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有爱!这组女孩与爷爷的照片看哭无数人……
2017年的上半年,对石勐尧来说,是极度痛苦的半年,因为陪伴她长大的爷爷走了。她甚至把从前给爷爷拍照的那个相机,连同二人所有的合照一起,束之高阁。
她一度觉得,自己再也不会碰相机了。那个自己最想拍的人已经离开了、再也寻不见了,相机对自己而言,还有什么意义呢?
╱ 午后的阳光和你 ╱
石勐尧第一次认真拍和爷爷的合影,是在2010年,那天她刚出完一个长达两个月的差,匆匆赶回家,见到爷爷的一瞬间突然觉得,爷爷老了——原来,人不是慢慢变老的,是在一瞬间,突然变老的。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爷爷就是石勐尧的大树。四岁的时候,因为父母离婚,小小的勐尧一直跟着爷爷长大。爷爷退休之前,是个中学的校长,在石勐尧的心目中,一直是正直、善良、站姿笔直、说话洪亮的。
那天回家,石勐尧待的时间并不久。她要走的时候发现,爷爷蜷缩在床上,背有些佝偻,也有些看不清自己了。午后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光线是温暖的,而那个记忆中高大的爷爷,确实有些老了。
她用胶片相机拍下来这个瞬间的爷爷和自己,照片打印出来之后,她哭了很久,好像又回到那天,那个不想走却又不得不走的自己,和突然在自己面前老去的爷爷。
很多年之后,回忆过去,石勐尧说,那张照片是自己和爷爷第一张真正称得上作品的照片,在这张照片呈现出来的所有情感,让她明白了摄影的真正意义。
╱ 和摄影有关的故事 ╱
摄影不单纯是为了美,还是一种记录:记录当下的人,也记录当下的感情。很久之后,当我们回首过去,所有的情绪都被封存在一个影像里,可以被翻阅,可以被回忆,可以被珍藏。
其实摄影,是石勐尧多年以来的爱好,她12岁进入部队,在沈阳做文艺兵,文艺兵生涯给她留下独特的审美和气质。17岁那年,妈妈送给她一个旧的胶卷相机,从那时候开始,摄影就成了她的日记,也成了她表达情感的出口。
收到这个相机的时候,她还在部队,从那之后,她总是随身带着相机,遇到什么就拍什么,但镜头大部分时候还是对准家人、战友,在她看来,人永远比草木、风景更值得记录。
那时候,石勐尧回家的次数少,所以还是拍战友的时候更多,年轻的女孩子们在一起,会一起设计动作,用舞者的肢体来展现想展现的东西。
石勐尧喜欢胶卷,因为胶卷一张就是一张,快门按下去就是按下去了,没有再重复的可能,和人生一样,经历过的事情就是经历过了,没有回去再经历一遍的可能。不可重复,是胶卷的魅力之一。
用胶卷拍照不便宜,而且这不像数码相机,有个屏幕可以即刻显示,价格和冲洗相片的漫长时间都要求你每一个镜头都必须长久地思考,不能随意。
╱ 我和爷爷那七年 ╱
2010年到2017年,石勐尧拍了很多和爷爷的合影。从第一次拍了那张照片之后,祖孙二人的合影,就成了生活中很有仪式感的事情。爷爷每次拍照片前都很重视,认真地穿戴整齐,和孙女一起商量要拍的动作,本来平淡的生活,会因为拍照偶尔“闪亮”一下。
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七年,直到2017年,爷爷去世——最后一张照片是她和挚爱的爷爷的遗像的合照。
那之后的日子,是石勐尧二十多年的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光,她甚至觉得,自己再也没办法拿起相机了。
半年之后,她开始整理这七年来和爷爷所有拍摄过的照片,拿去之前总会去的沈阳军影图像社冲洗。看到这些照片,影像社的老师们深受触动,就鼓励她拿去投稿,2017年10月,这组作品入选了TOP20.2017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
后来,石勐尧还把她和爷爷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叫做《陪爷爷度过最后七年》。
和爷爷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石勐尧觉得,这些感动的、鼓励的话,可能也是爷爷想对她说的。也许是重新找到了摄影的意义,她并没有像自己当初觉得的那样,再也拿不起相机了。
现在的石勐尧,每到周末就会回爸爸妈妈身边,多陪陪他们。闲暇的时候会去敬老院,给那里的老人拍拍照,陪他们聊聊天。她越来越相信,爷爷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在她的身边。
很多时候,过去的日子,就像按下快门的胶卷,无论我们如何后悔,如何追忆,都无法回来了。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吧,毕竟,在来得及的时候多一分珍惜,往后余生,可能就少一分遗憾。
设 计:叶 泽 时 撰 文:梦 蝶
点亮“在看”
让记忆中值得珍惜的,永远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