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肯尼迪》影评
《刺杀肯尼迪》影评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政治制度是真正优异的。多年的对外宣传,也许美国在世人眼中看起来很阳光,很强大,但是许多阴谋论者却又指出,美国的平等、阳光和民主,其实是建立在对世界大部分国家地区的剥削和对内的垄断基础上的,美国的民主,其实只是一个虚假的外壳。奥利弗·斯通就是这样一个导演,他用自己的勇气和影像,阐述了他眼中的美利坚,那些阳光下面的丑陋,那些漆黑的政治和阴谋。
《刺杀肯尼迪》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部作品。这个围绕着美国现代历史上最大的疑案“肯尼迪遇刺”展开,通过翔实的证据收集和细致的推导,告诉我们这桩疑云重重的历史事件背后,其实是美国政府、商业公司、黑手党、中情局等各个不同机构的联合,共同有计划的谋杀了这位捍卫民主的总统。对这部电影的深入探讨,不仅可以对美国的政治制度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也会对民主有一个新的看法。
电影从肯尼迪的车队在街角遭到刺杀开始,全国顿时舆论哗然,对于这个新美国的代表,中下层百姓和弱势群体普遍对其表示极大的支持,所以总统遇刺之后,大部分的有色人种都哭了。而对于上流社会而言,肯尼迪无疑是一个异类,这个出生高贵家族的总统,为何会离经叛道的去担当下层百姓的代言人,去削弱上流社会的权力,破坏美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和游戏规则,富裕的少数人,对于总统的遇刺,都欢呼雀跃。
凶手很快就被抓住了,这个叫做奥斯多瓦的人被认定是一个无业流氓,但是在审讯的过程中,很快他又被另一个人杀死。但是负责调查肯尼迪遇刺的沃伦委员会依然认定奥斯多瓦是凶手,这个惊天巨案就这样草草收场,但是疑问并没有随着案件的终审而尘埃落定,反而越来越多的疑问浮出了水面。
为什么当场目睹遇刺的现场目击证人,会给出诸多不同的说法,为什么总统的中弹头颅会无缘无故被人拿走,为什么报告里所说的3颗子弹会带来诸多的伤口,为什么总统的尸体会临时被军方拿走,为什么所有证人的证词都被修改,为什么和这个事件有关的人都失踪或者死于意外,为什么肯尼迪的兄弟希望出来继续竞选总统,捍卫肯尼迪的遗愿时,再次被“歹徒”打死在演讲台上,为什么反对肯尼迪的副总统却很快的登上总统宝座,立马废除了肯尼迪的一系列政策。平静的美国政局之下,似乎有一张巨大的网和阴谋,悄悄笼罩在了全美国人的头上。
美国律师吉姆·加里森挺身而出,为了捍卫美利坚的精神,他毅然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总统遇刺的背后,蛛丝马迹的去查证整个过程和内幕,虽然最终他知道了真相,但是却发现自己要控告的是整个国家,即使铁证如山,也无力回天了。
肯尼迪为什么要死?
如同前面所言,肯尼迪家族是美国最有权势的政治家族之一,身份高贵,地位显赫,肯尼迪也是这个家族的新一代政治精英。肯尼迪之死,如同前文所说,他“背叛”了美国的上流社会,因此被整个美利坚的统治阶级牵头,各个组织密切配合,共同谋杀。但是,要说清这个问题,还得把整个美国的体制展开来说。
英语里面,表示“国家”这个意思的单词有三个:“country”、“state”和“nation”。第一个词的意思是地理意义上的国家,也就是地理范围;第二个指的是政权、政府和统治阶级意义上的国家而第三个单词指的民族意义上的国家。中国人不讲究这些,概念总是比较笼统,但是西方人对这个分的特别清晰,尤其是对后两个单词而言。美国的立国精神是“自由、公平和正义”,这是每一个美国公民都应该享有和捍卫的权利,美国历代的政治精英和改革者,也是不断在丰富和夯实这个理念的。政府(state)应该努力维护美利坚民族(nation),以达到国家的强盛,但是政府往往又是国家的对立面,民众(nation)选出了政府(state)来帮助民众治理国家,并且民众要发挥公民精神去监督政府,而政府又有着天然的惰性和私心的贪婪。
