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沿途有你》影评:经典老片,用单纯的心去看吧

发布时间:2024-08-29 21:13:35

   电影拍摄于1977年的美国,讲述了一个先天无免疫能力男孩托德(JohnTravolta饰)的18年生活。这个完全弱不禁风的男孩从小生活在孤立的玻璃房内,但是伴随着周围人对托德的关爱,他充满希望的生活着。影片在托德勇敢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奔腾中结束。。。。。。

纵观整部影片,《沿途有你》带给我们的是对生活热爱之情的激发和重视人权主义的宣扬。

(一)直白表露:台词“ILOVEYOU”的三次出现

第一次:在托德母亲临产时,其丈夫在产房外用话筒只说了一句话——“ILOVEYOU”。

对于儿子可能先天无免疫系统,夫妻两人是被预先告知的,仍然选择生下孩子也是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的。这句台词此时的作用,无疑是两人的共勉。然而观众随着影片感人氛围的营造,很容易再读出其中渲染的一份对孩子的责任和对生活的热爱。这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帮助,使观众更容易接受这对似乎坚强的有些不真实的夫妻,在后来的18年间的种种勇敢举动。

第二次:在全家一同享受日光浴时,托德在他的米你玻璃屋内对其父母说“ILOVEYOU”。

观众很容易理解处于弱势的托德可能会对社会存有仇视,但如何使观众接受他没有这种心态却来的不容易。因为这其中存在着现实与艺术表达的差距。现在许多影片都会颇费周折的去设计一些故事,使得悲惨的主人公变的理所当然的阳光,这只会使观者难以过度,使影片产生虚假感。30年前的这部老片子处理的干脆而利落——因为我爱你们。这符合一个封闭生活的天真男孩的思想,与世隔绝的结果除了寂寞还有纯真。观众顺着这个简单的思维模式,更深一步的了解了主人公的性格也更深入的融入到了影片的情感基调中。化繁为简,素来是表达的关键。

第三次:托德穿着特制隔离服拥着简,娓娓道来“ILOVEYOU”。

18岁的托德对邻家女简,产生了好感。所谓爱情出现在了这部影片中。安排腼腆的主人公这样直白的向心上人表白,似乎过于唐突。并且为什么情节都连贯的那么简单?请回顾整部影片,这是一部叙事风格清淡的故事,虽然表现的主旨并不简单,但可贵的在于内容选择的阳光。正是因为我只能生活在封闭的空间或者穿着隔离服拥抱你,所以我要更快的告诉你,我爱你。此处的运用,顾全了大局的格调。

相同台词的3次出现,分别发生在不同人物间。同样可以看出,这句台词在贯穿整部影片以及塑造人物时的重要。从第一次父母间的互勉,到托德对父母的感激,直至第3次时,这句台词已是从托德口中向另一个少年诉说的了。可见主人公在玻璃屋内亦成熟了,因为怀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弱者亦可以鼓舞健全人,或者这世上本无健全人,每个人都是通过他人的扶持才变的健全。我们也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帮助,才能丰满自身。这是影片临近末尾时给我们更大的启发。

(二)主旋律的表露

《沿途有你》不光赞扬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宣扬了美国情结——人权。

为了表现当时美国社会,对于弱势人群的尊重,影片特意安排了诸如:洲长前来慰问托德,航天英雄亲临病房鼓励托德等颇具政治意味的细节。不由的让我想到,国内市场对此类电影的称呼“主旋律”电影。当然,本片在这方面表露的相对内敛,并不像某些国产片口号喊的满天响。

美国人对人权的定义和我们中国人有不同。中国人的人权要以国家权利为先,我们的教育体现的是先有大家后有小家。而美国注重个人人权,保护人们应有的权利。这同一概念的两种定义,使得中国观众在观看时,会觉得部分情节有些滑稽或者不得了。但对于当时的美国人来说,70年代是继二战后发展的新时期,人们告别了迷茫年代,渴望的不光是生活的富裕更是精神的充实。所以,人权被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这是在许多那个年代的电影中可以看出的。

并且,我从托德父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更是读到了深入美国人们生活中的人权意识。影片中,导演设计了许多日常生活场景,都表现的非常有力而真实。比如当一家人共进晚餐时,父母将餐桌尽量的靠近玻璃房,并开始商量一些琐事,这便营造出了一个关爱、互敬的家庭氛围。在参加海边派对时,儿子坐在一个米你的玻璃房中,显得非常被动而无力。但是此时的父母并没有被演绎成寸步不离,左右护驾着儿子的角色,而是安顿好玻璃房,便让儿子单独享受他的海边派对。再例如,全家人一同享受阳光浴时,托德似乎以一个主导的地位出现。他“左,左,右,右”的指挥着父母推动他的玻璃房,而不是毫无主见。后来更鼓励起父母应该多注重一些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以他为唯一中心。这些情节都透露出,主人公热爱生活并且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性格。而父母对他所应有的人权的尊重和保护,是这一切的前提。

怀着一颗单纯的心去看这部老片,不要以对情节过分挑剔的眼光审视,毕竟30前我们也没怎么创新。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