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思想钩沉

黔阳三父

发布时间:2023-07-08 03:25:53

  黔阳古城,揽沅潕之胜,得枝柳之便;有雪峰之景,蓄芙蓉之色。上承沅芷之遗响,下启巫荠之余韵;文秉少伯流风,武继祈年威光。亦庵佳句叠叠,芑滨行色匆匆。书誉翰城,使外国倾倒;矿开僻地,荫子孙仰钦。虽然如是,宜於文化大国,张吾楚湘之军也。

  黔阳古城,历来人才辈出。在唐代,有诗人高瑾、诗家天子王昌龄、渤海郡公高力士、历史学家柳芳、小说家郭湜相继流宦此地,教化斯土;在五代,有峒王杨再思、溆王符彦通统一诸蛮,治理五溪;在宋代,有书法家单炜、单铨父子培育民智;在明代,有忠烈宋以方、邱式耔开启民风;在清代,天文学家潘仕权、戏剧批评家邱开来、书法家王继贤等风靡朝野,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堪为乡贤楷模,足为百世师表。在近百年来,黔阳县又出现了中国现代戏剧批评之父——向培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现代甲骨文之父——谢兆岗。

  向培良:中国现代戏剧批评之父

  向培良(1901~1959),现代作家,笔名漱美、漱年、姜良,黔阳县人。

  1923年~1925年,先后在北京私立中国大学、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攻读。

  1926年5月,与吕蕴儒、高歌赴郑州创办《豫报》副刊。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向离豫南下,任武汉政府机关报《革命军日报》副刊编辑。

  “七一五”汪精卫叛变革命后,他南下出任《衡阳日报》编辑。翌年去长沙,先后在长沙中学、大麓中学任教。

  1929年,去上海南华书店任总编辑,与朱之倬、戴望舒等创办《青春月刊》。一年后回长沙,先后在华中美术学校、育才中学任教。

  1934年,去武昌市立职业学校任教。

  1936年,经潘公展荐介,赴上海主办上海大戏院,兼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

  抗战时期,先后担任国立戏剧学校研究实验部主任,民国政府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第一戏院巡回教育队队长,率队在湖南、广西等地巡回演出。其后,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

  1947年8月,任中国万岁剧团团长,不匀辞职回故里,在洪江洪达中学任教。

  1949年10月后,向培良先后在洪江、黔阳等地中学任教。两次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并被选为模范教师。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1959年,死于溆浦劳改农场。

  1979年12月,黔阳县人民法院根据政策给予平反。

  向培良在大学读书时,即从事文学创作,是“狂飚社”主要成员,后又参加鲁迅主办的“莽原社”。鲁迅曾对他寄予希望,在他主持《豫报》副刊时,曾去信鼓励:“从有着很古的历史中州,传来了青春的声音,仿佛在预告这古国将要复活”(《华盖集》)。后因向培良写的《终夜》独幕剧《莽原》未予刊登,便对鲁迅反唇相讥,讽之为“差不多已经是我们前一时期的人物”(《论孤独者》),因而受到鲁迅指责。

  30年代初,向培良主编《青春周刊》,后又在此基础上组织“青春文艺社”。他提倡新文化,主张抗日救亡,赞成文艺反映生活,反对读经复古,并为这些观点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与作品。

  向培良一生著述颇多:戏剧主要有《光明的戏剧》、《沉闷的戏剧》、《不忠实的爱情》、《离婚及其他》、《黑暗的红光》、《紫歌剧集》、《戏剧长征集》、《继母》、《中国戏剧概评》、《导演概论》、《舞台色彩学》、《舞台服装学》。小说主要有《我离开十字街头》、《在堤上》等。散文主要有《英雄与美人》、《浣衣母》、《寂寞》等。译著有《逃亡》、《死城》等。

  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9。7-),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1930年9月1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

  1948年,隆平又随父迁到南京,并在南京中大附中读完了高中全部课程。高中毕业以后,考进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袁隆平上的农学系,经合并、调整,成为农业部所属的全国重点高等农业大学。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服从分配,到湖南省偏僻的黔阳县安江农校任教,开始了他长达19个春秋的教学生涯。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在育种方法上他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哲,在大田中发现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在《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第一篇重要论文,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仍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在漫长的19年教学生涯中,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1971年,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

  1974年,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是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

  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首次以国家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最高荣誉奖励。奖金500万元。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2007年4月29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据悉,袁隆平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惟一当选者。美国科学院有着14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顶级的科学院。每年美国科学院在世界各国评选出在世界某个科学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为科学院外籍院士。本年度全世界有18位顶级科学家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纳米技术专家白春礼先生共同当选。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在新当选院士就职典礼上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1] [2] [3] 下一页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