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吻了洁西卡》观后感10篇
《谁吻了洁西卡》是一部由查尔斯·赫曼-温菲尔德执导,詹妮弗·威斯菲尔德 / 托芙·菲尔德舒 / Esther Wurmfeld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吻了洁西卡》观后感(一):她就是被亲了╮( ̄▽ ̄")╭
七八年前看过的片子,然后很怀旧地又拿出来看了一遍╮( ̄▽ ̄")╭
喜欢介个片子,因为她俩是因为一本书里的一句话认识(多巧合,多好玩),最后结尾也很愉快~
谁说必须是牵手相伴到老,同性恋爱跟异性恋爱的过程差不多,相互吸引,彼此相许,磨合相处,不行就分,就酱╮( ̄▽ ̄")╭
然后两个人因为彼此了解到内种地步,分开了也可以当闺蜜的感觉,达达很向往啊╮( ̄▽ ̄")╭
《谁吻了洁西卡》观后感(二):<征婚启事>演变成新郎不是她
开头相亲的场面一下子让我想起看过的一本小说<征婚启事>
稀奇古怪的男人们让女主角体会不到一点爱情的感觉
于是她想通过其他交个朋友
于是机缘巧合认识了另一个女主角
只不过事情发展的并不是她想像的那么好
她被她喜欢的女人作为爱人而抛弃,不过仍然是朋友
这点很有意思
就象另一个女主角说的你只是把我当成是舍友而不是恋人
片子里不同的女人对爱情和友情不同的看法
不光是一笑了之的了
《谁吻了洁西卡》观后感(三):结局才是亮点
有些豆友对结局不以为然,我不认同。结局画龙点睛,升华了全片,使它脱离同志片的范畴,而成为一部情感探究,个人成长的影片。我们都在寻找那一个人,抛开同性异性,诉求相同的合适的才是正确的。洁西和海伦误打误撞开启了各自人生的新气象,两人都在这段关系中成长,并更看清自己的需要。显然海伦更早意识到要害与分歧,间接帮助了洁西反思自己,而没有让她混淆友谊与爱情这两种同样重要但却不同的亲密关系,沉溺在这种关系里而掩盖回避了爱情道路上挫败。
情感道路上,洁西还在成长,但显然光明已向她招手。
《谁吻了洁西卡》观后感(四):有点闹, 不知道导演想讲什么
至少是在两年前看JKS的. 就冲着它的戏名和预告, 对片子很有兴趣. 终于等到JKS在电影频道播放. 其实整部戏就是讲一个感情生活失败的女人, 偶尔看到一个女同征友的广告,于是遇见女二号. 女一明明不是LES, 却又想和女二交朋友. 而女二在片中就是一个好色得不得了的LES, 老是想跟女一上床. 我记得最终二女好像是没有ML的, 而女二受不了女一的性冷淡, 离开了女一.
其实,就一挺boring 的片子.
http://spaces.msn.com/jingp/
《谁吻了洁西卡》观后感(五):2002年 当你发现自己是拉拉这件事很大
十二年后,这部电影的剧情可以改成,洁西卡和男人约会一遭,都没有她感觉好的,于是她上了拉拉约会网站,开始和女人约会,和几个女人约会之后,她认识了一个叫海伦的女人,她们都被对方所吸引,无论是性格还是外貌,她们就像干柴烈火般地一触即发,开始了热恋。
由于洁西卡是传统的异性恋家庭,她的母亲对她的婚姻都抱有期待,说白了,她是认为自己的女儿那么好就该得到很好的幸福。正当洁西卡犹豫着不知道该如何向家人还有朋友说她爱上了一个女人的时候,洁西卡的前男友也是老板,又重新向她表白,也表示希望他们可以再续前缘,海伦知道这件事这让她很委屈,也提出要和洁西卡分开一段时间,因为有太多事情,洁西卡需要处理了。
面对海伦的离开,母亲对她和前男友的祝福,洁西卡究竟是会作何选择呢?
