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影评:昔日光荣的“乌托邦”
发布时间:2019-08-13 20:21:46
有些电影,打动你的不光是它剧情、表演等技术层面的东西,常常在此基础上,其表现的内容与你曾经的生活有些契合点,形成共鸣,就会造成一种最打动人心的观影体验。对我来说,《钢的琴》就是这样的电影,这首先是部有趣的电影,故事真实中又带着荒诞,风格诙谐中带着苦涩,更重要的是,它的背景和细节,那种老工业基地衰败下的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现实与痛苦中,让我作为一个三线厂子弟,想起了我童年生活的印象,我的父辈们的经历。他们的青春扎根于今天看来特殊的年代,他们往往赶不上时代的节奏,而新的时代下更有一种力量以“进步”为名,抛离着他们,甚至直接或者间接否定着他们,有些时代的悲剧看上去已经结束,但是其制造的困境仍在很多人身上延续。
《钢的琴》的故事很平常,是挺常见的离婚夫妇争夺孩子抚养权的故事,作为男方的陈桂林,经营小乐队,自得其乐,乐观豁达,人有些小精灵,但是还不至于太坏。显然,他不像个主流社会定义的胸有大志的人,妻子早早离他而去,嫁给卖假药的,有些经济基础后,要回来要回女儿。桂林对女儿的爱没有被过度渲染,更没有过度煽情,这点上处理的很好,都在细节中,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照顾孩子基本饮食起居,同时对孩子的未来有着自己的寄托。平时,这一切看上去平平常常,但是当一个父亲发现自己的女儿将可能被“夺走”之时,激发的父爱又让他的努力显得感人而伟大。实际上,桂林对女儿的爱也未过度被拔高,甚至让他与前妻对女儿的争夺带着一丝斗气,桂林整个过程中都表现着一丝小人物,甚至小市民的狡黠和荒唐。然而,这正是真实的他,影评还有他们,一个衰败工业厂矿的真实。曾经,他们何等荣耀,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人,在国有厂矿,在集体主义热火朝天的氛围中,奉献青春,快乐工作。然而,突然间,他们成为要被“改革”的人,他们的厂子黄了,他们成为了“社会上的”。片中,我们看到桂林和昔日工友们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养猪的、配钥匙的、黑道的、混日子的、民间演艺的,形成了一副真实的社会图景。《钢的琴》的立足点是现实主义的,很多细节都让你感受到令人会心的现实,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曾经生活在类似的环境,这种共鸣感会更强。
然而,《钢的琴》又处处带着超现实主义,这片的氛围和很多环境、背景老是让我想起《三峡好人》,凋敝的厂矿背景,那两根烟囱屹立于空旷感很强的空间中,再配着俄罗斯风格的音乐,实在带给人一种迷幻感。而陈桂林为了留住女儿,造钢琴,甚至造“钢”的琴的过程更是让人感觉一种黑色幽默的苦涩。陈桂林的前妻嫁给了造假药的,但是因而她有钱,可以为女儿创造更好的“条件”,这本身就是社会现实的悖论。陈桂林和前妻都希望女儿生活好,有好的前程,但是如今奔向这种前程的所谓“条件”完全被“经济条件”代换,而这种“经济条件”却由不道德的商业方式创造,即“道德条件”不再重要,有钱,有钱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买好的钢琴才是最重要的。陈桂林们试图抗争,他们造钢琴的过程,实际上已经慢慢地成为了不信这个理儿的一种对社会价值观和自身命运的抗争。这个过程又并不苦逼,可以看到,帮助陈桂林的工友们,开始都是消极或者被动参与的,但是慢慢地他们沉入其中,愈发投入,这除了陈桂林的“忽悠”能力外,更重要还在于这个过程中,他们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日子,找回了昔日的荣光。放下如今谋生的行当,重新跟着老师傅的图纸,拿起曾经熟悉的工具,打造曾经给他们带来骄傲和成就感的机器,这是多么令人动容的怀旧之旅。他们的生活境遇都难称令人满意,哪怕看起来很威风的黑道,或者说灰道混的,都要面临随时被法律清算的命运。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桂林制造了一个暂时的乌托邦,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抄起家伙为工友出气,一起研究工程中碰到的问题,直到孩子弹奏起那台“钢的琴”,让他们欣慰,也让他们梦醒。
