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赛德克•巴莱》影评:文明

发布时间:2019-08-12 15:17:51
“头目,被日本人统治不好吗?我们现在过着文明的生活,有学校,有邮局,不必再像从前一样得靠野蛮的猎杀才能生存。被日本人统治不好吗?”影片中,达奇斯的这个设问,正是近代化殖民浪潮以来,被殖民文明在实事面前最尖锐也最矛盾的心结,背后更隐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残酷和无奈,以及普世价值观下的陷阱和阴暗。

许多评论家批评《赛德克·巴莱》价值观混乱,没有凸显强烈的主流民族气节和抗日立场。我觉得,这正是这部电影的好处所在。

影片以近五个小时的时间,为我们展现了从清末甲午海战之后,割让台湾给日本,到20世纪30年代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台湾原著民与日本殖民者之间的纠葛和反抗。土著英雄莫那鲁道从年轻时候,自己的部落被日本人攻占之后,就一直酝酿复仇。多年的日本殖民统治,虽然一方面带来了文明和便捷,却也同时带来了压迫和歧视。几十年的平静之下,是日本殖民者和台湾本土土著人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对立。终于,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落下,一场小纠纷,引来了土著们对雾社日本人的全面大屠杀,也带来了台湾土著和日本之间的全面战争和对立。最终,日本以巨大的代价和极残酷的手段镇压了雾社土著们的起义。但是以莫那鲁道为代表的土著们,终于在最后的血腥厮杀里,以自己的热血,捍卫了祖灵的传统和自己的文化。

对于世代居住在中国大陆这样大国的居民来说,很难感受到外来文明的威胁,因为自身本来足够大,也足够有实力,千百年过去,这片土地的人的心态也就会比较沉稳和安定。但是对于生活在小国家的人们来说,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他们不得不经常担忧附近大的文明对自己的侵蚀和威胁,而自己本身也很难保持自己文明的特色而不被周围文化所同化。大型文明总是从一个核心开始不断向外扩张,最终越来越大,文明的边界就往往是最新被同化的小文明,对文明的认同感,也由内向外递减。

台湾正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近代以来,夹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日本之间,台湾一直是十分尴尬和扭曲的。经历了长时期的中华文化的渗透,再被日本文明强行侵占几十年,为现在的台湾人的价值观认同,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以及深沉的困惑,一如《圣经》里的著名疑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要到哪里去?”

之前读李登辉的自传,他因为从小受的是日本的教育,对于日本对台湾的侵略,却是充满感激的。这就是《赛德克·巴莱》价值观模糊暧昧的关键所在了,莫那鲁道和投靠日本、拥有高学历的达奇斯,正是这种混乱的源头。对于刚刚侵略台湾之后,台湾内部在面对日本这个外来强敌时,就明显分化出了两种态度,其一是坚决反抗,影评保护自己文明的特色和血脉;其二便是顺应和同化到外来的先进文明里,彻底脱离过去的愚昧落后。这种混乱和矛盾的价值观,对于台湾本土人而言是困惑的,对于周围的旁观者们,也一样。

中国同样遭受过列强的入侵,对于中国人而言,这自然是莫大的屈辱,可是对于西方的侵略者文明的人来说,这往往还是一场拯救:他们在传达上帝的恩惠,在播撒文明和教养。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习俗,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各个文明之间的联系早已十分紧密了,于是所谓的普世价值成了全世界通行的真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成了许多不同文化背景下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常识,在新的价值观里,许多自己的文化成了陋习,被鄙弃,被踩烂,人们不断涌向“文明”的世界里去。

《赛德克·巴莱》是魏德圣十余年思考的结晶,正是依靠了莫那鲁道这样一个传奇形象,很好的回答了关于文明进程里,我们的困惑的答案。“在你死后,你是准备要进日本的神社还是我们祖灵的家?”通过这个疑问,更加深了我对普世价值意义的思考。那些不余遗力的推行普世价值,指责各个不遵从普世价值的文化就是落后愚昧的舆论背后,难道真的能给这些文明带来好处么。物质财富难道是依靠变更文化和体制就可以直接带来的,还是通过已有的物质财富的不断点缀门面,让自己的文明可以看上去更加高贵,从而宣布自己的文明是优越无比的?这依然是一个疑问。

影片中的日本人形象,亦是十分值得思索的。由于当年日本制定的亚洲侵略政策,对不同国家不同,反映到电影中,大陆的抗日题材影片中日本人是残暴凶恶的,而对东南亚的日军描述,则如《缅甸的竖琴》等作品那样,是凄凉可悲的,而在台湾,在《赛德克·巴莱》里,却有这样两种的交杂。作为侵入其他文明的文明本身,既有高高在上的自以为是的高贵,当然也会受到被侵略文明的反噬影响,当侵略者本身并未被严格要求时,侵略者同样会在某种程度上对被侵略者产生同情和理解,最后甚至是欣赏。影片中几个日本军官的变化和表现,都很好的体现出了这样一种特征。这也是文明碰撞只会,相互作用的一个互相映照。

作为一个导演和电影爱好者,魏德圣也在自己的作品中致敬了许多影史的经典,一如《与狼共舞》、《勇敢的心》、《阿凡达》、《启示录》、《狮子王》等,这些影片,往往也都有着类似的关于文明的执着或变通的思考,什么时候是福音,什么时候是灾难,什么时候是真正的改革者,什么时候又是卖国贼,这些之间的界线,的确很不明朗。如果有一天,一如现在的印第安人都喝着可乐,说着英语,西藏的僧侣们都脚踏耐克,看不懂藏文而热衷阅读汉语报刊杂志了,即使他们比过去原始的生活富裕了,可是这种富裕是不是有意义的,我不知道。

通过这部影片,我并不是要质疑普世的价值观有多么邪恶,我只是希望所有观众能够醒悟一点,那就是众人认可的价值观,也许有时候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么单纯和美好。而文明的进程,却往往是温雅下面藏有剧烈的冷酷和残忍的。

最后,谈谈这部电影的版本。由于原片过长,差不多有5个小时,所以在台湾以外,几乎都遭遇了惨烈的剪辑。送威尼斯参赛的时候,由于混乱的剪辑,造成电影叙事矛盾漏洞太多,而被差评,这成了国内许多影评人对这部电影理直气壮的批评的根据。大陆上映的版本,同样是精简版的,不过因为有导演亲自监督,所以相对会好很多,而要真正去体验这部电影中复杂的故事和情感,还是完整版最为杰出。

还记得我在厦门图书馆,等了整整6个小时,就为了能够见一面魏德圣导演,他专门从台北飞来,讲述了自己拍摄这部电影的坎坷和艰辛。这的确是一部凝聚了巨大心血和付出的电影,也是整个华语电影圈多少年来,最有力量和诚意的作品。

本文来自芒果秀影评网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