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影评:南京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发布时间:2022-10-25 18:59:36
首先我要申明,我一点也不猜忌陆川导演拍摄《南京!南京!》的诚意和尽力,更不认为他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有任何歹意。他是一名爱国者,通过这部影片,他表现出了一个艺术家对于国家、民族、历史的难得的义务感。同时,我不否认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毫不疑惑他的知己和同情心。
就技巧完成的水平而言,他在影像上做得很胜利,对影像的掌控极其杰出,影像细节很真实、很有质感,我能看出他在这方面的认真过细、不断改进。影片的音乐很出色,有特色,应用准确。表演掌控到位,演员的表演没有显明的疏漏,有几处甚至可圈可点。
然而,我仍旧认为《南京!南京!》是一部失败的作品。甚至,我根本上认为,《南京!南京!》是一部不好的电影。
我的理由主要是:这部电影的创作者虽然在立场上和主观成心上没有问题,但在创作方向上产生了重大的偏差,使之成为了一部概念化的电影作品。只不过,与从前国产影片经常涌现的概念化弊病比拟,它不是那种一味表现日本人如何残暴的脸谱化的概念化,也不是一味强调要复仇的狭窄民族主义的概念化。偏偏相反,它防止了过去电影中所有的那些可能呈现的缺点。而后,在人不知鬼不觉中,这部电影却滑向了另外一个极其,我权且称这种极端为概念化的人道主义,想当然的人道主义,文艺腔的人道主义,无关现实的浪漫化的人道主义。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只是一个创作思维的问题。这种滑向另外一个极真个创作思惟,使得《南京!南京!》虽然在细节上尽可能做到了真实,但在整体上却虚伪,是精心拍摄的谣言,典范的伪现实主义作品。
我必须说,我跟陆川导演一样是爱国者,对国度民族的情绪是强烈的。其次,我是一个艺术感触还算敏感的人(我是跟陆川导演毕业于统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的硕士,他是比我高多少届的学长),不是没心没肺之徒。但是说真话,我在影院两次看完《南京!南京!》之后,并没有受到多少激动。走出影院的时候,我就不得不想:既然我在观看中途中废弃了同时正在放映的英格玛?伯格曼影展,从电影资料馆促赶到中影团体电影院来看这部电影的首日放映;既然我十分爱好陆川导演的前一部影片《可可西里》;既然我对1937年底至1938年初发生在南京的那次大屠杀一直是强烈关注并当真思考的;既然这部影片的制造是如斯认真,导演和演员所投入的情感是如此不言而喻,――那么,影片为什么却岂但没有打动我,反而使我始终感到到某种不安呢?
我认为,可能问题主要仍是出在故事的主线上。只管我曾看到一篇文章先容说,陆川不认为角川这条线是主线(因为他说日本人的戏还没占到三分之一篇幅),但我还是必须说,角川这条线毫无疑难是主线。整部电影基础上是以角川的视点来组织叙事的。角川实现了最为完全的灵魂自我救赎过程(且不管这种自我救赎是否可托),在整部影片中,他是心理抵触最激烈的一个人物。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能否定角川是影片的灵魂人物呢?固然在陆剑雄身上也承载了抵御主题,在拉贝身上承载了人性主义主题,在小江和姜老师身上也承载了牺牲主题,在唐先生身上也承载了自我救赎主题,在百合子身上……承载了一般日本人也是战争受害者的主题,但显然,导演在角川身上承载的主题是最为集中也最为繁重的:其中有人道主义,有就义,有自我救赎,更有施害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当日本初级军官角川蹲在野花盛开的南京郊外饮弹自尽时,影片迎来了最后的热潮,核心主题也就跃然纸上:战争是不人道的,文化会被战役残害,胜利者和失败者都会被战争摧残,甚至连亲历战争残酷的克服者也不得不为此自戕。因而,我以为,《南京!南京!》与以往的表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不一样的处所重要在于它的中心用意不在表现日本侵犯者的残酷,更不是为了鼓动仇日情感,而是表白在导演看来存在更高价值的反战主题。
问题在于,对于全部二战,对于越南战争,对于伊拉克战争,反战这个主题或许是一个具备更高的人道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主题,但是对于30万无辜大众受到或许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蛮横残酷的屠杀的南京大屠杀来说,反战,是不是有些流于轻佻了?