《谁吻了洁西卡》观后感(六):原来是友谊哦~~
看到结局我笑了,真的是部喜剧没错。我想这个导演如果在两位女主角穿着晚礼服拉着手进门结束的话,许多人会很认同这个结局的,但是这就意味着它就不是一部喜剧了。
我想导演或是编剧是异性恋或是H,而且是完全没有分清楚什么是拉拉而什么是友谊,看完电影候像是被耍了一般。
真正的拉拉和友谊不一样的,对待对方的感觉和方式都不一样,同上此片的导演或是编剧一定是男人,以自己男性的角度去揣测拉拉,简直就是笑话,片子除了主角还行以外,其他的就没什么了。
如果说美式的幽默是这样的话,那我这个东方人是真的搞不通。但是我认为如果是爱的话,就是一样的,不管是什么地方也好。
还是那句话,友谊和恋情的混淆,难道就是都市人在寻求刺激的结果吗?
那么试问如果本片不算是奇幻的话,那么现实中会出现这样吗?很难吧!艺术是高于生活,但是别忘了,是会有生活的原型的,所以我说如果他不是奇幻那种天马行空的片子的话,这样的故事连另类都不能算。
真是生气花了这么长时间看了一部不伦不类的片子,看完后又有被耍的感觉,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是喜剧片了,是导演喜剧了观众,自己开心了,不是吗?
《谁吻了洁西卡》观后感(七):明天谁会吻我
《kissing Jessica Stain》是典型的美式轻喜剧,幽默/节奏快/音乐
电影里面的男人不断被女人比较着,在身体,思想,才能,各种层面上。里面有一段很有趣的情节,两个女主角在餐厅里问两个想泡马子的男人对女同性恋是怎么看的,然后让他们描述两个女人在一起是什么感觉:女人的身体很柔软,所以她们碰触对方的感觉应该是柔软。让这些话从男人的口中说出来我觉得很有创意,而且他们很有自信,似乎毫不怀疑自己多出来的一样东西始终握有主导权,却不知道自己被两个女人玩了一把,利用他们来找感觉。
为什么我喜欢看女性主义电影和女同电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里面的男人,他们不象在许多主流电影里不得不苦苦支撑这个社会的价值观而显得咄咄逼人,要么刻意炫耀自己的强大/正确,要么流于市井小民的粗俗趣味(想到《疯狂的石头》以及那些喜欢这部电影的男人)多一个神化的男人,女人不被物化的希望就少了一点。女人可以尽情享受物质(尽量花自己的,再不然花爸妈的,就是不要花男人的)——人类社会本身就建立在与物质世界交换的基础上,不要以为又是资本主义惹的祸——但不可以物化,一旦物化了你就被定在十字架上不能按自己的意愿任意行动,前提是你的自由意志还没被放进微波炉。
在女同(这部电影里好玩的地方在于两个女主角本来都不是拉拉,只是想改变一下自己,结果最后一个义无返顾地踏上不归路,一个发现自己更喜欢和女人做朋友)的电影里,一出场注定要被抛弃而被染上悲剧色彩的男人,被女人比下去的男人,连戏份都少的可怜的男人,不再强大,不再扮演给予者的身份(女同不需要男人的性是关键),让女性观众看起来有点亲切,或者说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女性主义的倾向还没被物化的女性观众。
《谁吻了洁西卡》观后感(八):This is the reality, and we must move on
在土豆上看罢Kissing Jesscia Stein的最后一节,见到评论者纷纷抱怨这个吞苍蝇的结局,我却以为这样的结尾恰到好处。我很高兴这不是另一本惨绝人寰的题材片,这本来也不是性取向的问题,而关乎现代人要如何成长为独立坚强的个体——引用ziye同学的话,即是“风生水起”四字。大龄女青年Jessica Stein供职于杂志社,眼看七步成诗的昔日恋人沦落成牢骚满腹的编辑,她自己的境况当然也不很妙:常年小姑独处,老妈的唠叨自然少不了;相亲的男子如走马灯般更换,但在她眼里他们奇形怪状,只够当个笑话;Jessica小姐本人的性格,台湾人叫“龟毛”,也就是上海人说的“疙瘩”,羞涩压抑却又爱挑剔,大有spinster潜质。说到这里,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如人窥镜,暗暗心惊。然而换一种角度,你会嗅到沉睡的美丽与激情,馥郁芳香,质地温润,一经呵护诱导,也许是要牡丹怒放的。这才是动人之处。
