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影评:谈谈该片的主旋律
发布时间:2024-08-06 08:44:37
最近,一连看了许多当日颇为不屑的所谓主旋律作品,想起过去曾经很是痴迷的外国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来,觉得两下对比很有意思。
我素来以为,假如按照主旋律的定义,宣扬民族主义,英雄主义和本国的主流价值观而言,做得最出色当属美国电影。从早年卡普拉宣扬小镇精神的保守伦理的喜剧电影,到福特的的西部片,这个传统一直是美国电影的主线。《拯救大兵瑞恩》、《空军一号》、《超人》,无不是宣扬美国的民主主义。基本上,此类电影有两个线索,一是个人英雄主义,突出孤胆英雄的机智勇敢维护正义反抗邪恶,二是拯救的主题,源自基督教教义的拯救人类的信条,美国拯救世界,美国拯救人类。由于这类电影延续了西方文艺思想的宗旨,那就是以个人的个性描写来突出整体的正义性,所以这种个人主义色彩的作品很容易被观众接受,特别是为年轻人所接受,因此美国电影在全球的胜利也就是美国价值观在世界投放的华丽广告,和麦当劳大叔所起的作用一样。
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严格的说来以49年以后出产的电影为主,公正的说来,不带意识形态的偏见而言,其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中国电影史不可多得的珍品,至少现在的电影导演是再也做不出这样的电影了。即使是漫画意味的文革电影,也自有一翻浪漫唯美的形式主义的美感。文革电影表面为工农兵服务,而其形式与表现手法则是彻头彻尾的知识份子精神。其原因就是这些电影继承了两个传统,一是中国儒家文化中道德伦理的传统,二是中国农民的文化传统。
不知此间的朋友是否对照过国民政府与目前的国歌,军歌,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旧时的这类歌曲,无论词语还是曲调都显示了一种文人色彩,华丽的词语,沉郁的音调,庄重肃穆。更适合一个人吟唱。而后来的此类乐曲,则曲调鲜明,高亢嘹亮,歌词朗朗上口,有民歌的色彩。适合多人的合唱。虽显粗糙但是绝对有力量一气势。这就是两中不同风格的体现,在政治上体现为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交锋。一个是城市的,一个是农村的,一个是精英的一个是民粹的。
国民政府时期的电影,也更加具有知识阶层的特点,即使是左翼电影也是如此。而解放后的电影,则鲜明的带有中国农民文化的特点,有强烈的禁欲主义和集体英雄主义色彩,其英雄人物的塑造秉承的是传统中国道德的楷模标准,奋不顾身,为团体的意志为宗旨,如《董存瑞》、《冰山上的来客》,男女爱情的描写也是很有乡土意味的含蓄,腼腆,强调志向与伦理。
中国人写起英雄来,虽然也相信无情未必真豪杰,但是其主流是水浒式的,农民式的禁欲主义,中国的传统道德审美也喜欢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相濡以沫,而绝非毛泽东的浪漫不羁。虽然毛是个农家子弟,起誓以传统的等贵贱均贫富为号,但是他本人却显示出一个诗人浪漫色彩的一面,而周却是贵族出身,有儒雅之风,是仕这个阶层最佳的范本。
长征是叹为观止的。无论是以任何标准衡量,都是一次史诗般的历程。中共之所以能在后来的较量中获胜,不能不说是长征锻炼了一支团结的钢铁般的队伍。蒋与毛的对决在长征中以见分晓。虽然本片或许是过度的将毛的历史功绩夸大了,但是毛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出色的运用中国古典战术,善于组织以及巨大的领袖的魅力都令人折服。有人说摩羯座的人只要人服从,这是对的,也说毛的胜利,尽管这个过程里也充斥了内部的权利角逐,加之外部的压制,但是正象毛本人一向所自诩的那样,斗争越是激烈,他越感到兴奋。他的进攻不是蒋那样是直接的使用武力与利益的分配,而是高明的调动人性善于把握人性的弱点,象史沫特来所说,他可以等待观察很久,但是总有一天要为所欲为。在长征中他是从一个被贬低的边缘人物到领袖的过程,也是他自己的一生的奋斗的写照,奋斗不止,革命不息,极度自信,狂傲隐忍。
而蒋在这个过程里的失败正是由于他无法掌握的地方军阀的制宰以及他过于迷信武力和精英。这也正是一个正规的军人和一个农民之间的战斗,在中国总是谁熟悉农民谁胜利,和专业素质关系不大。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苏联海归最终臣服于中国传统的过程,毛不仅仅战胜了精英主义的蒋也战胜了教条主义的28B,这也预示了谁是中国的未来。
没有长征就没有后来的中国的历史。影片的高明之处就是遵循了那个传统的伦理道德加集体英雄主义的路子,没有把过多的笔墨用在倾倾我我上,即使是描写个人感情也基于中国传统的情,而非性,这要比赤壁里安排周瑜和小乔的床戏高明多了。在描写男人之间的友谊的时候也是以一种志同道合的高尚的情操而非暧昧的同性友谊,并且在期间溶入了中国传统的仁义之师的替天行道的绿林好汉的气血,因此这个情意二字可以作为本片成功的要旨。当一个战士牺牲了,总要响起十送红军的曲子来,正所谓喇叭声咽,残阳如血,别有一翻忧伤的滋味。将中国的农民文化与儒家传统结合起来,正是中国的根基。
其实我想,无论是美国的《父辈的旗帜》还是《长征》,我都喜欢,因为里面有一种振奋人心,打动人心的东西,那就是---信仰。人毕竟是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无论这信仰是什么。
