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影评:唤醒你的海洋之心
发布时间:2024-08-27 23:09:40
看的译制版,张麻子声音突然在电影院响起,充满了磁性,猝不及防。姜文配音的声音,孩子眼前的大海,它们一道出现,这愣是叫我想起了一些八卦。遇见姜文时,陆川说眼前的男人是大海。后来,他不堪大海的凌虐,像个孩子似的,哭了。后来的后来,他拍南京时,贪婪地想要整个大海,讨好所有势力派别。
所以,能选择“大海男人”姜文来给《海洋》配音,这恐怕也是电影宣传的唯一利器。作为一部纪录片,《海洋》的起点非常低,多数人对它的上映浑然不知,院线排片也不给力。至于雅克·贝汉,恐怕文化层面较高的中国观众也只认识个法国导演,他名叫吕克·贝松。
按照片方说法,姜文是几近公益性质来支持他们,大意就是,打白工。一旦投入太多宣传费用,那又会导致成本难以收回。毕竟,中国不像韩国,一部讲述老牛和老头的《牛铃之声》,它居然可以卖到300万人次(约亿的人民币票房收入)。让观众自发去支持优秀的纪录片或者艺术片,良好风气还远远没有形成。
当然,抛开纪录片的类型限制,《海洋》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它质量过硬,这是引进的一大原因。雅克·贝汉制作过《微观世界》、《喜马拉雅》和《迁徙的鸟》,声名在外。《海洋》亦是历时五年,耗资巨大,继续动用先进摄影技术,呈现出让人震惊的画面。其次,时值暑期档,《海洋》的特定受众群里就有学生和小孩子。只不过相比粗劣制造的动画片,在选择纪录片上,广大家长们还是不够主动积极。
就在去年暑期档,内地还上映过一部《深海探奇》,3D制作,也是讲的海洋生物,千奇百怪,然而它呈现出来的格局太小,主线故事无非小海龟找妈妈,充其量不过一部儿童科普电影。哦啊个不停的译制片女声更是噩梦般交换,电影院里的人都听得毛骨悚然。与《深海探奇》相比,《海洋》没有3D的噱头。即便深海影像迷人,以至于产生一定催眠的反应,但《海洋》是因为影像太美,而不是故事讲得太低幼(《深海探奇》只是个糟糕的儿童故事),真要比较,《海洋》的表现手法已经是古典歌剧级别,是不是来段赞歌和咏叹,那的确是有档次之分。
在之前的纪录片拍摄中,雅克·贝汉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从微观摄影(微距摄影)到恶劣环境下的拍摄再到长时间的航拍,他都给观众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Discovery探索频道的节目确实卖得好,但雅克·贝汉也能做出超越它们的作品。电影时长有限,这就必须舍弃大量珍贵素材。他会为了等到暴风雨的到来,等上个几年,或许,这就是电影与电视的区别所在。
尽管有人类的踪迹,也有蜥蜴下水和海豚追逐嬉戏的线索,然而《海洋》说不上有剧情故事。影片先是呈现了海洋的波澜壮阔,汹涌澎湃。浪花打出白色的泡沫,一望无际。紧接着,它讲到了海洋的食物链条,像海豹吃鱼、鲨鱼猎杀海豹。中间龙卷风一般的鱼群,海鸟像空对地导弹一样,钻进海里捕食沙丁鱼,刚从壳里孵化出来的小海龟一路被追杀,幸运者爬到了海里,这些场面拍得惊心动魄,实在难以描绘。在此生,几乎所有人都很难亲眼看到类似场景,即便看到了,人眼的辨识度也很难跟高速摄影机相提并论,视觉效果大打折扣。
