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浮城大亨》影评:在吟咏人生里怀想浮城历史

发布时间:2024-07-04 21:25:42
浮城,floatingcity,显然指的是“疍家人”对一座城市的体验。按他们的说法,即使已经“上了岸”,也总是感觉晕晕的,并且不惯穿鞋,仿佛漂浮不定的打渔小艇才是他们命定的归宿。郭富城饰演的布华泉,却是一个一开始就向往着岸上生活的疍家“番仔”。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比别的渔人仔女更向往岸上人生,所以他才能在岸上成就梦想吧,不然,他早就被渔夫老爹打到乖乖听话,安心驾船出海,于莫测浪涛中捕鱼一生了。

《浮城大亨》是一部全景交响诗式的人物传记片,心胸很大,既讲述名人半生的奋斗历程,又回顾末代港英政府旧铜色的黯淡香港岁月。历史背景和主人公的个人生命历程重合交汇在对中国人的血性存留上。这种感情不能用“爱国”这样主旋律的词来简单粗暴地进行描述,对片中向五星红旗大胆表白的热诚也不便置评。总之,他的血液是中国母亲给予的,他的身世深埋着中国的屈辱,九七回归来临,他留在香港,那绝对是他传奇人生中豪情万丈的抉择,不亚于最初他坚决要“上岸”的下意识。

整个电影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乐章:艰辛童年,奋斗的青春,情感经历,伟大的母亲——没有那倔强的母亲,宁愿把弟妹或卖或送人,也没有逼迫他回渔船上养家糊口,哪能成就今天的他——难得的是,断面式的故事仍由时间逻辑来串联,衔接得还是很自然流畅,感情倾泻而下,丝毫不显生硬。故事更多地着落在人物的内心情感起伏上,影评对他成熟后的事业成就并没有正面渲染和着意张扬,只用一个“帝国东印度公司第一个华人大班”这样的头衔来一以概之。也许这是导演想更多挖掘人物内心历程的意图使然,但也让像我这样完全不知情的观众不得不去百度谷歌一下郭天王扮演的到底是何许人也,结果还是不甚了了。

电影在讲故事时采用配乐诗朗诵的方式,对他的每一段故事做的都是行云流水、大而化之的“吟咏”而不是讲述,总体基调是抒情,不是叙事,所以情感比较饱满,但是每个线条刻画的就不够深刻,简单地比拟,是国画的写意,不是工笔。因此,我觉得,他个人奋斗的过程表现得过于单薄,跳跃太大,突然就从一个夜校学徒变成了伦敦大学新生,这个过程其实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经历,但大写意的表现方式无法说明。也正是因为如此,电影的励志色彩并不重。

另外,他和FION的感情经历着墨太多,刘心悠演那样一位洋小姐固然精彩,碍于名声和演技,导演加戏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她更多的身份应是布的红颜知己,左膀右臂,其实她应该是那个年代的精英女性,这一点塑造不力,导致她情人不情人,助手不助手,不由得让人感叹:成功男人生命中的美女果真都是花瓶啊。

杨采妮的阿娣不算太抢镜,但她有一幕真是爆发,就是当着牧师质疑郭富城急于和她结婚的心态是否成熟那一场,真是被她表演出来的发自生命根部的凄酸悲情打动了。

郭富城演得不错,他的表演还是比刘德华更有层次。对这些老天王真是充满敬意,真敬业啊,他们自己就是一部活的香港奋斗史。

前几天,现场观看了一个景泰蓝版画的制作过程,那个掐丝工艺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制作完成后的作品里,金丝深深嵌进色彩和图案之中,再也拔不出来,与画面浑然一体,变成闪着金光的镶边,有种骨肉不可分离的感觉。我忽然明白,原来这就叫“深刻”,“刻画”这个词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写人物,《浮城大亨》还只是描摹,完全不是刻画,也许对人物传记片,我们在“刻画”上是应该更多一些期待的。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