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文化随笔

常遇春隐居高坯坞

发布时间:2022-08-07 04:05:14

   提到常遇春,妇孺皆知,他是朱元璋手下一员骁勇战将,明朝的开国元勋,他是徽州人氏。却少有人知,他为避战乱,带着80岁老母,曾住在今湘湖镇东安村的火烧庄。该村何名火烧庄?说来话长,大约在公元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初期由于实力悬殊,朱军败多胜少。朱元璋曾败走大路程,但朱军颇得民心。何以见得?老人就传说“程家堰”一事、“万岁桥”一事。据说当时大路程有个大财主程百万,在能掐会算的私塾先生江永的劝说下,割下二十亩的青禾苗排放在大路两旁,给朱元璋的残兵喂马,盛满米粥、红薯、芋头,招呼将士们用餐,使得人困马乏的朱军得以休整。为此后来朱元璋在南京做了皇帝,曾下旨拨款给大路程修了个大水堰,刻碑记曰:“程家堰”,以彰显程百万的功绩。据说江永还曾率领乡丁在李家岭用堆积如山的鹅卵石,协助朱军阻击陈友谅的追兵。甚至传说朱元璋曾躲避在鲤鱼桥与余村之间的石板桥下,连蜘蛛都有灵性结网迷惑陈军帮助朱元璋逃生,这座普通的石板桥因此得名“万岁桥”。当地村民对朱军的支持,惹恼了陈友谅的追兵,像火烧庄村民被屠杀,房舍被焚毁,村名由此而来。常遇春还算幸运,他及时背负老母,逃到了现今景德镇监狱(即浮南矿)背后的高坯坞隐居起来。当时的高坯坞山高林深,山溪汇聚成河,向南奔涌而去,一路上沿河有十八座水碓,在湍急水流的推动下,无数巨大的水轮在转动,波光耀眼,哗哗有声。这里盛产南土,与高岭土齐名。高坯坞山口溪流旁躺卧着一块鲤鱼石,约两米长,头朝南尾朝北,极像巨型鲤鱼,可谓栩栩如生。奇怪的是鱼头下边脖颈处一条深深的槽,横贯两头,不像是斧凿痕。传说是一只兴风作乱的鲤鱼精,经常给山外带来洪涝灾害,弄得人神共怨,雷神奉旨用一个晴天霹雳将其击毙,成了活化石,身上爬满了湿润的绿色苔藓。常遇春当年就是背负老母从鲤鱼石边上的山路进山的。高坯坞背倚上天山,能从山巅上山可见其山之高峻,脚下的山脉四方蔓延,分支纵横,像西安的菖蒲源、双凤的彭家蓬都有路上山。山上有座西林寺,元末是当地最大的寺庙,由于位居核心地带,交通四通八达,香火最旺。据传闻寺里有位得道高僧长须飘飘、身怀绝技、深藏不露。

   当年隐居在高坯坞的常遇春砍柴烧炭为生,住的是土墙屋,茅草盖顶,很是穷困。但他对年迈老母却很孝敬,且人穷志不短,生得也魁梧伟岸。脚穿一双草鞋,大的如船。山外的东流村口有座古桥,叫“草鞋桥”。你知道这座桥是怎么来的吗?东流人想在奔腾的河面上架一座桥,却是难遂心意,总被洪水冲毁,不知蹊跷何在。有一次常遇春一失脚,一只硕大的草鞋被洪水携带而去,说也奇怪,到了东流村口竟横亘在两岸,风浪摇撼不了,化作了一座草鞋形的桥,造福东流人。当地也有老人说是用了常遇春一双草鞋垫在下面做桥基,石桥才得以顺利建成。总之,常遇春的草鞋功不可没。言归正传,膀阔腰圆、力大无穷的常遇春时常到西林寺拜访高僧,向他学武艺、学兵法,非常刻苦勤奋。寺前一片平坦的开阔地,在晨昏时就常见其驰骋腾跃的身影、诵读沉思的神容。水深有龙,山高则灵,奇地出奇人。与陈友谅较量屡吃败战的朱元璋突然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四处寻访能人异士。一位谋士就被派往高坯坞,有人说是刘伯温,似与史不符,不确切。这位谋士慕名敲开常家的简陋柴门,小坐一会,就听到远处传来洪亮的山歌声,谋士急忙起身相迎,其母说不急至少在数里之外。他是“十里歌音”,意思是在远隔十里都能听见常遇春的嗓音。好一会儿,谋士见一位高大壮士扛着柴禾健步如飞而来。

   直觉告诉谋士他不虚行此趟。然而落座之后,常遇春听了谋士的来意,先是眉宇间露出欣喜之色,很快又沉默不语,似有隐衷。谋士欲弄清原委,常遇春把谋士请出门外,告知自己确有鸿鹄之志,然而即使有此良机,也不能弃老母而去。谋士甚感其是孝子,颇觉遗憾,但又不肯轻易放弃。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商量对策良久。这时忽听屋内有动静,两人进屋一看,不觉大吃一惊,原来老母已偷听了门外的交谈,为了不拖累儿子,让儿子无后顾之忧,已悬梁自尽了。常遇春搂着老母还未冷却的身子恸哭不已,屋外阴风惨吹,天色乍变,谋士亦为老夫人的深明大义唏嘘不已。常遇春葬母之后便随谋士离了高坯坞,离了西林寺,离了鲤鱼石,投奔朱元璋而去。而后常遇春征战沙场,屡建功勋,干出了一番叱咤风云的事业,大家已经熟知了。等到天下安定,常遇春终成正果之时,他重修了老母坟,墓址在今景德镇监狱医院后山,还奉旨给老母建了一座大牌楼,只可惜如今已不见其踪影。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