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气人生哲理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把“气”看作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或原始材料,认为“气”不仅构成物质现象,而且还构成精神现象。《周易·系辞上》指出:“精气为物”。《管子·内业》认为,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庄子·知北游》提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论衡·自然篇》里讲:“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如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人活在天地之间,“气”确实至关重要。从物质现象看,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它。如氢气、氧气、煤气、沼气、中气,元气,精气、湿气、天气,再如气力、气功、气血、气孔、气体、气味、气温、气压、气象等。从精神现象看,人的喜怒哀乐、善愚美丑等,同样也都离不开。如气节、气质、气度、气魄、气势、气色,气概、气派、气量、气性,再如骨气、志气、正气、勇气、士气、邪气、傲气、怒气、官气、娇气等。
人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有两种需要,自然需要和精神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的内容不断充实、更新、提高。在特定的条件下,人时常被困扰的问题并不是物质现象的“气”反而是精神现象的“气”。
在精神现象“气”中,最起码最根本的要算是属于气节方面的骨气、志气、正气。一个人连骨气、志气、正气都没有,那就谈不上什么气质、气度、气魄等。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讲:“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他还提出了“浩然之气”,认为此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具有这种气的人无所畏惧,没有这种气的人则缺乏力量。到了南宋时,文天祥在狱中写了《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人们常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果人没有骨气、志气、正气等气节,是做不到的。几年前在珠海一家外资企业发生了这样一件事,120多名工人被迫跪在了一外国女老板面前,只有一个叫孙天帅的小伙子不肯下跪,被炒了鱿鱼。事后,孙天帅说到,出外打工就想多挣钱,但不能为了钱就丧失自己的立场、尊严和人格。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骨气。
是啊,一个人有没有、保不保持住骨气,志气、正气,最要紧的是面对金钱、美色、权利、地位的时候,有的住住就是在此时丧失了骨气、志气、正气,出卖了良心、民族、国家。某地有位市长大人,为了十来万块钱,被一“大款”称为狗。这个“大款”在宾馆与哥儿们夸口,这条狗可随叫随到。果然一打“大哥大”,那位市长大人迅速赶到。该“大款”的哥儿们竟说到,你的这条狗买的大便宜了。看来,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没有了气节,什么样的情都做得出来。
人活着应该有骨气、志气、正气。如何养成和保持呢?孟子认为:“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要长期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始终坚持不做任何坏事。
不可否认,作为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要想生存与发展,首先得解决物质现象的‘气“。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可在解决物质现象”气“的时候,又总是伴随着精神现象的”气’,如采取什么方式谋生,选择什么活法活着。虽然有人奉行“有奶便是娘”,自称“适者才生存”,活得很“潇洒”,混得很“不错”,其实是“行尸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