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豌豆荚”谈深圳
由“豌豆荚”谈深圳
约半年前,我赴香港为妻子买了部HTC手机,想安装点软件,没料到手机的安卓系统有特殊的安装要求,于是问过小外甥,方知需安装一个叫“豌豆荚”的软件。下载并安装完一看,咦,这“豌豆荚”软件图标设计得栩栩如生——几颗饱满的豌豆仁被一层绿油油的豆皮包裹着,像一群正躺在母亲襁褓里酣睡中的婴儿,那么的安详无忧——倏然使我联想起这豌豆荚的涵义:这豌豆荚呀,就如一个可以遮风蔽雨、安魂定魄的温馨小家,而那饱满的豆粒就是家庭中成员。
说到家,我已于鹏城结庐20余载,鹏城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岁月倥惚,从懵懂少年到呵妻护儿的中年男子,从任性不羁到修身齐家——只觉岁月不过弹指一挥间。十年前,择闹市一僻静处,于荔园深处安了个家。听惯了蝉鸣,闻惯了荔香,目睹着城市的版图不断扩张:荒芜的郊区渐渐地变成了城市的副中心;三旧改造将城市的夹心阶层挤压到关外;撤关了,地铁开通至关外,城市一体化了;人口急速的膨胀发展,继而又萎缩了,——今年首次负增长了;户籍政策放开了,入户条件前所未有的宽松......我在这座城市的天空下,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
喜欢深圳,是因为她是座年轻的都市,有梦想,朝气蓬勃,步履轻快矫健。“多元化”和“包容性”构成这座移民城市的文化内涵。深圳的幅员不算辽阔,却容纳着近1500万人口,密度非常大,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左右,与这座城市建立的时间正好相仿——正是追逐梦想、敢拼敢闯的黄金年龄啊。这个年龄,没有太多的包袱,所以步伐会迈得快一些、从容一些、灵动一些,不像那些步履蹒跚,千年不变的古城,沉寂得如一潭死水,完全一副小城小民的胸襟,包容性不足,格局太小。
从空中俯瞰这座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势;街上遍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们为了理想和生活而奔波劳碌;城市的基础设施做得非常好,马路平整宽阔、交错纵横有致,车流不分昼夜、川流不息;道路的两旁,花妍树茂、修剪整洁;人行道上,绿荫匝地;城市公园,像围棋的棋子般,经过棋手的深思熟虑后,掷地有声有序错落又彼此牵连着;发达的物流业,大型的农贸市场,使得这座城市的物价比三四线城市低出许多。君不见,在农批市场门口,有年迈的老者摩肩擦踵,推着沉甸甸购物车,持免费的乘车卡,一路谈笑风生荷载而归;深圳的几大旅游景点,更是游人如织,令人应接不暇……一道道城市风景线便臻臻致致的成为游客们的视觉盛宴。
是的,深圳变了,“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这一切,要拜“大运会”所赐。可以说,2011年,是深圳的一次“嬗变”,历经几届市政府班组不余遗力的将城市规划与整治不断推进,终于在大运会前夕取得一个阶段性的瞩目成果,让大家目睹了这座城市的恢弘与壮丽,感受到了这座国际性城市那青春跳跃的脉动,展现了大气磅礴的城市风貌。
深圳水库的水呵,我喝了二十余载,早已适应了这一方水土。人要饮水思源,我岂能忘本?然而深圳,曾经也让人找不到归宿感,感觉生活在其间,犹如沧海浮萍尔……
记得初来乍到这座城市之时,我曾经暗地里,无数次的狠狠地咒骂她。我斥她钢筋水泥构筑成的灵魂,冰冷残酷,缺少温情,总是一副拒人千里的冷冷面孔。总觉得,她不过是一个角逐欲望的名利场,是一个唯利是图的浮世绘;曾经,我觉得都市每个角落都渗着冷漠的气息和歧视的眼光。那时,我初涉社会,未谙世事,在冷眼中逐渐成熟,性格中的棱角也逐渐被磨平,乃趋于平滑……
深圳是个文化的大熔炉,地域的大杂烩,是五湖四海群雄逐鹿的热土。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人们通过教育背景、社会关系、交际手腕等白热化的竞争中,犹如大浪淘沙,残酷现实。当我的脑海浮现2000年以前的深圳时,一幕幕那堪回首?那是传说中“老乡见老乡背后放一枪”的时代;是假证假文凭、老军医治性病狗皮膏药满天飞的时代;那是骗子痞子流浪汉满街跑的时代;那是小姐满街站、嫖客到处逛的时代;那是一块砖头可以掉下来,可以砸中几个大学生的时代(那时的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那是香港佬在深圳包二奶“星火燎原”的时代;那是人手一张边防证,排长龙等过关的深圳;那是万人空巷搬凳子彻夜排队买原始股的时代……
