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勇敢的心》影评

发布时间:2022-12-13 13:41:14

   《勇敢的心》影评

《勇敢的心》又名《情世未了缘》,影片主要讲述了著名的苏格兰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与英格兰统治者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它是一部悲壮的、融合血泪传奇的史诗巨片。本部影片除了描写刀光剑影的残酷征战,也缠绵着华莱士对梅伦荡气回肠的铁血柔情。残酷的战争迫使苏格兰人民反抗英格兰贵族的剥削和压迫;同时也展现了华莱士和梅伦的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剧情介绍

在威廉·华莱士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苏格兰的英雄马索·华莱士在与英军的斗争中牺牲了。幼小的他在伯父的指导下学习文化和武术。

光阴似箭,英王爱德华为巩固在苏格兰的统治,颁布法令允许英国贵族在自己苏格兰的封地上享有结婚少女的初夜权,以便让贵族开发并统治苏格兰。这道法令虽然表面上会有利于英国统治苏格兰,但更会激起苏格兰人民的反抗。年轻的威廉·华莱士学成回到故乡,向美丽的少女梅伦求婚,并与其私定终身,愿意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然而梅伦却被英国贵族无理抢去,并遭杀害,华莱士终于爆发了。在广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子”的呼喊声中,他们揭竿而起,杀英兵宣布起义。

苏格兰贵族罗伯想成为苏格兰领主,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领导苏格兰贵族假意与华莱士联盟。华莱士杀败了前来进攻的英军,苏格兰贵族议会封他为爵士,任命他为苏格兰护国公。华莱士却发现这些苏格兰贵族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丝毫不为人民和国家前途担心。爱德华为了缓和局势,派自己儿子的王妃伊莎贝拉前去和谈。但由于英王根本不考虑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只想以收买华莱士为条件,和谈失败了。伊莎贝拉回去后才发觉和谈根本就是幌子,英王汇合了威尔士军,爱尔兰军和法军共同包围华莱士的苏格兰军队,她赶紧送信给华莱士。大军压境之下,苏格兰贵族们慌作一团,华莱士领兵出战,就在士气高涨,胜利似乎快要来临时,苏格兰贵族援军却逃离了战场。华莱士决定孤注一掷,独自追杀英王,却意外发现了罗伯竟与英王勾结,不禁倍受打击。

失败后的华莱士愤怒的追杀所有背信弃义的贵族,却放过了罗伯。王妃伊莎贝拉为华莱士的豪情倾倒,来到驻地向他倾吐了自己的真情,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

感到后悔的罗伯再次提出合作并表示绝不再背叛。华莱士为了和平统一着想,他依旧答应前去。在爱丁堡阴险的布斯设计抓住华莱士,并把他送交英王。罗伯对父亲的诡计感到怒不可遏,华莱士终于被判死刑。伊莎贝拉求情不成,在英王临死前,她告诉英王她怀的不是王子的血脉而是华莱士的,而这个孩子未来将成为新的英王。

华莱士刑前高呼“自由”震撼所有人。几星期后,在受封时,罗伯高呼为华莱士报仇的口号拒绝了英王的封赏,英勇地继承华莱士的遗志对抗英军,为苏格兰的自由继续奋战。

悲情英雄总是穿梭在惊险的爆破场面和危急的枪战现场,在豪情万丈的打杀镜头里,却蕴含柔情万千的细腻感触;只是因为身在江湖的无奈,容不得一丝丝的反抗, 就让这些无情的枪林弹雨,道尽这些英雄的多情天性!

