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雨果》影评:儿童片中的经典之作

发布时间:2022-02-26 05:02:21
谁能料到,马丁·斯科塞斯第一部在中国公映的电影会是儿童片。对于儿童观众来说,它有着只有成年观众才能为之落泪的主题;对于成年观众来说,它有着需要用童心才能体会到的简单美好。但最重要的是,它是马丁·斯科塞斯的第一部3D视觉大片《雨果》。这部在今年奥斯卡获得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等多项技术类奖项的电影,用最精致炫目的技术说了一个最简单的故事——修复梦想。相对于老马以往纪录式写实派、藏着暴力倾向、深度挖掘人性与社会的复杂性的电影,《雨果》更像是70岁的老马回首往昔翻找自己与电影的记忆,从情节设计到人物塑造都简单得毫无心机,以至于被部分影评人批评为没灵魂、太流俗。

其实老马这样做也情有可原,在这个电影拍摄和制作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时代里,大师们都在追赶甚至领先技术潮流,能在故事和技术上都做到让人无处挑剔的几乎没有,包括玩3D的卡梅隆和推崇IMAX的诺兰。而且别人用技术包装起来的是故事和精神,老马在《雨果》里包装起来的是情怀,以及对电影这份事业的崇敬。影片里贯彻始终的那尊机器人以及梅里爱的钟表铺,表面上表现人与机器的关系,其实也在传递着技术为电影服务这个修复梦想之外的另一主题,所以,在老马的这部电影里,技术与故事其实是相依相存的。

而且,技术也让老马的《雨果》相对于他以往的作品有了更多在大银幕上观看的理由。影片借雨果的视角,去看30年代巴黎的车站、街道、阁楼以及不同身份地位人群的穿着,十分有空间感,还有那些穿梭在精巧复杂的钟楼齿轮宛如迷宫的镜头,在立体银幕上呈现出来,就如同瞬间穿越回那时的巴黎,各种细节精美得让人不舍得眨眼。从这一点来看,(影评)影片让观众和小雨果在视觉上轻易地达到了共鸣。成功的魔术师和优秀的电影人有一个共通之处就在于,他们造的梦,就是要让观众每分每秒都瞪大了眼睛看,这也是梅里爱成为电影人精神领袖的原因之一。

说回到《雨果》里的乔治·梅里爱,其人究竟是不是如影片中描述的那样刻薄,谁也不知道,这也是全片最为影迷群体诟病的地方。如果把梅里爱换成其他老爷爷,影片塑造这个人物的过程放在任何一部儿童奇幻片里都是标准模式。但他是梅里爱,人人心里都有一个梅里爱。于是,《雨果》里的梅里爱只能成为实现致敬默片时代这一主题的工具,而没能起到成为影片灵魂的作用。

倒是那些具体的致敬内容里所选择的默片,一方面展现了梅里爱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老马对早期拍摄技术和手法的歌颂,比如《月球旅行记》和《火车进站》,以及他对类型片的偏爱,如让小雨果挂在大钟上重现《最终安全》里的惊险一幕。对于想要了解电影史的观众来说,《雨果》将是一部再合适不过的入门必看片,其中那些珍贵的默片,能借由《雨果》在大银幕上重现光彩,哪怕只是一个经典镜头,对真正爱电影的人来说,也是一种福报。前提是,去影院看3D版,这样才不枉老马放那么多心思在技术上而放低了以往对人物和情节的苛求。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