民主制度并不是一个坏制度,但是也不是一个好制度,因为它很容易失灵,在人类大部分岁月里,为了抗衡自然的变迁或者国家之间的交战,松散的民主制度根本没有存活的余地,如同带有这种性质的古罗马前期的共和制向后期帝国制的转型,往往集权能够高效的凝聚国家,应对复杂的局势。进入近现代之后,物质极大丰富,自然的威胁不存在了,少数国家依靠早期的掠夺积累,已经建立起较为富裕的社会基础,因此民主制度得以培育,高学历的公民也会自发的维护这种制度,让政府真正成为民众的仆人。但是,这种制度的松散又是其天然的弱点,它很容易被利用,很容易被异化也很容易被操纵。过去的希特勒,现在各个国家的独裁和军政府,很多都是从美国体制里异变出来的。美国的政权得以牢固,就在于历代政治精英的精心呵护。有林肯不惜发动的南北战争,有罗斯福的抗击法西斯……内部外部,美国都有着许多敌人来威胁这种民主的制度。而内部的敌人往往更多。
肯尼迪上台的时候,正是这种内外矛盾空前激化的时候。外部的苏联和美国的冷战已经打响,剑拔弩张,世界都十分紧张。内部的大的跨国公司,军队和军工企业希望通过战争发财,力图激化美苏矛盾,掀起越南战争。中情局等机构过于独立,手里掌握大量国家机密,难以驯服。白人社会对有色人种的压迫空前剧烈。政府内部黑幕重重。希望像之前每次美国进入危机之时,都会有杰出的政治领袖挺身而出,化解危机,让美国一步步走到今天一样,肯尼迪也力图这样做,以新美国的姿态去将美利坚带往阳光。所以,他让黑人孩子去上学,提高黑人的社会地位;他和苏联缓和,力图解除冷战;他想要从越南撤兵,避免更多的美国年轻人为了飘渺的爱国激情而葬送异国;他想将中情局等机构从体制外拉入体制内得到有效控制;他想在全社会推行阳光政策,打击黑恶势力。这些举措自然得到广大美国百姓的欢迎,但是却触怒了可以依靠这些发财的美国巨大的黑幕之后的利益集团。而肯尼迪显然忽视了这些力量的存在。
一个想要将脱缰的马车拉回大路的驾车人,却忽视了那些致使其脱缰的外力因素,最后他就这样被那些力量给抓住,扔下了马车。而马车上的各种特权们,继续驾着车,向着自己喜欢的方向驶去。所以,我们看到了全美国各个独立部门之间有了空前的一致,从政府到法院到检察院,再有军队,大型企业到中情局和黑手党——这些车上的乘务员和盗匪们都联合了起来,大家默契的结成共识,一起将车上的害群之马推下了车,然后向乘客解释这只是一次意外。只有聪明的乘客才能看出其中的狡诈,但是有多少乘客是聪明的呢?
民主精神的捍卫
电影虚构的律师加里森就是对这起事件保持了足够警惕的聪明的乘客们的代言人,他在翔实的调查和推理之后发现了真相,在最后法庭上作出了十分精彩的陈述和辩论。虽然依然以失败告终,个人终究是斗不过国家的,但是他还是将自己的声音传递了出去,让周围其他不明真相的乘客理解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而最终缓和了矛盾的是谁,如果我们回过去审视那段历史,就会发现尼克松已经跃跃欲试了。他曾经以最小的差距输给了肯尼迪,但是肯尼迪遇刺之后他知道只有自己才不会被刺杀,也只有自己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尼克松》是奥利弗斯通之后的一部作品,从气质和精神上可以看做是《刺杀肯尼迪》的续篇。尼克松的狡猾和深沉,使得他很好的利用了这些敌对势力之间的矛盾,让它们互相制约,从而赢得了时间将列车的控制权夺回总统的手中。如同一个驯兽师一样,一个人面对国内外诸多的准备撕裂民主肌体的野兽。最后虽然尼克松以另一种失败黯然下台了,但是肯尼迪没有做到的事情尼克松却做到了。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美利坚生命的重要源泉,就是一方面有诸如加里森这样的小公民能够挺身而出自觉捍卫公民的权利,另一方面也不断有肯尼迪、尼克松这样的政治精英去与各种黑暗势力做斗争。当然,尼克松的作用最终是有限的。因为看看现在的美国,对当下美国总统的批判,都集中在了软弱愚蠢上面,确实,相比之下,他们已经沦为了黑幕的傀儡。
民主的道路是崎岖难行的,只有真正让每一个公民都变成如同加里森那样明智,也许才是真正自由民主之光照耀世界的时候。但是无论如何,《刺杀肯尼迪》都是一部杰作,它给世人上了一堂十分惊心动魄的民主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