《海洋》所需要做的就是这些:水下摄影、远程遥控上下结合,再不然是长时间、近距离的跟拍,说起来好像并不难,用过的人也很多,然而雅克·贝汉注定是个完美主义者,他会挑选出最精华的部分,后期加工剪辑。一旦做到这些,即便《海洋》没有3D立体效果,可在震撼人心方便,它真的一点都不比3D差。况且,3D始终带有猎奇眼光,这恐怕跟《海洋》的追求是南辕北辙。
严格说来,《海洋》里也少不了那些奇异生物,像那只长了老人头的鱼,然而比起一味的探奇,它似乎有意去节制。对密集事物恐怖症患者来说,《海洋》也有不少表现,看着多少有点闹心,比如螃蟹赶集那段。
大航海时代之后,人类逐渐打破了海洋的宁静,原有的食物链被打破,破坏也愈发严重。《海洋》后半段风头一转,转向了环保的终极诉求。从血腥的收集鱼翅到捕鲸杀戮,《海洋》就差换个姿态,直接变成那部名震一时的《海豚湾》。当人类无法自省,影片又讲到了被破坏的南极和北极,然后用惊人的风暴和大气象来表现海洋的愤怒。汪洋大海里,巨浪猛烈地袭击一艘船只,力量无穷无尽。
《海洋》稍有遗憾的地方是总结陈词,它进行了有些老套的说教,号召大家,行动起来。然而,制造出人类能与鲨鱼共同遨游的场面,恐怕超过多数人的认知。掏心肺是好事,唤醒观众也是好事,拿卖萌的海豹和受伤的鲨鱼都可以做到,但是,在发出警报的同时,就跟朋友说的,不用看影片就知道,这又是一部环保原教旨主义片。如果说,比起《海豚湾》里对日本人的直接指责,作者倾向性极其明显,完全可以煽动观众去攻击。在《海洋》里,作者观点产生了偏离,他把感情完全投注在了动物身上,发出呼吁。但人与自然、人与海洋生物,它们的关系已经无可挽回。这不是掉了链,可以重新接回。你掉了一环,这个海洋就已经不是以前的海洋了,它再也衔接不上了。从这点说来,有些事实是令人绝望的。当雅克·贝汉带着儿子去看海洋生物标本,《海洋》的悲观调子已经达到了顶点。尽管成功唤醒了许多人的海洋之心,然而,人类其实已经无药可救了。
《国际先驱导报》
所以,能选择“大海男人”姜文来给《海洋》配音,这恐怕也是电影宣传的唯一利器。作为一部纪录片,《海洋》的起点非常低,多数人对它的上映浑然不知,院线排片也不给力。至于雅克·贝汉,恐怕文化层面较高的中国观众也只认识个法国导演,他名叫吕克·贝松。
按照片方说法,姜文是几近公益性质来支持他们,大意就是,打白工。一旦投入太多宣传费用,那又会导致成本难以收回。毕竟,中国不像韩国,一部讲述老牛和老头的《牛铃之声》,它居然可以卖到300万人次(约亿的人民币票房收入)。让观众自发去支持优秀的纪录片或者艺术片,良好风气还远远没有形成。
当然,抛开纪录片的类型限制,《海洋》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它质量过硬,这是引进的一大原因。雅克·贝汉制作过《微观世界》、《喜马拉雅》和《迁徙的鸟》,声名在外。《海洋》亦是历时五年,耗资巨大,继续动用先进摄影技术,呈现出让人震惊的画面。其次,时值暑期档,《海洋》的特定受众群里就有学生和小孩子。只不过相比粗劣制造的动画片,在选择纪录片上,广大家长们还是不够主动积极。
就在去年暑期档,内地还上映过一部《深海探奇》,3D制作,也是讲的海洋生物,千奇百怪,然而它呈现出来的格局太小,主线故事无非小海龟找妈妈,充其量不过一部儿童科普电影。哦啊个不停的译制片女声更是噩梦般交换,电影院里的人都听得毛骨悚然。与《深海探奇》相比,《海洋》没有3D的噱头。即便深海影像迷人,以至于产生一定催眠的反应,但《海洋》是因为影像太美,而不是故事讲得太低幼(《深海探奇》只是个糟糕的儿童故事),真要比较,《海洋》的表现手法已经是古典歌剧级别,是不是来段赞歌和咏叹,那的确是有档次之分。