如果,那30万亡灵此刻就站在我们面前,缄默着,看着我们,我们真的还会有勇气对他们说:你看,日本人其实也是人,他们虽然是侵略者,虽然不该杀你们这些身无寸铁的男人,不该强奸你们这些身世清白的女人,但是,他们其实也良心未泯,他们自己其实也挺苦楚的,他们甚至都疼痛到了必须自杀的地步。……我们这些艺术家,我们这些电影人,我们真的可以确认我们有如此勇气对面前的30万亡灵说出这番话?
反正,我是不敢,影评怎么写。
我有敬畏之心。我不敢如此傲慢。在受难亡灵眼前,我不可能有任何见解,任何主意,任何主义,任何我个人的意识。
否则可能就是大不敬。
退回1937年的南京。相似于角川饮弹自杀这一幕,曾经在当时发生过吗?如果发生过,产生过多少次?陆川导演以做材料扎实著称,据称为了拍摄这部影片查阅了良多资料,那么我特殊想晓得当时到底有多少日军官兵是因为对屠杀的残暴切实不堪忍耐而自杀的。此前我也看过一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或者没陆川导演多,但说瞎话,我不记得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当时,很少一局部日军士兵确切有过不乐意杀布衣的自我陈说,然而,这种志愿远远不强烈到痛感活着比逝世亡更艰巨,深感必需自杀以取得灵魂的自我救赎的田地。更广泛的情形与影片中描写的角川的心理感情轨迹是相反的:开始时不敢杀人也不想杀人,缓缓开始适应,后来开端享受杀人的过程,到最后就麻痹了。至于后来有些老兵自残,那是战斗停止多年当前的事情了,而且起因也未必全都是良心不安。
既然如此,号称要尽可能还原实在的《南京!南京!》,为什么却偏偏设计了这样一条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的叙事主线呢?为什么非要臆想出一个日军低级军官的心理挣扎和自我救赎的故事呢?
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可能导演认为这样处置更契合普世价值,在艺术上更有咀嚼,档次更高,更牛逼(负疚,我着实找不出更文明的词汇来描述这种心态,或者索性说是更巨大?)。如果非要说这算是人道主义,那么,我必须凭着本人本能的良知说:这是老生常谈的人道主义,事不关己便袖手旁观的人道主义。从纯洁的艺术创作角度来说,这是概念先行的伪现实主义创作方式。虽然这部影片冲破了过去的某些固有模式,但同时也合乎了当下的某种固有模式,开展的是当下主流价值观易于接受的某种格式化的想象。本质上,它仍旧是一部概念化的作品,此概念化非彼概念化,但依然是概念化。
《南京!南京!》这部影片辅助我们理解了以角川为代表的日军(别跟我说角川不是代表,他没代表性你大拍特拍他干什么?!)在屠杀过程中未泯的良心(我就奇异了,既然良心未泯又怎么会发生那么惨不忍睹的大屠杀?迫于无奈?可是明明他们杀人就是特别来劲的!),但无助于我们理解在战争中,恶,毕竟是怎么产生的。其实对于我本人来讲,我以前在看相干资料时,始终缭绕心头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有南京大屠杀?――我说的不是日本侵华战争产生的原因,这个很轻易从经济、政治、文明甚至是地缘的角度来说明。――我不理解的是:一个心智健全、受过教导,甚至很可能是已经为人父亲的成年人,他怎么就忍心把婴儿活活挑穿在自己刺刀的刀尖上呢?――他怎么就下得了这个手?
我感到这里面必有人性的深渊,一个黑洞,一些咱们怎么也绕不外去的货色。而且,这些东西未必会随时期的变化而发生实质的变更,由于它们可能已经根植在人道幽暗的深处。拍一部对于南京大屠戮的片子,与其表示良心未泯的进程,还不如深究这样的一个问题更有历史价值跟事实意思:假如我自己当时也是攻入南京城的成功者之一,我会不会干出跟他们一样的事件来?!