导演:梅尔·吉布森1956年1月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因浓重澳洲口音被当成澳洲人。1995年在《勇敢的心》中为世人塑造了一个传奇般的爱国英雄----威廉·华莱士,他又为世人带来了另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本杰明·马丁。他棱角分明的脸庞、英俊刚毅的气质、至刚至阳的男人血性,使他完美地为世人奉献了二位用生命捍卫神圣家园的伟大的爱国者,凭着自身的实力成为好莱坞顶级的电影巨星。他在主演过大量影片并担任过制作人后,开始“演而优则导”,具备丰富演员经验和与著名导演的紧密合作后,再从事导演工作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事半功倍。

演员塑造:梅尔·吉布森将华莱士的智慧、英勇和坚定的信念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的化妆和服装充分地体现出这位英雄的勇猛,但与勇猛相比较,影片更突出的是他的智慧、强大的号召力和坚定为自由而战的信念。同时,作为一个男人,他深情地爱着自己去世的妻子,他的英雄气质与对妻子真挚的爱情也深深吸引了伊莎贝拉。华莱士被塑造成近乎完美的英雄,梅尔·吉布森成功地演绎了史诗中的英雄,让英雄的形象活泼生动,用充满深意的目光吸引和震撼着观众。

华莱士的妻子梅伦,清新、美丽、天真,眼神里流露出真挚爱情,她成为华莱士致死的真爱;而伊莎贝拉作为法国公主,英格兰的王子妃,带着天生高贵的气质和在英格兰皇室受到压抑的忧郁,遇见了华莱士这位追求自由的英雄,产生了爱慕之情,眼神中放射出对于自由、爱情的渴望和欣喜。虽说,苏菲·玛索塑造的伊莎贝拉比历史中的那位“法国母狼”更加温柔甚至是柔弱,但在结尾她在即将死去的老国王耳边流泪咒骂的情景,仍能表现她柔弱中的刚强,这样的外表与内心也更符合影片故事的要求。

表面上看起来,两位女主人公看似身份气质相差很多,但从心底散发的纯真可爱确是相同的。这也是为什么华莱士在伊莎贝拉的身上看到了梅伦的影子的原因。

构图表现主题--以勇敢的心》剧照为例,摄影师为了突出表现华徕士的英雄气魄,采用了大光圈长焦距的摄像技法,将除了华徕士以外的全部背景和人物都进行了虚化,而将华徕士作为影片的主体放在了画面的中央,这样,一个英勇和坚强的自由战士就被摄影师用镜头语言表现出来。

使用镜头表现摄像思想--我们可以再以《勇敢的心》中的剧照为例,在表现苏格兰大地的时候,摄影师又利用了俯拍技法,先将镜头拉近,再渐渐变焦使镜头进入广角端,从而体现出苏格兰大地的雄伟和辽阔。

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本文主要选取该片中的几个有连贯性的特写镜头来分析影片。

人物特写

在影视作品中,特写是最特殊的景别,是将镜头拉到与拍摄对象最近距离所拍摄的画面。

本片的人物特写对象,自然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华莱士。

特写镜头可以用来表现任务内心的情感和烘托人物的性格。

、最经典镜头,华莱士在被处死时手上手绢的特写则是华莱士这一生的终结,爱恨情仇都在这一块手绢上,与美伦的爱情与罗伯的友情,信任,背叛,这时英雄的一生。在手绢飘落的那一刻,一个英雄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无数的英雄又站起来了。

这是一颗勇敢的心,这是无数的英雄的一颗勇敢心。

《勇敢的心》片尾十分钟镜头解析

当一部电影深深的感动了我们并获得了电影界最高殊荣,对它的喜爱以及好奇心便使得我们不得不关注于摄影师是如何用镜头控制了我们的脉搏。在体验着《勇敢的心》带来的一阵阵亢奋的感官体验中,镜头的力量便凸显出来。

