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绑架》影评:菲律宾丛林法则

发布时间:2024-08-09 16:31:12
《绑架》是菲律宾人布里兰特-曼多萨迄今为止商业性最强的电影,也是他首部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制作。面对着菲律宾绑架、恐怖分子、宗教冲突、人性调和这样的国际化议题,曼多萨有些迷失,千篇一律的故事,也许比起那些极端的重口味镜头,更让观众如坐针毡。

菲律宾是绑架案高发地区,本片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影评年,20多位外国游客被阿布沙耶夫武装份子劫持,恐怖分子要求赎金和释放俘虏,并与政府谈判。而菲律宾痛斥美国人质与绑匪串通一气,多次营救行动均告失败,最后在菲获救的美国人质回国,她的丈夫被武装分子打死……电影片尾的字幕显示,后来菲律宾出现了“专业”的民间武装组织,靠绑架索要赎金,这已经成为了当地人的赚钱工具。

虽然影片有现实原型做参考,但实际上《绑架》有四分之一的内容还是虚构,其中最大的虚构就是增加了伊莎贝尔-于佩尔这个法国社工,用她的视角来观察整个绑架案。曼多萨把对于这次事件的所有态度,都放到于佩尔的言行之上。尤其是影片结尾,于佩尔与一名12岁“小战士”的对话,凸显了导演对于事件背后深度的挖掘。当于佩尔从小战士手中接过机关枪,学习如何射击的时候,不得不说,观众已经忘记了绑匪与游客之间的界限。

《绑架》与曼多萨之前的电影一样,全程手持拍摄,镜头运动和画面设计都精耕细作。几段在游船和丛林中的镜头,保持了曼多萨一贯的高水准,颇见功力。特别是在丛林,曼多萨通过对动物描写与人物状态进行了对比,诠释了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这些镜头又与河濑直美、阿彼察邦镜头下的丛林不甚相同。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一大片外景,正是科波拉拍摄《现代启示录》的地方。

《绑架》全片按照剧情进行顺序拍摄,剧组和片中的人物一样,在拍摄之前甚至都彼此不认识,在电影中相遇,冲突,随后就是漫长的拍摄,主创好像经历了公路片一般的洗礼。通过这种方法,导演让演员体会到时间流逝给人物带来的变化。

作为法国的国宝级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在片中的表现依旧突出,但遗憾的是,她没有给出伟大的表演,只是交出了行活。即便这样,于佩尔依旧是影后的有力竞争者。

曼多萨电影中以往的重口味元素,在《绑架》中有所收敛。只是孕妇分娩的那一段,会让一些观众感到不适,但比起之前的作品,这一次曼多萨考虑了大部分观众的接受能力。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