我敢说,对于相称数目的一些人(无论他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还是美国人还是俄罗斯人)来说,谜底也许应该是:未必不会。
实在这才是南京大屠杀深处的幽暗背景,最底下的源头。可惜,《南京!南京!》绕过了这个层面的东西,却花去主要精神探讨战争施害者同时也是精力上的受害者的问题,因此不免显得有些轻浮和成熟了。――当然,要是真往这个方向拍,可能审查的时候会有麻烦。这是另外一个向度的问题,本文略过不谈。就当我是站着谈话不腰疼吧。
在中国电影史上,目前对战争中的人性恶的问题探讨最为深刻的一次却是完全没有战争局面的一部影片,那就是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很惋惜,因为各种家喻户晓的原因,这部闪烁着真正的感性光辉,充斥勇气、绝不让步、毫不沾沾自喜的出色影片,却至今不能跟海内观众正当会晤。――《鬼子来了》看起来甚至有笑剧颜色,骨子里却透着无比的沉着和自省,完全解脱了文艺腔和格局化设想,人物心理描绘极其扎实,是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杰作。《鬼子来了》完整是虚构的,没有任何原型背景真实事件之类的东西,但它却是真实的,因为姜文导演英勇地探到了日本人公民性和中国人国民性的深处。它看起来甚至可能让许多中国人不舒服,但是,我不得不说,恰是因为它的毫不留情的、决绝的真实才令人不舒畅。
我至今还能很清楚地记得若干年前第一次看《鬼子来了》日本人跟中国村民联欢那场戏时的感觉:在中国人乐不可支地跟日本人亲切的时候,我始终是缓和的,始终觉得日本人会跟中国人急,因为,我感觉到,如果我是那日本人,我也会急了。这种感想,是真正的感同身受,能使人吓出一身冷汗。很遗憾,跟《鬼子来了》相比拟,《南京!南京!》简直只能算是一道甜点。《南京!南京!》里没有那样正确真实的细节,它的大多数细节都是似是而非的,可疑的,臆想出来的。比方,唐先生为什么要换那个不明身份的人(影片仿佛没有明白交代那是一名军人,也可能是剪掉了)?角川为什么会动娶随军妓女百合子为妻的动机?为什么唐小妹在屠城之日还有心情教孩子唱戏(为了表现美妙事物的懦弱?)?甚至打麻将(为了表现中国人坚韧的生存观点?)?刚被放生,应当还不明就里、惊魂不决的顺子和小豆子为什么会立刻有心境采摘路边的野花戴在头上(为了表现某种愿望?采花跟盼望有何逻辑关联?赶快逃到保险地带才是正事!)?甚至唐先生小女儿一句“外面是不是在放炮仗”都让我觉得真实未审不便接收。城市都被打得稀巴烂了,她还不清楚那是在放枪?岂非她此前一直活在真空里?不就是为了表现小孩子的呆头呆脑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吗?至于非得靠这种措施来表现吗?什么叫文艺腔,这就叫文艺腔。当然,最大的文艺腔莫过于还是角川的自杀了。
对不起,我的艺术观念也许很俗。但我必须说天子没穿衣服,我必须说:大家都是普通人,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应该干什么可能干什么,谁都会有自己的教训。人物不是为了艺术家的思想而活着的,它只为自己活着。艺术家没有权力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念而拧巴人物,更不能为了创作上的刻意求新而主观臆断。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让作品显得更牛逼,那就更错误了。详细到这部电影来说,一个拍摄南京大屠杀确当代电影导演,再牛逼也牛逼不过那些为了捍卫南京而牺牲的国军兵士。如果他们当初能活过来,我们告知他们这部电影是以某个日本兵不堪忍受屠杀的残酷因此精神瓦解甚而开枪自我了断作为主要内容(如果还不能说是主要内容的话),那么我料想,我们失掉的兴许不会是鲜花和掌声,而更可能是大嘴巴子。
近日,看到媒体上很多人对《南京!南京!》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评估很高,我很愉快,阐明大家都关怀中国电影,都爱惜电影市场,都希望陆川导演跟他的剧作工作职员的四年血汗没有空费,都希望投资方能顺利收回投资并盈利以保障下一次的投入。这些宿愿都是好的。我敬仰陆川导演的毅力、恒心和百折不挠,也观赏他越来越成熟的调度掌控才能。如果这只是一部普通题材的贸易电影,我毫不会因为影片中有我认为的这些不良创作偏向而写篇文章批驳一番。但《南京!南京!》背地有30万亡灵,我想,他们或许是生机能够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尊敬的。――至于说到艺术成绩,起码起码还是应该去看看波兰斯基的《钢琴家》和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再决议影史排行榜上的座次吧?至于那么急着办这件事吗?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阿多诺在1955年说过一句名言,粗心是“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我不懂得阿多诺的主要哲学、美学思想,但这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入。在我的浅显懂得中,这句话说的是艺术抒发应该遵照某种自律性,并不是任何事物都能够用来进行诗意化的表现的。我认为,不能作为诗意化表达的资料的,既应该包括1940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也应该包含1937年底的中国南京。
