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一》影评:生于70年代
发布时间:2019-08-13 21:58:41
如果你没有在那样的环境里成长,也许你不会明白这个片子里的一些东西。因为毛主席的三次世界大战理论,成千上百的厂矿被安置于深山荒野,只是为了避免被敌人过于集中袭击,但这样的地方无疑是最能葬送青春和梦想的地方。这里的人既不是农村人,也不是城里人,他们既因为能吃上公家饭而庆幸,同时又为边缘的身份感到恐慌。
国营工厂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以我的个人经验来说,它很像一个没有围墙的监狱,或者说因为过于庞大以至于你看不见围墙,它又像一个微缩版的社会,有自己的行政,邮局,医院,学校……所以你其实也无需向往外部,其实都一样。我小时候就在类似的一个厂矿长大,理所当然地觉得我会子承父业继续在这样一个厂子里工作,找个同单位的女职工,结婚生子,孩子继续在子弟学校上学。当然,这想法如果被我妈知道会打断我的腿,她似乎觉得除了上大学之外都不是正道。可惜到了90年代国营企业纷纷倒闭,我父亲工作的厂也未能幸免,我找一个厂妹做老婆的梦想也没能成真。
对于同一主题的咏叹,比起《青红》从头到尾的压抑,《我十一》藉小男孩的视角而变得有了许多灵动生气。以白衬衣为线索一直到“杀人犯”出场前,就是一段清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加《小鞋子》啊。很喜欢每天早上“我”被父亲的二八自行车载去上班的那段,最神奇的是,难道所有的国营厂矿都在清晨用大喇叭播放《新闻和报纸摘要》么?这绝对只有亲身体验的人才有的细节。
当然,从白色衬衣沾上血迹,影片才跳出儿童片的范畴,75-76年已经是文革末期,所以像红卫兵串联,大规模武斗这些文革景象是无法呈现的(片中的群殴真的只是小打小闹),影评但还是通过一起刑事犯罪反映了当时的种种现实,例如体制对知识分子的束缚(那些想回上海老家的可怜人啊),漠视人性的法律和道德(当时枪毙一个人似乎跟现在离婚手续一样办理简单)。
从影片中部开始下起的雨似乎就没有停息过,这雨水浇熄了复仇者燃烧厂房的火焰,模糊了被放逐边缘的知识分子的泪水,打湿了被侮辱与损害的少女的衣裳。但对于11岁的“我”来说,这雨水却浇不灭来自少年身体里的高烧的火焰,青春本能性的懵懂和无知,才是与这灰暗世界抗衡的最好武器。
像青红一样的在宣判词结尾里,“我”没有像伙伴们一样去做枪毙犯人的看客,也许是莫奈的风景画,或是父亲的话语,改变了少年做一颗脑残流水线上螺丝钉的轨迹。生于70年代的人,看见了文革的尾巴,也看见了新世界的曙光。只是有些人,没有等到那时。
国营工厂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以我的个人经验来说,它很像一个没有围墙的监狱,或者说因为过于庞大以至于你看不见围墙,它又像一个微缩版的社会,有自己的行政,邮局,医院,学校……所以你其实也无需向往外部,其实都一样。我小时候就在类似的一个厂矿长大,理所当然地觉得我会子承父业继续在这样一个厂子里工作,找个同单位的女职工,结婚生子,孩子继续在子弟学校上学。当然,这想法如果被我妈知道会打断我的腿,她似乎觉得除了上大学之外都不是正道。可惜到了90年代国营企业纷纷倒闭,我父亲工作的厂也未能幸免,我找一个厂妹做老婆的梦想也没能成真。
对于同一主题的咏叹,比起《青红》从头到尾的压抑,《我十一》藉小男孩的视角而变得有了许多灵动生气。以白衬衣为线索一直到“杀人犯”出场前,就是一段清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加《小鞋子》啊。很喜欢每天早上“我”被父亲的二八自行车载去上班的那段,最神奇的是,难道所有的国营厂矿都在清晨用大喇叭播放《新闻和报纸摘要》么?这绝对只有亲身体验的人才有的细节。
当然,从白色衬衣沾上血迹,影片才跳出儿童片的范畴,75-76年已经是文革末期,所以像红卫兵串联,大规模武斗这些文革景象是无法呈现的(片中的群殴真的只是小打小闹),影评但还是通过一起刑事犯罪反映了当时的种种现实,例如体制对知识分子的束缚(那些想回上海老家的可怜人啊),漠视人性的法律和道德(当时枪毙一个人似乎跟现在离婚手续一样办理简单)。
从影片中部开始下起的雨似乎就没有停息过,这雨水浇熄了复仇者燃烧厂房的火焰,模糊了被放逐边缘的知识分子的泪水,打湿了被侮辱与损害的少女的衣裳。但对于11岁的“我”来说,这雨水却浇不灭来自少年身体里的高烧的火焰,青春本能性的懵懂和无知,才是与这灰暗世界抗衡的最好武器。
像青红一样的在宣判词结尾里,“我”没有像伙伴们一样去做枪毙犯人的看客,也许是莫奈的风景画,或是父亲的话语,改变了少年做一颗脑残流水线上螺丝钉的轨迹。生于70年代的人,看见了文革的尾巴,也看见了新世界的曙光。只是有些人,没有等到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