2000至2010年,是深圳产生巨变的年代。城市灵魂依然是钢筋水泥搭建而成,缺乏温情与人性。2000年3月,国务院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宏伟策略,同时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也在蓬勃地发展,地方经济开始均衡性地发展,深圳特区经济的优势逐步被削弱,出现了人才回流现象,愈演愈烈。这个一度犹如古罗马斗兽场似的职场竞争,逐渐不那么惨烈。于是,许多先天不足或后天不足的人开始也寻找到了机会。
但深圳的人口依然处于快速膨胀状态,到了该阶段的末期有所放缓,并释放出拐点信号。回顾这个阶段的深圳,心里五味杂陈:深圳依然是大学生选择就业的热门城市,2000至2009年,深圳各大人才市场依旧人头攒动,2010至今,供需关系逆反,劳动人才市场人工短缺;2006年起,房地产进入快速飙升通道,外来劳务工只能“望楼兴叹”,而“房奴一族”的小白领阶层则忍气吞声的被企业主压榨,宁可牺牲点尊严也不敢妄自跳槽;CPI增速遥遥领先工资涨幅,通胀时代来临,无论蓝领白领,大都关内上班,关外租房,“月光族”群体迅速壮大,许多人毅然返乡,不恋深圳;地铁时代来临,撤关便民,关内关外一体化,形成大都市格局,深圳昂然跻身国际化大都市之列;深圳大运会更是使得这座城市的道路系统和城市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旧改造使得许多深圳土著一夜之间,摇身一变就成为了亿万富翁,同时这座城市的大量的夹心阶层被挤压出关内,上百万的人口向关外迁移,当然城中村那些藏污纳垢的庞大规模的“色情”产业,也随之被迁出了深圳;……
由于深圳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薪资待遇与内地相差无几,许多企业往内地迁移,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加上西部大开发如成都重庆等城市的经济增长态势喜人,长三角和上海等地的就业环境更好,深圳正面临着两个严峻的考验:一是企业大规模的外迁;二是劳务工大量的流失。城市竞争力在逐步地下降。对于企业来说,深圳的吸引力在下降;于求职者而言,由于人力资源竞争不像以往那么激烈,企业用人缺口比较大,求职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所以,2011年后的深圳,她终于展示了其温情的一面。建设了大量的安居房、公共租赁房和双限房,为城市无房的户籍家庭提供了租赁货币补贴,为了留住人才,终于推出许多举措降低入户门槛,在采取积分入户、重点高校毕业生直接入户等措施之后,适度增辟了“居住证 社保”新型入户渠道,优化学历型人才入户条件,适度放宽政策性随迁入户条件和投资纳税迁户政策要求。想当年,我入户时,招调工手续是多么的繁杂,求单位的入户指标,职业资格证考试,劳动局公安局粮食局等等机构跑下来,求爷爷告奶奶的,几乎忙了一近年,还缴纳两万元城市建设增容费,这在十几年前,可是一笔不菲的数目。所有说,现在来深圳发展的年轻人,是多么的幸福,这座城市是多么的温情!
我曾经对朋友说,我定居在深圳,虽然不是生于斯,却长于斯,将来恐怕也要老于斯,我把根扎在这里,城市就是大家庭,自己安的是个小家庭,希望这座城市能稳健蓬勃地快速发展,如果还能像前面十年那样,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活着深圳,未来肯定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想,这座城市之所以变得美好,是因为到这座城市建设的每一个人,都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梦想,千千万万个美好的梦想在这里交汇、碰撞,深圳的明天怎能可能不变得美好呢?毕竟深圳这座城市才30多岁,还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之中,待城市百年之时,深圳将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应该可以媲美美国的曼哈顿了吧?
2012年7月8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