何可可:中戏编导系副主任
就技巧完成的水平而言,他在影像上做得很胜利,对影像的掌控极其杰出,影像细节很真实、很有质感,我能看出他在这方面的认真过细、不断改进。影片的音乐很出色,有特色,应用准确。表演掌控到位,演员的表演没有显明的疏漏,有几处甚至可圈可点。
然而,我仍旧认为《南京!南京!》是一部失败的作品。甚至,我根本上认为,《南京!南京!》是一部不好的电影。
我的理由主要是:这部电影的创作者虽然在立场上和主观成心上没有问题,但在创作方向上产生了重大的偏差,使之成为了一部概念化的电影作品。只不过,与从前国产影片经常涌现的概念化弊病比拟,它不是那种一味表现日本人如何残暴的脸谱化的概念化,也不是一味强调要复仇的狭窄民族主义的概念化。偏偏相反,它防止了过去电影中所有的那些可能呈现的缺点。而后,在人不知鬼不觉中,这部电影却滑向了另外一个极其,我权且称这种极端为概念化的人道主义,想当然的人道主义,文艺腔的人道主义,无关现实的浪漫化的人道主义。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只是一个创作思维的问题。这种滑向另外一个极真个创作思惟,使得《南京!南京!》虽然在细节上尽可能做到了真实,但在整体上却虚伪,是精心拍摄的谣言,典范的伪现实主义作品。
我必须说,我跟陆川导演一样是爱国者,对国度民族的情绪是强烈的。其次,我是一个艺术感触还算敏感的人(我是跟陆川导演毕业于统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的硕士,他是比我高多少届的学长),不是没心没肺之徒。但是说真话,我在影院两次看完《南京!南京!》之后,并没有受到多少激动。走出影院的时候,我就不得不想:既然我在观看中途中废弃了同时正在放映的英格玛?伯格曼影展,从电影资料馆促赶到中影团体电影院来看这部电影的首日放映;既然我十分爱好陆川导演的前一部影片《可可西里》;既然我对1937年底至1938年初发生在南京的那次大屠杀一直是强烈关注并当真思考的;既然这部影片的制造是如斯认真,导演和演员所投入的情感是如此不言而喻,――那么,影片为什么却岂但没有打动我,反而使我始终感到到某种不安呢?
我认为,可能问题主要仍是出在故事的主线上。只管我曾看到一篇文章先容说,陆川不认为角川这条线是主线(因为他说日本人的戏还没占到三分之一篇幅),但我还是必须说,角川这条线毫无疑难是主线。整部电影基础上是以角川的视点来组织叙事的。角川实现了最为完全的灵魂自我救赎过程(且不管这种自我救赎是否可托),在整部影片中,他是心理抵触最激烈的一个人物。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能否定角川是影片的灵魂人物呢?固然在陆剑雄身上也承载了抵御主题,在拉贝身上承载了人性主义主题,在小江和姜老师身上也承载了牺牲主题,在唐先生身上也承载了自我救赎主题,在百合子身上……承载了一般日本人也是战争受害者的主题,但显然,导演在角川身上承载的主题是最为集中也最为繁重的:其中有人道主义,有就义,有自我救赎,更有施害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当日本初级军官角川蹲在野花盛开的南京郊外饮弹自尽时,影片迎来了最后的热潮,核心主题也就跃然纸上:战争是不人道的,文化会被战役残害,胜利者和失败者都会被战争摧残,甚至连亲历战争残酷的克服者也不得不为此自戕。因而,我以为,《南京!南京!》与以往的表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不一样的处所重要在于它的中心用意不在表现日本侵犯者的残酷,更不是为了鼓动仇日情感,而是表白在导演看来存在更高价值的反战主题。
问题在于,对于全部二战,对于越南战争,对于伊拉克战争,反战这个主题或许是一个具备更高的人道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主题,但是对于30万无辜大众受到或许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蛮横残酷的屠杀的南京大屠杀来说,反战,是不是有些流于轻佻了?
如果,那30万亡灵此刻就站在我们面前,缄默着,看着我们,我们真的还会有勇气对他们说:你看,日本人其实也是人,他们虽然是侵略者,虽然不该杀你们这些身无寸铁的男人,不该强奸你们这些身世清白的女人,但是,他们其实也良心未泯,他们自己其实也挺苦楚的,他们甚至都疼痛到了必须自杀的地步。……我们这些艺术家,我们这些电影人,我们真的可以确认我们有如此勇气对面前的30万亡灵说出这番话?
