浸在古代图像世界里那痴迷的研究状态。她的研究集中在古代妆饰领域,这可以说是一个冷寂的研究之地,但就中国古代审美活动展开来说,这又是不可忽视的方面,毕竟妆饰是人精神风貌的体现,《世说新语》记载很多士人的精神风采,就多从形貌描绘引入。那时候我读了她的《中国历代妆饰》(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一书,那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妆饰发展历史的著作,对了解中国古代妆饰史和妆饰文化,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十多年来,她一直在这一领域深耕,并有实质性拓展。她沿着前人研究的路径,在首饰、妆容研究上不断取得令人欣喜的新成果。前几年主要由她领衔编纂的《中国古代首饰史》三卷本出版,可谓继《中国古代服饰史》(沈从文)、《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扬之水)之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又一里程碑式著作。该书对中国古代首饰发展的历史做了清晰的勾勒,对首饰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因做了深入的探讨。出版后,研究界、读书界好评如潮。我也深感她在妆饰研究上的路子越来越宽,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的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最近我读到她将要出版的《中国妆容之美》,研究的对象同样是古代妆饰,侧重点在妆容——化妆与美容。这方面的研究很匮乏,妆容是活动的人身上的风景,古人远矣,她们的妆容只能留在今人的想象里,在文字材料和图像资料里留下若干踪迹,非对此有深研细究者难得其详。
她所做的工作,首先是妆品的探究。妆品是实施妆容的物质承担者。她和学生一起,通过文字资料和图像中的蛛丝马迹,复原了32种古方妆品,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彩妆的所有门类。在此基础上,她追踪古代妆容的设想和思路,如啼妆、佛妆、时世妆等,试图寻找妆容形成的内在逻辑,打开隐匿在历史背后的妆容世界。该书大量的妆容图谱,就是对古代妆容的复原和分类,读者可以根据这些鲜活的图谱,大体了解古代妆容的沿革、走向以及藏在妆容背后的思想和文化脉络。
重视妆饰背后的思想文化脉络,重视妆容中体现的审美思维,一直是李芽老师研究妆饰的优先角度。其实在十多年前出版的《中国历代妆饰》一书中,就可以看出她这方面的研究路向,那本书就结合古代美学发展的逻辑、诗词中对妆容的描绘,尽可能生动地展现古代妆饰的美感世界。画眉深浅入时无,化妆和美容,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美化生活的理想,尤其是女子的妆容,不仅有审美方面的因素,更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权力的威势、道德的约束、精英文化和市井文化的不同趣味,都在不同时代的女子妆容上打下深深的印迹。女为悦己者容,女子的妆容如何从“活在他人眼光中”的从属性妆扮,发展到自我活泼生命的真实呈现,其间存在着巨大的研究空间。这部饶有兴味的著作,带着读者进入这一斑斓的世界,使我们透过历史的帷幕,看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美好,也看到被支配的从属性存在在妆容中刻下的屈辱和坚韧。
朱良志
2021年早春于北京大学燕南园
《中国妆容之美》读后感(四):全网痛批陈漫时,我开始偷偷研究古代妆容之美
相信好多小伙伴都看到了,时尚界著名摄影师陈漫这几天遭到了网友痛批,职业前途也跟着急速黯淡。
事件起因于13号迪奥上海展览中的一组宣传图,拍摄者正是陈漫:
照片中,女模特头戴暗色珠花、手戴尖长护甲、发髻厚重油腻、皮肤黑黄粗糙、满脸都是雀斑。
特别是那一双狭长阴鸷的眯眯眼,眼眶周围还上了紫黑色妆容,就很像清朝僵尸,还是阴魂不散那种。
