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我十一》影评:个人的童年,国家的童年

发布时间:2019-08-23 04:24:24
在最近上映的中国电影中,有一部相对而言比较另类的电影,它既不是爱情片,也不是古装片,也不是动作片,百度百科上对她的定义的类型是剧情,犯罪片。要是让我说,应该叫她成长片。

《我十一》这部电影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也就是剧中的主人公王憨十一岁的那年,而这也正是片名的来源,导演借助一个十一岁小孩的视角来展现了那个年代小孩的成长过程,同时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在这部电影里,主人公是一个叫王憨的十一岁少年,父母因为政治调动的原因从上海来到中国的西南,在一个山沟的工厂里面上班,当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时期,全国上下一片混乱,正想影片画面基调表现的那样,深沉昏暗。

王憨有三个好朋友,小老鼠,八拉头,卫军他们四人都是年龄相当的少年,在那个青春萌动,刚开始发育的年纪,四人用好奇的眼光探视这自己的身体,异性的身体,同时也探视这大人们的世界。

王憨因为广播体操做的好,被选为学校的领操,老师无意中说的一句希望王憨能穿一件新衣服成为了小汪涵的负担,在那个物资共享统一分配的年代,要轻易地税负父母做一件新衣裳无疑是一件令人为难的事情,但是偏偏王憨又处在一个老师权威大于一切,同时又不想辜负老师期望的年纪,于是在被母亲拒接之后开始闹起了情绪,这不仅让我想起了一件我童年的趣事,我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在教师炉子上面烤馒头,临下课告诫我们谁都不能动她的馒头,然后便离开了教师,下课后整个班的人都围在炉子旁边看着那个可怜的馒头慢慢的变得金黄,变得发黑,最后变得冒烟,期间有同学想要帮老师将馒头拿下来但是都被其他人制止了,因为老师曾告诫谁都不能动她的馒头,就这样,当老师再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炉子上面放着的是一个正在熊熊燃烧着的馒头,老师质问为什么没人帮她把馒头拿下来,我们只能小声的回答您说的谁都不能碰您的馒头,可见,但是老师说的话有多么的权威。

但是母亲最终还是帮王憨做了一件新的衬衫,一间偏大的衬衫,并告诫要好好保护这件白衬衫,而这件白衬衫也成了贯穿整部影片的一个重要的线索,王憨在河边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晕倒,醒来的时候发现衬衫不见了,于是怀疑是朋友嫉妒所以将衬衫扔掉,虽然后来发现衬衫只是被水冲走但是还是导致了与朋友闹翻,在王憨蹲在河边晾晒衬衫的过程中衬衫被一名经过的杀人饭抢走,为了要回衬衫,王憨走进了深山找到了那名杀人犯,杀人法答应将来会还一件新的给他,并告诫他不要将此事说出去,于是这件事沉了王憨心中的一个小负担,最终为了能跟朋友和好王憨答应带朋友去看杀人犯,并且四人保证不将此事告诉外人,但是小老师还是告诉了老师,公安局拍了大量的警员最终将杀人法抓住并最终枪毙,而王憨也从监狱收到了盛着新衬衫的包裹。

整部电影的画面是深沉昏暗的,色彩有些单调,似乎所有人都穿着灰色的中山装,这一点跟当时中国的整体环境相吻合,一切都听从上级的安排,人们并没有多少的自由,其中有一个桥段,讲一桌大人聚在一起喝酒,其中有人提议唱沪剧助兴,但是刚唱几句便被打断改唱红歌,而整部影片自始至终都有广播在播放革命歌曲,可见大人们娱乐生活很是单调,如果说大人们的娱乐生活因为政治而单调,那么小孩子的娱乐生活则因为无知而单调,收集烟盒,玩玻璃球是小孩子们主要的娱乐活动,(影评)但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王憨的父亲还是坚持让自己的儿子学习这画画,他带儿子出去写生,给儿子讲解一些名家画画的方法,虽然他自己并不是一个专业的画家。虽然当时环境艰苦,社会动荡,自由受限,但是父亲还是表现出了积极乐观,可见即使在当时的年代,人们还是满怀着美好的希望。

整部电影节奏舒缓,像是一篇散文,洋洋洒洒的记述着导演的童年岁月,整部电影并没有直接的刻画当时动荡压抑的社会,而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看待和讲述,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变革的前夕,而十一岁的王憨也要经历从童年到青春期的变革,懵懂的性发育,暗恋的异性,朋友之间单纯直接而又善变的友谊,母亲的管教,心里的小秘密,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小烦恼,同时他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处理着,谢绝红的哥杀死了强奸自己妹妹的坏人同时要放火烧掉工厂,最后被枪决,他用自己的方式对抗者当时的社会,整天武斗打架的青年人,心中不平但只能忍气吞声的中年人,所有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活早那个年代。

影片还着重刻画着王憨十一岁性心理方面的变化,小朋友趴在单杠上体会性快感,以及在教室外面谈论着异性,半夜醒来看见父母的床震,不敢直视同时又偷看暗恋的女孩的身体,偷窥女孩换衣服等,这些都预示着青春期的到来。跟《阳光灿烂的日子》不同,《我十一》表现的是小孩幼稚懵懂的暗恋,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则表现的是少年真挚而又热烈的爱情。

在影片的最后,王憨一家在监狱里碰到了谢觉红和她的父亲,为了避免尴尬他们选择了走后门,镜头着重表现了一扇门的关闭,在下面的镜头里,母亲发现了王憨裤子上的异物。最终,王憨结束了自己的童年,进入了青春期,而当时的中国,也结束了一个幼稚的年代,开始了一个新的开始。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