大门打开,华莱士(以下简称华)绑在十字架上,在人群的簇拥下被推上了刑场。当忍受了两项残酷的刑罚却仍不屈服后,刽子手们施行了第三项更为残忍的刑罚,用尖刀划开了了华莱士的腹部……但很显然,这一幕并没有出现在镜头中,摄影师用了一个中距离的俯视镜头,只取了主角的胸部以上,这个机位在接下来描述这一行刑过程中多次使用。这是这部电影最令我佩服得高明之处之一,本以为会出现血腥的残忍镜头,而摄影师仁慈的放过了我们,使得这部影片干净健康,突出了歌颂英雄人物的主题,避免了沦为用血腥场面哗众取宠的低俗无能,更易于妇女与儿童的接受。镜头中包含的内容有主角被绳索累得血淋淋的手臂,脸到胸的伤口,华痛苦的表情,这些已足够表现出刑罚的残忍,行刑场面一览无余。

接下来,行刑官说只要说开恩就结束刑罚,华咬牙坚持,台下的百姓们齐喊开恩,这时又出现了一个反复出现的镜头,摄影师用中景的距离让百姓们的脸充满整个画面,增强了百姓们表情的统一性和说服力(包括齐喊开恩以及后面华壮烈后百姓们的惋惜)。在这些百姓的镜头中,摄影师运用蒙太奇的方法,穿插进与之同时各个主角们的表现——兄弟、爱恋华的王妃、国王和王子、贵族的同盟(同样包括齐喊开恩时的紧张期盼和后来得知华莱士被杀头后的悲痛),表现出他们不同的表情状态。百姓与各个主角的镜头切换呈现了鲜明的简于繁、实与虚的对比,强烈的烘托了气氛。

当华莱士用尽全身力气大喊出“自由”,全剧的最高潮来了,这一段能否处理好影响整部电影的质量,摄影师用百分百完美的镜头处理成功的表现了它。六十六秒的高倍慢镜头,使刽子手手中的斧子下落本来只需一秒的时间无限延长。仍然是蒙太奇的手法,表现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产生的幻觉——在人群中“看到”了自己已经死去的妻子,缓缓走了出来,冲他微笑。仍然是一繁一简,近镜头拍摄华莱士的脸,突出她的眼神,仍然是上段提到的表现百姓的那个机位,妻子慢慢从人去中凸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在突出妻子的镜头上,摄影师同样做出了特殊处理。她在人群中走出来时,旁边的人的动作都变得非常的缓慢,只有她的移动速度是相对快的。并且,表现妻子的镜头是模拟的华莱士眼中看到的情景,因此,这一快一慢一动一静的处理也表现了华莱士眼中只有他的妻子,其他人都是忽视的,即便那是幻觉。妻子冲他微笑,神来之笔,两层含义:一为华莱士的英勇不屈感到满意和支持。二来为她们可以在天堂团聚而感到高兴。最后,斧子落下,象征华莱士妻子的手帕随着他紧握的手松开而掉落,这是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个仰视镜头,手帕向镜头方向掉落,背景是蓝天白云,我想,这个镜头的运用一来冲破长时间压抑的灰色调,在最伤感的时刻缓解观众的情绪。二来象征华莱士升向天堂。用得恰到好处,很大气。

长时间中景及近景的压抑终于结束了,一个广阔的远近展现开来,蓝色的天,绿色的草原,中间一队人马站成一行。这是苏格兰人要向英国王公贵族俯首称臣的情景。摄影师有几个近镜头的切换交代了各类人物不同的表情及心理状态。最终,苏格兰人民决继承成华莱士的遗志,同英格兰的军队进行决战,影片的最后是一个很写意的镜头。华莱士最好的弟兄把华曾用过的剑远远的抛向敌人,剑在空中划成一道美丽的弧线,干脆地插在地上,仿佛华莱士的意志插进了敌人的胸膛,镜头缓慢切换,千军万马向敌人奔来,镜头设在了敌人的视角,也就是千军万马朝“我”扑来,这是一个最能体现苏格兰人民汹涌气势的视角了。影片最后的一个镜头,那把剑插在这篇华莱士战斗过的土地上,黄金分割构图,像一副画,象征着华莱士的意志永远屹立在这片土地上。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