反正,我是不敢,影评怎么写。
我有敬畏之心。我不敢如此傲慢。在受难亡灵眼前,我不可能有任何见解,任何主意,任何主义,任何我个人的意识。
否则可能就是大不敬。
退回1937年的南京。相似于角川饮弹自杀这一幕,曾经在当时发生过吗?如果发生过,产生过多少次?陆川导演以做材料扎实著称,据称为了拍摄这部影片查阅了良多资料,那么我特殊想晓得当时到底有多少日军官兵是因为对屠杀的残暴切实不堪忍耐而自杀的。此前我也看过一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或者没陆川导演多,但说瞎话,我不记得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当时,很少一局部日军士兵确切有过不乐意杀布衣的自我陈说,然而,这种志愿远远不强烈到痛感活着比逝世亡更艰巨,深感必需自杀以取得灵魂的自我救赎的田地。更广泛的情形与影片中描写的角川的心理感情轨迹是相反的:开始时不敢杀人也不想杀人,缓缓开始适应,后来开端享受杀人的过程,到最后就麻痹了。至于后来有些老兵自残,那是战斗停止多年当前的事情了,而且起因也未必全都是良心不安。
既然如此,号称要尽可能还原实在的《南京!南京!》,为什么却偏偏设计了这样一条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的叙事主线呢?为什么非要臆想出一个日军低级军官的心理挣扎和自我救赎的故事呢?
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可能导演认为这样处置更契合普世价值,在艺术上更有咀嚼,档次更高,更牛逼(负疚,我着实找不出更文明的词汇来描述这种心态,或者索性说是更巨大?)。如果非要说这算是人道主义,那么,我必须凭着本人本能的良知说:这是老生常谈的人道主义,事不关己便袖手旁观的人道主义。从纯洁的艺术创作角度来说,这是概念先行的伪现实主义创作方式。虽然这部影片冲破了过去的某些固有模式,但同时也合乎了当下的某种固有模式,开展的是当下主流价值观易于接受的某种格式化的想象。本质上,它仍旧是一部概念化的作品,此概念化非彼概念化,但依然是概念化。
《南京!南京!》这部影片辅助我们理解了以角川为代表的日军(别跟我说角川不是代表,他没代表性你大拍特拍他干什么?!)在屠杀过程中未泯的良心(我就奇异了,既然良心未泯又怎么会发生那么惨不忍睹的大屠杀?迫于无奈?可是明明他们杀人就是特别来劲的!),但无助于我们理解在战争中,恶,毕竟是怎么产生的。其实对于我本人来讲,我以前在看相干资料时,始终缭绕心头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有南京大屠杀?――我说的不是日本侵华战争产生的原因,这个很轻易从经济、政治、文明甚至是地缘的角度来说明。――我不理解的是:一个心智健全、受过教导,甚至很可能是已经为人父亲的成年人,他怎么就忍心把婴儿活活挑穿在自己刺刀的刀尖上呢?――他怎么就下得了这个手?
我感到这里面必有人性的深渊,一个黑洞,一些咱们怎么也绕不外去的货色。而且,这些东西未必会随时期的变化而发生实质的变更,由于它们可能已经根植在人道幽暗的深处。拍一部对于南京大屠戮的片子,与其表示良心未泯的进程,还不如深究这样的一个问题更有历史价值跟事实意思:假如我自己当时也是攻入南京城的成功者之一,我会不会干出跟他们一样的事件来?!