最终,《钢的琴》在超现实主义之上,又回到了现实,哪怕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尽管老厂的人用各种方式努力,依然保不住承载他们记忆的两根烟囱;尽管陈桂林们努力打造钢琴,但是陈桂林也面对现实,让孩子跟了前妻;一位工友的女儿被人“欺负”怀孕,但是当他们找到那个孩子后,这位工友还是只能选择算了,因为事已至此又能怎样,这个孩子的父母也是与他相似背景的人,他们都常常在孩子的教育上遇上棘手的问题。生活绝非简单的努力就能如意,但是至少陈桂林们还有着曾经的友谊,一起打拼一阵,为桂林的女儿,也为自己的价值正名。
记得直到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所在的厂都处于黄金时代,偌大的厂,每天数千人一起上下班,厂和家离的很近,在周围转悠,随时都能碰上熟人,要是不小心摔伤了,必然会有个叔叔阿姨热心的带着上医务室。这是一个工厂办社会特殊年代下制造的“熟人社会”环境,在我的童年,它很热闹,很质朴,很友善,每年夏天,在露天球场下的篮球赛、排球赛,或者露天电影更是非常热闹有趣的欢乐的社交场合。当然,工厂办社会是低效的,随着改革必然要被改掉的,老厂子的竞争力也自然下降,在我上初中时,厂子走入衰退,人越来越少,剩下的都搬迁到城市,留下面积不小的厂矿在群山间渐渐凋敝。搬迁后,据曾经回去怀旧的朋友说,那里的场景是,带钢带铁的玩意儿都被周围人卸了卖钱,这比《钢的琴》里面探地雷般的找废铁更省事儿。剩下的建筑已经破旧,成为危楼,昔日热闹的厂矿成了千疮百孔的空城,戏称为“中国伊拉克”。正因为这种儿时经历,看《钢的琴》让我很来感觉,影片本身的品质是很不错的,立意是有趣的,笑中带泪,令人感慨,在当代发生的故事,映照着昔日的荣光,最终回到当代的现实。陈桂林们将青春留给了一个在今天的眼光下被反思的时代,这种反思是必须的,也是如我父亲一代人欢迎的,正如他们所说的“献了青春,绝不想再献子孙”,他们也希望孩子们在更好的时代成长。只是,对于他们的青春,我们也无权带着今天反思后所谓的“清醒”般的优越感嘲笑什么,尊重他们的记忆,听听他们的故事,他们也曾经在转型后的艰难生活中,为我付出,为我的成长努力,他们都曾试图为孩子打造一架“钢的琴”,让我永远对这为人父母的人们心怀感激。正如母亲讲起厂子黄金岁月时,我成长的故事,我们一家总是可以找到共鸣,那么开心。
本文来自芒果秀影评网
《钢的琴》的故事很平常,是挺常见的离婚夫妇争夺孩子抚养权的故事,作为男方的陈桂林,经营小乐队,自得其乐,乐观豁达,人有些小精灵,但是还不至于太坏。显然,他不像个主流社会定义的胸有大志的人,妻子早早离他而去,嫁给卖假药的,有些经济基础后,要回来要回女儿。桂林对女儿的爱没有被过度渲染,更没有过度煽情,这点上处理的很好,都在细节中,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照顾孩子基本饮食起居,同时对孩子的未来有着自己的寄托。平时,这一切看上去平平常常,但是当一个父亲发现自己的女儿将可能被“夺走”之时,激发的父爱又让他的努力显得感人而伟大。实际上,桂林对女儿的爱也未过度被拔高,甚至让他与前妻对女儿的争夺带着一丝斗气,桂林整个过程中都表现着一丝小人物,甚至小市民的狡黠和荒唐。然而,这正是真实的他,影评还有他们,一个衰败工业厂矿的真实。曾经,他们何等荣耀,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人,在国有厂矿,在集体主义热火朝天的氛围中,奉献青春,快乐工作。然而,突然间,他们成为要被“改革”的人,他们的厂子黄了,他们成为了“社会上的”。片中,我们看到桂林和昔日工友们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养猪的、配钥匙的、黑道的、混日子的、民间演艺的,形成了一副真实的社会图景。《钢的琴》的立足点是现实主义的,很多细节都让你感受到令人会心的现实,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曾经生活在类似的环境,这种共鸣感会更强。