在之前的纪录片拍摄中,雅克·贝汉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从微观摄影(微距摄影)到恶劣环境下的拍摄再到长时间的航拍,他都给观众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Discovery探索频道的节目确实卖得好,但雅克·贝汉也能做出超越它们的作品。电影时长有限,这就必须舍弃大量珍贵素材。他会为了等到暴风雨的到来,等上个几年,或许,这就是电影与电视的区别所在。
尽管有人类的踪迹,也有蜥蜴下水和海豚追逐嬉戏的线索,然而《海洋》说不上有剧情故事。影片先是呈现了海洋的波澜壮阔,汹涌澎湃。浪花打出白色的泡沫,一望无际。紧接着,它讲到了海洋的食物链条,像海豹吃鱼、鲨鱼猎杀海豹。中间龙卷风一般的鱼群,海鸟像空对地导弹一样,钻进海里捕食沙丁鱼,刚从壳里孵化出来的小海龟一路被追杀,幸运者爬到了海里,这些场面拍得惊心动魄,实在难以描绘。在此生,几乎所有人都很难亲眼看到类似场景,即便看到了,人眼的辨识度也很难跟高速摄影机相提并论,视觉效果大打折扣。
《海洋》所需要做的就是这些:水下摄影、远程遥控上下结合,再不然是长时间、近距离的跟拍,说起来好像并不难,用过的人也很多,然而雅克·贝汉注定是个完美主义者,他会挑选出最精华的部分,后期加工剪辑。一旦做到这些,即便《海洋》没有3D立体效果,可在震撼人心方便,它真的一点都不比3D差。况且,3D始终带有猎奇眼光,这恐怕跟《海洋》的追求是南辕北辙。
严格说来,《海洋》里也少不了那些奇异生物,像那只长了老人头的鱼,然而比起一味的探奇,它似乎有意去节制。对密集事物恐怖症患者来说,《海洋》也有不少表现,看着多少有点闹心,比如螃蟹赶集那段。
大航海时代之后,人类逐渐打破了海洋的宁静,原有的食物链被打破,破坏也愈发严重。《海洋》后半段风头一转,转向了环保的终极诉求。从血腥的收集鱼翅到捕鲸杀戮,《海洋》就差换个姿态,直接变成那部名震一时的《海豚湾》。当人类无法自省,影片又讲到了被破坏的南极和北极,然后用惊人的风暴和大气象来表现海洋的愤怒。汪洋大海里,巨浪猛烈地袭击一艘船只,力量无穷无尽。
《海洋》稍有遗憾的地方是总结陈词,它进行了有些老套的说教,号召大家,行动起来。然而,制造出人类能与鲨鱼共同遨游的场面,恐怕超过多数人的认知。掏心肺是好事,唤醒观众也是好事,拿卖萌的海豹和受伤的鲨鱼都可以做到,但是,在发出警报的同时,就跟朋友说的,不用看影片就知道,这又是一部环保原教旨主义片。如果说,比起《海豚湾》里对日本人的直接指责,作者倾向性极其明显,完全可以煽动观众去攻击。在《海洋》里,作者观点产生了偏离,他把感情完全投注在了动物身上,发出呼吁。但人与自然、人与海洋生物,它们的关系已经无可挽回。这不是掉了链,可以重新接回。你掉了一环,这个海洋就已经不是以前的海洋了,它再也衔接不上了。从这点说来,有些事实是令人绝望的。当雅克·贝汉带着儿子去看海洋生物标本,《海洋》的悲观调子已经达到了顶点。尽管成功唤醒了许多人的海洋之心,然而,人类其实已经无药可救了。
《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