所以,难怪网友群情激愤,痛批这是“丑化中国人”,这张照片实在过于冲击大众审美了。
紧接着,陈漫过往的作品也被扒出“丑化”嫌疑。
比如,2012年以藏族女孩为原型创作的12幅系列作品《中国十二色》:
这些女孩的妆容里也都是眯眯眼、塌鼻梁、高颧骨,并不符合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真实审美。
作品是人拍的,对作品的批判自然很容易上升为对人的讨伐,陈漫成了众矢之的。
网友纷纷痛骂其刻意迎合西方对中国人的审美偏见,毫无文化自信,丢国人脸面。
种种言辞激烈之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纯粹宣泄性的文字,参考意义也不大。
其实这件事关涉的议题很大:审美偏见、话语争夺、国风美学、文化自信…
单拎任何一个展开讲,都够一个大学教授讲一学期,而且极有可能最后讲不出定论。
因为我们本就身处险象环生的历史急流中,风向一直在变,我们拼尽全力能争取的就是引风自渡、求存求胜。
这也是这类事件(包括6月份清华美院服装设计毕业展的“眯眯眼”争议)的核心要义:
我们不应服膺西方审美的统治,而要树立自己的风格和标准,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激越的网络情绪已经充分说明自立的必要性,难点仅仅在于怎么立。
我们没有西方那么发达的时尚产业,也没有那么强劲的时尚媒体,甚至,我们的国人对时尚的认知也不够敏锐、透彻。
那我们拥有什么呢?有什么优势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呢?
举目四望、纵横比对,我们的优势还是藏在历史和文化里。
中华五千年文明,几经危折而不断,自有内在的韧性与光亮。
这片土地上活过的人,不管是活在先秦两汉,还是唐宋明清,对美从来都是有知觉、有研究、有创造、有发展的。
读读这本《中国妆容之美》,看看那些复原后的妆容有多美,我们就会知道,能提供灵感和指引的宝藏还有很多很多。
01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妆扮,商代甲骨文中的“妆”字,左边是一张竖起来的“床”之象形,右边则是“女”的象形,意思就是女人起床后便要梳妆。
周朝就有了卷发技术,《诗经·小雅·都人士》中就提到女子“卷发如虿”,就是形容头发卷曲像蝎子尾巴上翘的样子。
玉人兽复合佩,上部为卷发女子形象,初步认定为新石器时代的石家河文化玉器
秦朝就更厉害了,秦始皇本人亲自推动了彩妆大发展。
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
秦代妆容中还有“花子”,“花子”是指粘贴或者画在脸上的面花,也称花钿、额花、眉间俏、面靥等。
以下是“五色花子”妆容复原,多种色彩描画出云气蒸腾中隐现瑞兽的画面,真是又仙又精致。
02
汉代是秦代大一统之后中国历时最长的王朝,前后有405年之久。
这一时期的妆容审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是技术、用料提升:
随着秦汉炼丹术的兴起及汉代冶炼技术的提高,敷脸的妆粉,在米粉的基础上发展出铅粉,并作为化妆品流行开来。
彩妆中也引进了红蓝花胭脂,直接替代了有毒的朱砂胭脂,植物色素战胜矿物色素,真正实现了美养兼顾。
所以,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我们能看到装满化妆品的双层九子漆奁、单层五子漆奁。
里面放着笄、镜、梳、篦等梳妆用具,还有粉扑、胭脂、香料等美妆用品,齐全完备,跟现在比也不差多少。
而且,这一时期的妆容美学理念也有提升,总体受黄老之学影响,追求简约素朴、清淡雅致。
面妆方面讲究保存天趣,薄施粉黛,眉毛保留眉峰的天然眉形,有一种如望远山之意境。
远山眉妆容复原
宫中妃嫔也追求天趣之美,赵合德的“慵来妆”便是一种表现美人刚刚出浴,遍体芬芳,略显倦慵的淡妆。
薄施朱粉,浅画双眉,鬓发蓬松而微卷,在慵懒之态中展现天然的风流与性感。
慵来妆妆容复原
发型方面流行垂髻,将发髻向下梳,梳好后垂于颅后,十分简单自然。
还有一些垂髻会在髻中分出一绺头发,朝一侧垂下,随风飘扬,给人以发髻松散之感,这便是名噪一时的“堕马髻”。
梳堕马髻的西汉彩绘立俑
这种淡雅素朴的大美气象,不就是现在很多化妆品牌极力推崇的高级美吗?
