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环境危机是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副产品。一般来说,环境的污染总是与资源的浪费联系在一起。对于环境的污染治理刻不容缓。下面是生活日记小编为你整理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1、传统发展观的影响
环境是人类进行劳动和生活的空间。由于环境资源具有不可分割性,因此,它被认为是一种公共物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从环境资源中受益。同时,由于环境资源的价值无法衡量,人们可以免费享用环境资源带来的益处。正因为长期以来人们是免费使用环境这一公共资源,所以,除非环境状况恶化,严重危及生产和消费时,人们才会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产生对“绿色”生态环境的需求。另外,由于环境本身具有自我修复能力,能在一定限度内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质进行吸收和降解,所以,环境污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个生产者和消费者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而且,其影响一般也无法进行确切的价值衡量,这就像免费使用环境资源一样,生产者和消费者不会因自己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而主动承担由此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成本。这里的直接成本是指因环境遭到破坏而使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的损失;间接成本是指为使生态环境系统恢复到原有的质量水平所付出的治污成本和其他因保护环境所付出的各种努力,如舆论宣传、环保信访等。正因为环境资源是公共物品,因而消除保护环境、消除环境污染应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然而,环境质量在一段时间内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往往缺乏系统的客观性评价指标,因此,政府环保部门的工作往往被忽视,这是政府部门在干部政绩考核中GDP指标唯上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传统发展观下我们长期采用以GNP指标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了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造成了经济的畸形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政府职能越位和不到位的影响
所谓政府职能越位,是指一些本来应由市场机制去解决、而且市场可以调节得很好的事情,政府却从中包办;所谓政府职能不到位,是指在一些应由政府进行调控管理的领域,因政府缺乏相应的行政手段,或因执法力度不够,导致政府职能作用弱化,在市场失灵的区域,政府未能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出现了“市场管不好,政府也管不好”的现象。目前,政府职能越位突出表现在政府对微观经济发展层面上进行的不必要干预。这一方面给利益群体带来了较大的寻租空间,使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在行政管理中一直没有完全抛弃“家长式”的作风。为了表现自己的政绩,地方政府往往不是在如何优化公共管理服务方面做文章,而是想方设法做一些“形象化”的工作,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介入过深,投入精力不少,却影响了政府主要职能作用的发挥。在地方政府近几年的招商热中,有的地方政府提出了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的发展思路。例如,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等都属于高耗能产业,其发展要以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从能耗、环保和税收等方面对其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但我国西部地区正凭借富集的能源、低廉的电价和土地征用成本等“优势”积极发展高耗能产业,为此,地方政府制定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有的领导甚至提出了“宁肯呛死、不愿饿死”的口号,晋、陕、蒙、宁等能源产区的一些地方出现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可怕场景,使西部地区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政府职能不到位并不一定是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存在误区,而是与地方政府的在行政上的不作为和乱作为有关。当然,这也与我国法制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有关系。近几年来,由于政府职能不到位,一方面,利益集团纷纷钻政策空档,官商勾结,一大批假合资企业、假福利企业、假国有企业、假集体企业纷纷出现,少数人成为稀缺资源的占有和使用者,成为国家优惠政策的获益者,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还充当这些“虚假企业”的“保护伞”,对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业采取听之任之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使这些企业的负外部行为不能内在化,这是环境污染加剧、治污效果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局部性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甚至造成大的污染事故或区际之间的污染纠纷时,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往往以未能及时依法查处为理由推脱责任。这种“环境行政不作为”行为产生的消极效应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经济主体的经营行为,破坏社会的法制环境。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同时将两辆相同的汽车停放在两个不同的区域:杂乱的街区和中产阶级居住的社区。他摘掉停放在杂乱街区车辆的车牌,并打开顶棚,而另一辆车未作处理。结果,前一辆车当日即不翼而飞,后一辆车过了一周仍安然无恙。他用锤子将后一辆车的玻璃打碎,结果数小时后该车便没了踪影。在此实验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就会给人造成无序的感觉。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破窗理论”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人的行为会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进而产生效仿的本能。同样,当某些企业因受政府环保部门的庇护或因政府环保部门执法不到位而大量排放超标污染物时,其他本想守法经营的企业也会依样效仿,从而强化了企业的“法不责众”心理,其后果必然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当然,透过现象看本质,问题的原因还在于我国法制不健全,缺乏对政府部门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的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试想,如果经过评价,一个地区的环境因为政府部门执法不严而造成污染,环保部门负责人就要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不是行政责任,那么,我们的环保工作就可以从根本上得到强化。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比如,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发生的煤烟雾事件死亡4000人。人们把这个灾难的烟雾称为"杀人的烟雾"。据分析,这是因为那几天伦敦无风有雾,工厂烟囱和居民取暖排出的废气烟尘弥漫在伦敦市区经久不散,烟尘最高浓度达4.46毫克/米3,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浓度竟达到3.83毫升/米3。二氧化硫经过某种化学反应,生成硫酸液沫附着在烟尘上或凝聚在雾滴上,随呼吸进入器官,使人发病或加速慢性病患者的死亡。
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将如何拯救我们这独一无二的地球那!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的一个大问题。防治空气污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集体、国家、乃至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认为应该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
1、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改革能源结构,多采用无污染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和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气),对燃料进行预处理(如烧煤前先进行脱硫),改进燃烧技术等均可减少排污量。另外,在污染物未进入大气之前,使用除尘消烟技术、冷凝技术、液体吸收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可减少进入大气的污染物数量。
2、控制排放和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气象条件不同,大气对污染物的容量便不同,排入同样数量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物浓度便不同。对于风力大、通风好、对流强的地区和时段,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强,可接受较多厂矿企业活动。逆温的地区和时段,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弱,便不能接受较多的污染物,否则会造成严重大气污染。因此应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段进行排放量的有效控制。比如我县的部分企业的空气排放是不是也应该加强管理和治理。
3、 厂址选择、烟囱设计、城区与工业区规划等要合理,不要排放大户过渡集中,不要造成重复迭加污染,形成局地严重污染事件发生。应该将这样的地方放在空阔,空气流通,人口密度相对稀薄的地方。
4、绿化造林,使有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减轻大气污染程度,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生态重建是极为重要的。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林陆续进入成熟期,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巨大。
5、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推行秸秆气化工程、沼气工程、秸秆发电工程等,禁止在禁烧区内露天焚烧秸秆。
6、是提高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水平。在减量化工作的基础上加快以卫生填埋为主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固体废物管理,成立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努力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
总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我国加快发展,全力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是一项关乎子孙后代长期的伟大事业,也是一项内涵丰富、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绿化造林这一工作已在库尔勒市全面开展,使我市周围的近万亩荒山现变成了一座座绿树成荫的避暑胜地,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同时净化了空气,固定了黄沙,美化了环境,使我市被评为全国卫生和美化城市。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有很多,通过大家的努力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