本文来自芒果秀影评网
我素来以为,假如按照主旋律的定义,宣扬民族主义,英雄主义和本国的主流价值观而言,做得最出色当属美国电影。从早年卡普拉宣扬小镇精神的保守伦理的喜剧电影,到福特的的西部片,这个传统一直是美国电影的主线。《拯救大兵瑞恩》、《空军一号》、《超人》,无不是宣扬美国的民主主义。基本上,此类电影有两个线索,一是个人英雄主义,突出孤胆英雄的机智勇敢维护正义反抗邪恶,二是拯救的主题,源自基督教教义的拯救人类的信条,美国拯救世界,美国拯救人类。由于这类电影延续了西方文艺思想的宗旨,那就是以个人的个性描写来突出整体的正义性,所以这种个人主义色彩的作品很容易被观众接受,特别是为年轻人所接受,因此美国电影在全球的胜利也就是美国价值观在世界投放的华丽广告,和麦当劳大叔所起的作用一样。
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严格的说来以49年以后出产的电影为主,公正的说来,不带意识形态的偏见而言,其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中国电影史不可多得的珍品,至少现在的电影导演是再也做不出这样的电影了。即使是漫画意味的文革电影,也自有一翻浪漫唯美的形式主义的美感。文革电影表面为工农兵服务,而其形式与表现手法则是彻头彻尾的知识份子精神。其原因就是这些电影继承了两个传统,一是中国儒家文化中道德伦理的传统,二是中国农民的文化传统。
不知此间的朋友是否对照过国民政府与目前的国歌,军歌,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旧时的这类歌曲,无论词语还是曲调都显示了一种文人色彩,华丽的词语,沉郁的音调,庄重肃穆。更适合一个人吟唱。而后来的此类乐曲,则曲调鲜明,高亢嘹亮,歌词朗朗上口,有民歌的色彩。适合多人的合唱。虽显粗糙但是绝对有力量一气势。这就是两中不同风格的体现,在政治上体现为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交锋。一个是城市的,一个是农村的,一个是精英的一个是民粹的。
国民政府时期的电影,也更加具有知识阶层的特点,即使是左翼电影也是如此。而解放后的电影,则鲜明的带有中国农民文化的特点,有强烈的禁欲主义和集体英雄主义色彩,其英雄人物的塑造秉承的是传统中国道德的楷模标准,奋不顾身,为团体的意志为宗旨,如《董存瑞》、《冰山上的来客》,男女爱情的描写也是很有乡土意味的含蓄,腼腆,强调志向与伦理。
中国人写起英雄来,虽然也相信无情未必真豪杰,但是其主流是水浒式的,农民式的禁欲主义,中国的传统道德审美也喜欢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相濡以沫,而绝非毛泽东的浪漫不羁。虽然毛是个农家子弟,起誓以传统的等贵贱均贫富为号,但是他本人却显示出一个诗人浪漫色彩的一面,而周却是贵族出身,有儒雅之风,是仕这个阶层最佳的范本。
长征是叹为观止的。无论是以任何标准衡量,都是一次史诗般的历程。中共之所以能在后来的较量中获胜,不能不说是长征锻炼了一支团结的钢铁般的队伍。蒋与毛的对决在长征中以见分晓。虽然本片或许是过度的将毛的历史功绩夸大了,但是毛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出色的运用中国古典战术,善于组织以及巨大的领袖的魅力都令人折服。有人说摩羯座的人只要人服从,这是对的,也说毛的胜利,尽管这个过程里也充斥了内部的权利角逐,加之外部的压制,但是正象毛本人一向所自诩的那样,斗争越是激烈,他越感到兴奋。他的进攻不是蒋那样是直接的使用武力与利益的分配,而是高明的调动人性善于把握人性的弱点,象史沫特来所说,他可以等待观察很久,但是总有一天要为所欲为。在长征中他是从一个被贬低的边缘人物到领袖的过程,也是他自己的一生的奋斗的写照,奋斗不止,革命不息,极度自信,狂傲隐忍。
而蒋在这个过程里的失败正是由于他无法掌握的地方军阀的制宰以及他过于迷信武力和精英。这也正是一个正规的军人和一个农民之间的战斗,在中国总是谁熟悉农民谁胜利,和专业素质关系不大。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苏联海归最终臣服于中国传统的过程,毛不仅仅战胜了精英主义的蒋也战胜了教条主义的28B,这也预示了谁是中国的未来。
没有长征就没有后来的中国的历史。影片的高明之处就是遵循了那个传统的伦理道德加集体英雄主义的路子,没有把过多的笔墨用在倾倾我我上,即使是描写个人感情也基于中国传统的情,而非性,这要比赤壁里安排周瑜和小乔的床戏高明多了。在描写男人之间的友谊的时候也是以一种志同道合的高尚的情操而非暧昧的同性友谊,并且在期间溶入了中国传统的仁义之师的替天行道的绿林好汉的气血,因此这个情意二字可以作为本片成功的要旨。当一个战士牺牲了,总要响起十送红军的曲子来,正所谓喇叭声咽,残阳如血,别有一翻忧伤的滋味。将中国的农民文化与儒家传统结合起来,正是中国的根基。
其实我想,无论是美国的《父辈的旗帜》还是《长征》,我都喜欢,因为里面有一种振奋人心,打动人心的东西,那就是---信仰。人毕竟是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无论这信仰是什么。
本文来自芒果秀影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