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鹰眼》影评

发布时间:2023-09-27 06:39:36

   《鹰眼》影评

《鹰眼》,原名《EAGLEEYE》,美国科幻片,非常商业化的影片,不过值得一看。

影片概况

开场没多久,只见复印室打工仔杰瑞(ShiaLa Beouf)在孪生兄弟突然意外死去后,就怪事不断,先是取钱时突然变成大款,钱像自来水一样从取款机里哗哗喷到脸上。正美着,屋子里莫名其妙就出现一堆军事武器,还没缓过神儿来,一个神秘的女人开始猛给他打电话,开始指导他躲避各种危机,同时也命令他执行任务而保命……另一方面,一个年轻的单身妈妈瑞秋(Michelle Monaghan)也同样接到了神秘女人的电话,她的儿子正前往华盛顿去总统会议上表演,电话则以孩子的性命作为威胁,教唆瑞秋帮助杰瑞完成指示的各种命令。电话中的神秘女子力量之强大超乎想象,她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方式监视两人的一举一动和交谈,并控制整个城市的交通、运输、电子看板、供电、监视系统和所有通讯设备,就像传说中的“God”一样,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但没人知道她究竟“藏”在哪里,也没人知道她让两人执行的到底是什么阴谋。她的声音平和冷静,没有欺负和任何情绪波动,就像是……

影片中的高科技

GPS里的那个女人声音!没错,就是GPS,不清楚这是什么东东的同学: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是一个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它可以为地球表面绝大部分地区(98%)提供准确的定位、测速和高精度的时间标准。通常被那些不愿事先查地图的懒人按放在车内,一个女人的声音会随时着车的行进指导你到达目的地。在之前《女人们》(TheWomen)那部电影中还有对GPS中的女人有这样精准的评价:当GPS里的女人“开口指路”时,一个女人问:“这是谁呀”?另一个女人说:“这是GPSbitch,不像咱们,她说话冷静,从不大吵大闹,我老公都爱上她了!”

《鹰眼》的故事源泉应该就是来自GPS,就像开车一样,故事中的主人公什么也不知道,只能任凭“这个女人”通过电话和路上的电子显示牌指引路线逃脱危险或到达目的地,完全受控和依赖于一台“机器”,如果她不说话,甚至不知道下一个弯在哪拐,又将要把自己带向哪里,虽然这个女人可以始终保持冷静,但看完[EagleEye]才发现,这种冷静是“无情”的后果,不管当初老斯有这个点子是受到哪种电子产品的启发,他定然是要让观众走出电影院看到手机或GPS就不寒而栗。

节奏紧凑画面干净利落

影片最值得夸奖的地方就是节奏感掌握得很好,令俺想起了多年前的《生死时速》,危险一个接着一个袭来,几乎没有喘息的余地,始终保持神秘感和紧张度,还不时扔出几个出奇不意的爆炸场面,画面切换也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其间几个追车场面也非偷工减料,达到了眼花缭乱的地步,即使动作设计不新鲜,但绝对够混乱,视觉冲击性还是有的。不过,那场本应最精彩的战斗机钻入通道追汽车的场面,好看是好看,但似乎有故意显摆的意思,不然干嘛非要大动干戈弄架飞机来劫车?如果“圣母系统”能控制飞机,怎么就不能直接控制这辆车呢?令人费解的情节还有很多,比如两位意外卷入这场灾难的男女主人公见面后无话不聊,但似乎他们都没兴趣知道为什么“选中”的是他俩;还没怎么样,两人已从惊慌失措的普通民众变成了端起长枪有模有样的劫匪,特别是女主人公的表现,冷静强悍到让人汗颜,看来单身妈妈的确很锻炼人;最后部分,男主角闯入首脑会议居然如此轻松,赤手空拳地打败零星的几个警卫,穿上他们的衣服,带着别人的胸牌,很快就手持枪出现在大会厅正中央的桌子上,如果华盛顿的安全保卫都是这种水平,杀个总统还会这么麻烦?显然,科技发达程度像人类的想象力一样是无止境的,体现在电影中就是各种电脑系统及武器都可能出现,只是不告诉你原理和具体如何操作,直接强加给观众其可行性,于是水晶项链、小号、国歌等看似互不相关的东东被用来搀和到一起,告诉观众,它们可以要了总统的命!