与其追求日式极简、美式随性、法式清新,不如多回头看看咱们大汉朝的古雅之美。
静穆中有灵动,端庄中有飘逸,疏阔中有纤柔,刚柔并济,动静皆宜,实在是可传百世的华夏典范。
03
两汉过后,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各路文化的交流和思想解放的积淀,到了大唐王朝,中国古代妆容迎来了全盛时期。
这种盛,一是盛在色。
从初唐的妆面浅淡、盛唐的红妆浓烈、中唐的怪异奇绝,一路走到到晚唐末世狂花一般的跋扈富丽。
初唐“双螺髻、却月眉、梅花妆”复原
初唐“画斜红、分梢眉”的胡服女子妆容复原
武周时期妆容复原着花钿、斜红、面靥、吊梢眉、义髻
盛唐女子妆容复原花钿、面靥、桃花妆、涵烟眉
盛唐“酒晕妆、桂叶眉”妆容复原
中唐,根据白居易《时世妆》的妆容演绎,八字眉、乌膏注唇、晒伤赭面妆
中唐血晕妆、八字眉演绎
晚唐妆容复原蛾眉、花钿、面靥、斜红,头上着花钗、插梳、金凤冠
从以上的妆容流变中,我们也能看到唐妆之盛的第二个落点,盛在型。
不管妆面、斜红,还是发型、眉型,无不奇绝多变,令人目不暇接。
高能预警,以下14款古典眉型,从手法到名字都惊艳极了,今天仍可借鉴。
蛾眉
剑眉
三峰眉
远山眉
五岳眉
分梢眉
吊梢眉
却月眉
涵烟眉
垂珠眉
八字眉
桂叶眉
长蛾眉
自信又开放的唐朝,女人们毫无负担地追求着美,敢妆也爱妆,为后世留下了多少值得参考的范例啊!
王菲玩过的几款大胆前卫、广受赞誉的妆容,唐妆里都有一模一样的,极有可能是直接模仿:
04
可惜的是,高潮之后就是回落,自宋代开始,女性的社会地位出现了极大的转折,两性关系从较为宽松走向严苛,社会对妇女肉身的约束逐渐强化。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妆容由前朝的浓艳招摇走向文静素朴,二是缠足开始流行,三是汉族女性开始穿耳。
前两个很容易理解,至于穿耳,我也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除了使男女之别极端化之外,穿耳还有一层隐晦的含义。
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记载:“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耳。”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耳饰本为胡人风俗,汉人认为少数民族女子缺少礼教的束缚,故此行为少有约束,不甚检点,家人才让其穿耳垂珰,以示警诫。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中也有类似观点:“女子穿耳,带以耳环,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
由此看来,穿耳之所以从宋代开始在汉族女性中流行,和理学兴起导致的女性地位没落是有密切联系的。
至于元明清三朝,不过是在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收紧,技艺有提升,但风格和气韵没有进步,妆容包涵的生命力也消落了。
对比一下唐朝美人与清朝美人,这种差别几乎让人瞠目结舌。
唐·簪花仕女图
清·孝慎成皇后行乐图(局部)
美是心火外燃,当心被束缚住,美就只能削弱熄灭了。
由此可见,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也不都是好的,我们需要批判地吸收。
我们今天要树立的能够光照世界的东方审美,绝不是保守萎弱的,而是开放灿烂的。
它汲取了千年的光华,却不因时间漫长而滞重,而是因不断在积淀中翻新而轻灵。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新时代的东方美学值得我们追寻,更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地守护与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