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匹夫》影评:无风格毋宁死 被指偷师姜文

发布时间:2024-08-17 14:33:45
中国电影也缺少霸气刚硬的粗放人物,而《匹夫》和《我的唐朝兄弟》在这方面都是毫不收敛,肆意喷发。

本周两部国产新片上映,导演宁浩和杨树鹏都是华语影坛的年轻力量。不过这两部新片都遭到了“两极”评价,本周集中讨论这两部电影。不知您看过之后,会赞同谁的观点?

毫不意外,《匹夫》上映后的评价分成两极。有说导演是偷师姜文;也有说黄晓明终于接对了电影。回想杨树鹏前作《我的唐朝兄弟》,当时就有人说,他是在学姜文。为什么过去三年了,说来说去,还是一个姜文?原因不外乎风格所致,电影里有相似的阳刚气息和男性思维流露。恰好,中国电影也缺少霸气刚硬的粗放人物,而《匹夫》和《我的唐朝兄弟》在这方面都是毫不收敛,肆意喷发的。

光看选角、摄影和配乐,看得出杨树鹏有用心的地方。海报上主打的三个人,黄晓明、张译和张歆艺,看完都能立得住。曹郁的摄影在打劫银河和地道战一段有惊人发挥,至于彭铠立,砰砰乓乓的配乐风格,见仁见智。从粗体大字的介绍到由始至终的拗造型,整体上,《匹夫》传递出来的信息元素是统一的———只求印象、不求深刻。影评这是一部风格大于形式的电影,《匹夫》展示了五脏俱全的藏身洞穴,多方势力交织的民国城镇。及至黄沙旷野,且不说故事有没有让人信服,至少,我会认同这样的一个时空格局,它会存在这样的人和事。杨树鹏展示了一个足够大的全景,却在里头放入了陈旧的抗日题材。就像香港评论人说的,合拍片都是一个结局。在中国,除了南京大屠杀,院线片里的抗日片也都是一个结局。

《匹夫》有故事硬伤,也来自导演在场面调度上的缺失。比如攻占日军大本营,那些枪战一点都不激烈,生死离别更不感人,可谓陈词滥调。即便是交换人质一段,《匹夫》也没能摆脱“为了展示而展示”的嫌疑。不是说,风格一定要服务于形式,至少,风格与形式最好能相得益彰。

影片人物关系较为简单,没有多出无谓的零碎枝节,杨树鹏并没有多大的野心,甚至把结尾的行动当成了豪气冲天的玩笑。可能杨树鹏意识到了叙事上的欠缺,《匹夫》故意设置了两个悬念:一是高栋梁的被绑之谜,二是他们的行动之谜。无奈两个悬念的解答过程都缺乏说服力,为什么高栋梁要进入匪帮,答案是他就想进入匪帮;为什么他们要展开飞蛾扑火的抗日行动,答案是他们就想跟小日本干一场。这般放弃原因、只求结果的做法,导致很多人提不起精神,大呼“脑残”。只是,由《匹夫》的“匹夫之勇”出发,要解释和理解这等不过脑子的冲动鲁莽,似乎也说得通。

单就电影的角度上评价,我愿意相信《匹夫》是一部较为纯粹、较为个人风格化的电影———即便它呈现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