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八十年代社会变迁的见证者 —《顽主》

发布时间:2022-10-01 14:44:20

         1988年由导演米家山执导的影片《顽主》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年轻人(于观、杨重和马青)创立了一家“3T”公司,旨在替人排忧解难,在经历了从创建、兴旺到萧条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遇见了各式各样的人,或成功或失败地替客户处理了各种奇怪的要求。《顽主》一片的问世,以一种颇具调侃和玩笑的笔触,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描绘了被席卷入大跨步的时代进程下的众生百态。影片刻画地虽不细致入微,却以速写般的方式记录了八十年代下中国的时代掠影。透过影片,可以看到一个刚刚经历改革开放大潮的中国,像一盘大杂烩,万物齐集于其中。
   
        几句《黄土高坡》之后,“瞻仰毛主席遗容,凭本人的工作证、身份证或者介绍信入场……”随着带有时代烙印的广播声响起,电影拉开了序幕。片头自然过渡到了一首中文摇滚乐,以MTV的方式把整个社会环境展现给观众:高楼玻璃上映射出有些变形的城市面貌;各式各样的人物中近景镜头跟随着音乐节奏交替剪切,你可以看到茫然面对人群的乡下人,身着写着“洋鬼子”T恤的外国女子,发型奇特的男子,穿白色制服身姿笔挺的交警,还有带纹身斜倚栏杆抽着烟的年轻人,等等;川流不息的马路,布满全景镜头的汽车、或自行车或人群,各种元素的融合无一不在彰显着这个社会的朝气蓬勃。片中能代表八十年代的元素比比皆是,自行车、三轮车、汽车、公交与地铁齐集,电视与收音机共存,人声鼎沸、充满欢笑的游乐场与被困惑和苦恼充斥了的“3T”公司并置,这些代表着不同生活状态的元素在影片中被一一展现。五光十色和孤寂茫然,两相对立又相互依存在八十年代的中国。
   
   
        片头极富时代特点的些许镜头相累积,寥寥几笔就铺垫了整部影片的情绪。接下来便是通过每一个个案来展现时代环境下人们的行为思考方式。
        第一个出场的刘美萍,和后来的林蓓有所相似又有不同,两人其实都懂得不多,天真无邪,但又随时把持着一份女子特有的傲气,心底里都崇拜有知识爱思考的人,所以当刘美萍遇到故作深沉的杨重,和当林蓓遇到侃侃而谈的作家宝康,就自然会升起一股崇拜之心。很不幸因为分辨能力不强,林蓓选择相信的是一个只会花言巧语但实则表里不一的人,远不及刘美萍认识的那群朋友来得诚恳。
        一女子的丈夫终日不回家,只能找3T公司发泄,影片设置这样一个新奇的情节,最终让马青暂时替补丈夫所缺失的位置,不失为一种人文关怀。马青刚开始出场时影片并未交代他与女子的雇佣关系,直到后来观众才发现马青也是3T公司的一员,这里设置的悬念虽小,却增加了电影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同时也给当代社会的家庭问题提了个醒。
        同样增加影片不少趣味的还有两名中年男子的设置,一个百无聊赖至痛不欲生,另一个则想找3T公司照顾自己的母亲。这两个人从外貌到性格都差别很大,前者身材肥硕,对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只想以暴力或者自杀发泄自己的情绪,却又因天性懦弱而下不了手;后者细瘦,说话尖声,为人精明而刻薄,成天跑到公司里来催促员工帮助照料他的母亲。两人虽然性格截然相反,但无论是前者责怪别人自私,埋怨社会从不给他做主的机会也好,还是后者把照顾自己母亲的义务推脱给3T公司也好,他们都不是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影片人物设置多元化还表现在对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塑造,3T公司的一名顾客,满心只想建造一座万人大餐厅,不顾后果,更不计成本,对于这样一种类型的人的存在,影片并没有给出评判,而是通过一场没有成果的谈话展示给观众。
        当然,带有反面角色意味的自然数作家宝康和教授赵老师了,两个人的臭味相投也影射了当代社会的现实状况,一个是没有真才实学只会吹嘘的假作家,一个是虚伪的卫道士,靠夸夸其谈来赢得荣誉和所谓的尊严。两人都是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之人。影片后半部分,当教授赵老师在医院碰见前来看护病人的于观等三人,镜头在口若悬河的赵老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