动作场景

从银幕上发生的事情来看,本片有着不输于《谍影重重》系列的火爆追车及撞车内容,但在处理手法上,导演既没有采用比较传统的长镜头跟拍或者大全景的静止镜头,也没有采用从车内捕捉车手神情以及撞击瞬间天翻地覆效果的贴身视角,本片运用的镜头效果,好像是坐在车内的人用DV拍下的业余镜头,倒是有那种混乱紧张的感觉,不过这种感觉很刻意;从镜头连贯性的角度来说,我也不太明白这种处理效果的合理性。

这样一来,观众对片中动作场景的把握,既缺乏长镜头、大全景的整体感,又少了车内细微视角那种临场感,除了混乱还是混乱,简直是白白浪费了那撞得满天乱飞的汽车们。其实,个人觉得未必真要采用《谍影重重3》那样的拍摄方式,用《碟中谍3》的移动摄影方式,同样可以表现出恰当的紧张与混乱来,但镜头运用要干净利落得多;《鹰眼追击》中的动作场面,即使在电影院看起来也如同枪版一般;我明白导演的用意,但不认同这种手法。如同《迈阿密风云》(MiamiVice)中录音及声场的设定一样,我理解迈克尔曼是想要一种纪录片般的真实风格,他也的确做到了;但这种风格恰恰压制了动作场面的劲爆与刺激程度,造成观众体验的巨大落差。像《科洛弗档案》(Cloverfield)那样的电影就很狡猾:视觉上用的是DV风格,音响设计与剪辑方面则最大程度地发挥好莱坞“夸张与突出”的顶级工艺,结果是临场感与震撼力兼得。《鹰眼》的动作场景,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有些欠缺。

影片感想

中国是没有科幻片的。中国电影喜欢说过去的历史(大概中国的历史太长),美国电影喜欢讲未来的事情(或许美国的历史太短)。王小波专门写过一篇杂文,讨论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大意说如果中国拍摄出科幻片,一定会被责问有教育意义吗?能反映当前形势吗?于是科幻片就黄了。

近几年来,中国电影逐渐淡化政治意识,开始关注人性,也开始探讨伦理,这是一种进步,但是犹觉幼稚。看过很多的国产电影,好像没有一部思考人类和科技关系的。而《鹰眼》这样一部商业电影在思考了。美国的科幻影片,往往充满对科技的焦虑和担忧,忧虑科技对人类造成的不可弥补的伤害,也思考科技对伦理造成的巨大影响。《鹰眼》虽然是部商业性科幻片,有着惊悚的情节,但是故事透出强烈的忧患,就是我们处于网络无处不在,个人信息无法隐藏又高度依赖电脑的时代。在电影中,一台超级电脑竟然掌握着国家安全。试想,计算机有了自己的判断和价值观念,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是否会有一天,我们被电脑——人类大脑的创造物——所控制呢?如电影所言。

或许这有点危言耸听,但是纵观其他方面,并非杞人忧天。在这个世界,人类已经没有敌人了,人类唯一的敌人就是自己。譬如人类被自己产生的垃圾包围了,这些垃圾就是科技结果——无法在自然界分解的尼龙。譬如地球所有的核弹爆发,足以炸毁地球几十次,而核弹也是科技结果。譬如我们无限地依赖着石油,因为有着一个叫汽车的怪物,大部分的现代战争就为掠夺该能源而爆发。这一切,好像一个普通人热切盼望生个“贵子”,谁知道这辈子却被“贵子”所累死。

早在几个世纪之前,培根说科学应该是为了“生命的利益和价值”的工具,同样爱因斯坦坚持认为:“我们大脑的创造物对人类将是一种祝福,而不是诅咒。”但在电影中,那台超级电脑就成为诅咒。当然,这样的诅咒由屏幕里的超级英雄去解开。可是现实中有超级英雄吗?

不合伦理的科技或者科技不合伦理地被应用,是悬在人类头上的一把利剑,是依附在人类身上的一个诅咒,总有一天,我们将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