我敢说,对于相称数目的一些人(无论他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还是美国人还是俄罗斯人)来说,谜底也许应该是:未必不会。
实在这才是南京大屠杀深处的幽暗背景,最底下的源头。可惜,《南京!南京!》绕过了这个层面的东西,却花去主要精神探讨战争施害者同时也是精力上的受害者的问题,因此不免显得有些轻浮和成熟了。――当然,要是真往这个方向拍,可能审查的时候会有麻烦。这是另外一个向度的问题,本文略过不谈。就当我是站着谈话不腰疼吧。
在中国电影史上,目前对战争中的人性恶的问题探讨最为深刻的一次却是完全没有战争局面的一部影片,那就是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很惋惜,因为各种家喻户晓的原因,这部闪烁着真正的感性光辉,充斥勇气、绝不让步、毫不沾沾自喜的出色影片,却至今不能跟海内观众正当会晤。――《鬼子来了》看起来甚至有笑剧颜色,骨子里却透着无比的沉着和自省,完全解脱了文艺腔和格局化设想,人物心理描绘极其扎实,是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杰作。《鬼子来了》完整是虚构的,没有任何原型背景真实事件之类的东西,但它却是真实的,因为姜文导演英勇地探到了日本人公民性和中国人国民性的深处。它看起来甚至可能让许多中国人不舒服,但是,我不得不说,恰是因为它的毫不留情的、决绝的真实才令人不舒畅。
我至今还能很清楚地记得若干年前第一次看《鬼子来了》日本人跟中国村民联欢那场戏时的感觉:在中国人乐不可支地跟日本人亲切的时候,我始终是缓和的,始终觉得日本人会跟中国人急,因为,我感觉到,如果我是那日本人,我也会急了。这种感想,是真正的感同身受,能使人吓出一身冷汗。很遗憾,跟《鬼子来了》相比拟,《南京!南京!》简直只能算是一道甜点。《南京!南京!》里没有那样正确真实的细节,它的大多数细节都是似是而非的,可疑的,臆想出来的。比方,唐先生为什么要换那个不明身份的人(影片仿佛没有明白交代那是一名军人,也可能是剪掉了)?角川为什么会动娶随军妓女百合子为妻的动机?为什么唐小妹在屠城之日还有心情教孩子唱戏(为了表现美妙事物的懦弱?)?甚至打麻将(为了表现中国人坚韧的生存观点?)?刚被放生,应当还不明就里、惊魂不决的顺子和小豆子为什么会立刻有心境采摘路边的野花戴在头上(为了表现某种愿望?采花跟盼望有何逻辑关联?赶快逃到保险地带才是正事!)?甚至唐先生小女儿一句“外面是不是在放炮仗”都让我觉得真实未审不便接收。城市都被打得稀巴烂了,她还不清楚那是在放枪?岂非她此前一直活在真空里?不就是为了表现小孩子的呆头呆脑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吗?至于非得靠这种措施来表现吗?什么叫文艺腔,这就叫文艺腔。当然,最大的文艺腔莫过于还是角川的自杀了。
对不起,我的艺术观念也许很俗。但我必须说天子没穿衣服,我必须说:大家都是普通人,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应该干什么可能干什么,谁都会有自己的教训。人物不是为了艺术家的思想而活着的,它只为自己活着。艺术家没有权力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念而拧巴人物,更不能为了创作上的刻意求新而主观臆断。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让作品显得更牛逼,那就更错误了。详细到这部电影来说,一个拍摄南京大屠杀确当代电影导演,再牛逼也牛逼不过那些为了捍卫南京而牺牲的国军兵士。如果他们当初能活过来,我们告知他们这部电影是以某个日本兵不堪忍受屠杀的残酷因此精神瓦解甚而开枪自我了断作为主要内容(如果还不能说是主要内容的话),那么我料想,我们失掉的兴许不会是鲜花和掌声,而更可能是大嘴巴子。
近日,看到媒体上很多人对《南京!南京!》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评估很高,我很愉快,阐明大家都关怀中国电影,都爱惜电影市场,都希望陆川导演跟他的剧作工作职员的四年血汗没有空费,都希望投资方能顺利收回投资并盈利以保障下一次的投入。这些宿愿都是好的。我敬仰陆川导演的毅力、恒心和百折不挠,也观赏他越来越成熟的调度掌控才能。如果这只是一部普通题材的贸易电影,我毫不会因为影片中有我认为的这些不良创作偏向而写篇文章批驳一番。但《南京!南京!》背地有30万亡灵,我想,他们或许是生机能够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尊敬的。――至于说到艺术成绩,起码起码还是应该去看看波兰斯基的《钢琴家》和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再决议影史排行榜上的座次吧?至于那么急着办这件事吗?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阿多诺在1955年说过一句名言,粗心是“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我不懂得阿多诺的主要哲学、美学思想,但这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入。在我的浅显懂得中,这句话说的是艺术抒发应该遵照某种自律性,并不是任何事物都能够用来进行诗意化的表现的。我认为,不能作为诗意化表达的资料的,既应该包括1940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也应该包含1937年底的中国南京。
何可可:中戏编导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