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点球成金》影评:低潮型慢热的励志影片

发布时间:2024-08-15 15:42:08
26Dec2011《点球成金》属于低潮型慢热的励志影片。主打引进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概念,同我们耳熟能详的励志类型片区分开来。好莱坞最擅长且最为经久不衰的题材,除了动画,便是励志。励志作品不太讲究多少拍摄技巧,对剧本要求也不高,但它们很多时候确确实实能震颤我们的心灵。一项运动、一条大道、一次抉择、一种人生,许许多多的分支都是励志影片所涉猎的范围。同样的手法可能重复N 1次,还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感动。很明显是因为我们“不厌其烦”地代入了自身,跌倒了再次爬起来,正如我们必须经历的无数次考试,本质都是一致的,但每次成功、失败,我们依旧都要一次一次地喜悦、沮丧。可见,励志总是难以褪色的强音。

将一支二流、三流,甚至是不入流的队伍重建,是运动型励志片的拿手好戏。主角往往具有一双天赐的慧眼,在别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毅然选择非常理出牌。如《重振球风》中道格·强森的少管所队;《最长的一码》中亚当·桑德勒的监狱队;《光荣之路》中乔什·卢卡斯的黑人队等。在本片中,比利所面临的问题更为现实:在职业联盟赛里,有钱能使鬼推磨,分析员们目光聚焦的只有球星和价码。衡量一个选手实力的标杆,被“转会费”所取代。1千万年薪的球员,自然比100万年薪的球员,要有实力得多。乍看起来,不无道理,年薪似乎正是衡量一个球员的价值尺度。但事实上,采购的动机就渐渐不纯,出发点也不再是赢得比赛,而变成的是赢得球星。价格决定质量的论断,放置到生活当中也具有现实意义。中国虽不富裕,但却在世界奢侈品消费上占有很大的份额。拉菲酒、名包、豪车、豪宅等等,都能疯狂跟风而炒到天价,这般怪现状怎能不引起深层的思考。《点球成金》无疑给人们的价值观上了一课。

美国人热衷棒球,能达到用上几垒来形容MakeLove的程度。不过,影片并非是从大众对于这项运动喜爱的角度来切入,而是用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棒球经理比利的戏剧性人生,来展开全片。皮特度过了“难产时期”,推出的作品也颇具水准。高中毕业的比利被球探相中,一口咬定这年轻人能够在职业赛场上创造奇迹。面对诱人的名利,他放弃了上大学深造,一头扎进职业联赛里。遗憾的是事与愿违,先前的天分在赛场上却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被人山人海所掩埋。退役后的比利,做了一名球探,并成功打拼到棒球经理的位置。但这是个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残酷世界,在亲帅的奥克兰运动家队痛失联盟杯之后,俱乐部的资金周转不济,三名主力球员被竞争对手挖了墙脚。比利的人生,又一次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暗淡。是自暴自弃,还是另辟蹊径,影片的励志路线逐渐明朗起来。

如果说选布拉特·皮特来诠释比利是影片成功的关键,那么另一个主角彼得,由乔纳·希尔来担当,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做惯了银幕受虐狂的小胖,这回角色的定位是精神受虐,完完全全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这里其实也存在两个没有处理好的问题:一是,比利其实靠的全是小胖的理论,他所发挥的只是敢作敢为,不计后果的作用。日后证明这个用数学模型来分析球员、组建球队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那么这一切的功劳归属对于小胖而言,似乎有点不尽公平。二是,最初的几场比赛,教练没有按照比利的要求排兵布阵,输得惨不忍睹。场次太多是一个漏洞,不向上级反应情况是另一个漏洞。将近一大半的比赛时间,教练都未启用比利新招的球员。如果说,这完全是为了表达旧事物对于新兴事物的排斥与固守的话,其叙事效率就着实太低。比利釜底抽薪卖球员的方法一经实施,剧情的节奏也赶鸭子上架般有了质的突破。几场买卖球员的调度桥段,很是出彩,利索地像是在炒股票一样。

很难得能看到像《点球成金》这样,带着压抑叙述的励志片。比利性格孤僻、举止怪异,从不与球员打成一片。生活上,遭遇中年危机,婚姻破碎。“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种种性格,很难让人去接近他。大量穿插的评论员、民众、媒体的画外音,都让影片的临场感加倍许多。多年前的《周末午夜光明》与之很类似,甚至更加叫人抑郁。他们面对挫折时的奋进精神,或许只是我们收获的感动的皮毛,真正震撼到心灵的是他们对于自身追求的执着和热爱。所以,在奥克兰运动家队连胜20场,打破联盟最长连胜记录的时候,比利淡定地叫人心痛。对于棒球的热爱程度,“普通”的胜利已经不能激起他心中的涟漪,他看的、想的比任何人都要遥远。正如他所说的,他的目的并非是赢得比赛,而是要改变棒球运动的格局,改变这项运动的游戏规则。也许,如果奥克兰运动家队最终拿下了联盟杯,比利也不会有多大的兴奋,更多的还会是释怀与坦然。前90分钟,影片的配乐都是清淡的钢琴,在高潮没到来之前,展现的是比利无时无刻的回忆。他选择球探的道路,一是想寻找年轻的自己,像《洛奇》那样传递梦想的火炬;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减少像他这样的“误入歧途”的年轻人。女儿轻哼的歌曲,在片中出现了两次,并以此作为结尾。迷宫般的人生,让比利总是在回忆里寻找情感的出口。跳跃着穿插的回忆,是整部片子里我最喜欢的部分。

“Itdefieseverythingweknowaboutbaseball(这项理念几乎颠覆了我们知道的关于棒球的一切).”,这是20连胜之后,媒体的惊呼;“Nobodyreinventsthisgame.(没人能彻底改变这项运动)”,这是奥克兰运动家队在决赛又一次败北之后,分析员的评论。对于胜利,比利自然是渴求的,但他更想依靠胜利来让棒球界认可自己的思想理念。撼动棒球界的根基,改变棒球界的传统价值观,才是他的终极目标。比利和彼得就像理论加实践的完美组合,突破传统评判球员的价值尺度,转而用纯数学模型来将球员量化。这对于传统主流思想的冲击,是能够想象的。比利我行我素的生活作风,外加精神压迫症般的偏执,让他热衷于这项理论,并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来继续走下去。即便是现实中所讽刺的,他始终在尝试赢得最后一场比赛。事实上,在很久以前,他就已经胜利了。

值得你去瞧一瞧,看一看。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