然而,《钢的琴》又处处带着超现实主义,这片的氛围和很多环境、背景老是让我想起《三峡好人》,凋敝的厂矿背景,那两根烟囱屹立于空旷感很强的空间中,再配着俄罗斯风格的音乐,实在带给人一种迷幻感。而陈桂林为了留住女儿,造钢琴,甚至造“钢”的琴的过程更是让人感觉一种黑色幽默的苦涩。陈桂林的前妻嫁给了造假药的,但是因而她有钱,可以为女儿创造更好的“条件”,这本身就是社会现实的悖论。陈桂林和前妻都希望女儿生活好,有好的前程,但是如今奔向这种前程的所谓“条件”完全被“经济条件”代换,而这种“经济条件”却由不道德的商业方式创造,即“道德条件”不再重要,有钱,有钱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买好的钢琴才是最重要的。陈桂林们试图抗争,他们造钢琴的过程,实际上已经慢慢地成为了不信这个理儿的一种对社会价值观和自身命运的抗争。这个过程又并不苦逼,可以看到,帮助陈桂林的工友们,开始都是消极或者被动参与的,但是慢慢地他们沉入其中,愈发投入,这除了陈桂林的“忽悠”能力外,更重要还在于这个过程中,他们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日子,找回了昔日的荣光。放下如今谋生的行当,重新跟着老师傅的图纸,拿起曾经熟悉的工具,打造曾经给他们带来骄傲和成就感的机器,这是多么令人动容的怀旧之旅。他们的生活境遇都难称令人满意,哪怕看起来很威风的黑道,或者说灰道混的,都要面临随时被法律清算的命运。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桂林制造了一个暂时的乌托邦,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抄起家伙为工友出气,一起研究工程中碰到的问题,直到孩子弹奏起那台“钢的琴”,让他们欣慰,也让他们梦醒。
最终,《钢的琴》在超现实主义之上,又回到了现实,哪怕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尽管老厂的人用各种方式努力,依然保不住承载他们记忆的两根烟囱;尽管陈桂林们努力打造钢琴,但是陈桂林也面对现实,让孩子跟了前妻;一位工友的女儿被人“欺负”怀孕,但是当他们找到那个孩子后,这位工友还是只能选择算了,因为事已至此又能怎样,这个孩子的父母也是与他相似背景的人,他们都常常在孩子的教育上遇上棘手的问题。生活绝非简单的努力就能如意,但是至少陈桂林们还有着曾经的友谊,一起打拼一阵,为桂林的女儿,也为自己的价值正名。
记得直到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所在的厂都处于黄金时代,偌大的厂,每天数千人一起上下班,厂和家离的很近,在周围转悠,随时都能碰上熟人,要是不小心摔伤了,必然会有个叔叔阿姨热心的带着上医务室。这是一个工厂办社会特殊年代下制造的“熟人社会”环境,在我的童年,它很热闹,很质朴,很友善,每年夏天,在露天球场下的篮球赛、排球赛,或者露天电影更是非常热闹有趣的欢乐的社交场合。当然,工厂办社会是低效的,随着改革必然要被改掉的,老厂子的竞争力也自然下降,在我上初中时,厂子走入衰退,人越来越少,剩下的都搬迁到城市,留下面积不小的厂矿在群山间渐渐凋敝。搬迁后,据曾经回去怀旧的朋友说,那里的场景是,带钢带铁的玩意儿都被周围人卸了卖钱,这比《钢的琴》里面探地雷般的找废铁更省事儿。剩下的建筑已经破旧,成为危楼,昔日热闹的厂矿成了千疮百孔的空城,戏称为“中国伊拉克”。正因为这种儿时经历,看《钢的琴》让我很来感觉,影片本身的品质是很不错的,立意是有趣的,笑中带泪,令人感慨,在当代发生的故事,映照着昔日的荣光,最终回到当代的现实。陈桂林们将青春留给了一个在今天的眼光下被反思的时代,这种反思是必须的,也是如我父亲一代人欢迎的,正如他们所说的“献了青春,绝不想再献子孙”,他们也希望孩子们在更好的时代成长。只是,对于他们的青春,我们也无权带着今天反思后所谓的“清醒”般的优越感嘲笑什么,尊重他们的记忆,听听他们的故事,他们也曾经在转型后的艰难生活中,为我付出,为我的成长努力,他们都曾试图为孩子打造一架“钢的琴”,让我永远对这为人父母的人们心怀感激。正如母亲讲起厂子黄金岁月时,我成长的故事,我们一家总是可以找到共鸣,那么开心。
本文来自芒果秀影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