一边是Jessica压抑得来苦闷,一边则是Helen放纵得来空虚,两人相遇而为彼此创造出契机,理所当然。那些美式喜剧的小诙谐,轻轻点过几笔,会心一笑间,那些初次尝试者的尴尬笨拙,也成为Jessica小姐的魅力所在。
我很能理解许多人对影片结局的鄙夷:眼看着母亲深明大义噙着泪花安慰女儿说其实那姑娘不错,眼看着一对佳人手拖手下天台如此美景点亮满天星辰,末了还是不能“公主和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说分手就分手,最后还要“再见亦是朋友”,坐在露天咖啡座处互通有无交流八卦,这实在是有拿观众开涮的嫌疑。然而现实总是要拿人开涮的,一瞬间电光石火并不确保日后生活的长治久安,缺乏共同的价值理念,审美眼光相悖,生活习惯不合,或者单单是sex上不相谐,任何一样都足以成为deal breaker。这是现实,而我们必须继续前行。
朋友上次写信跟我说,他们美国人之所以整天满眼放亮欢欣鼓舞,是因为美国文化并不待见愤世嫉俗或悲观主义者,换句话说,they are under pressure to be cheerful,很有趣的说法。他们似乎也不爱“心头上一颗朱砂痣”这样千回百转的戏码,一段段感情多是轻装上阵,见好就收,除稍嫌轻巧外,却也不失积极意义。在阳光灿烂的大好周末,看High Art就太过沉重一些了。
《谁吻了洁西卡》观后感(九):久违了~
又转贴以前写的影评。有个宏大的愿望,把自己看过的东西,留下的感动都记录下来,倒不求有多少人上来踩,只希望不忘记。我太爱怀旧啦。赫赫,不过有人欣赏还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啊。所以有留言的会让我很开怀啊!
这部片子是我用这个名字的契机吧。在讨论我们会有多少弯的成分的时候,我觉得我就像是jessica,可能会有点小任性的试探,最后还是会回到直的那一方。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都没有把它当成同志电影来看。只是觉得很喜欢这个傻傻的,甚至是有点木讷的女主角jessica。她敏感有点神经质,心底善良又很可爱,不愿意按照别人的意思生活,但是面对自己所认为的真爱时,又不大敢主动去追求。也许观众会觉得他完全不如第二女主角来的洒脱,率性,但我却觉得她更真实,更能找到我的影子。
但是对于结尾,我不知道是我没有看懂还是怎样,我总觉得jessica还是跟她的上司兼前男友又复合了。其实我还是喜欢另外一个名字,众里寻他遇到她,但是若能将她改成他,或许更喜欢。我内心还是期望他俩复合。很感动她前男友在几个月后偶然遇见的一段话:“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在我们分开后,当我看到你快乐时我会不高兴,因为你高兴不是因为我,我不在影响你情绪的内容之中,所以我感觉黯然,我才发现,我是那样的爱你,我想成为你快乐的原因之一,一直以来我都没发现,其实我都是深爱着你的。”恩,,因为这一句表白,如果我是jessica,肯定会爱上这个一直默默在我身后的男人。也许是因为jessica对爱情的执着,开始的胆怯,后来的勇敢,最后的走出,她的心历路程真实,细腻的让我觉得很轻松,不会有其他同性恋电影的压力。整个电影轻松、温情。就算是最后杰西卡最后走出海伦这份感情,两个人也不会其他分手的人,哭泣、胡闹之类。云淡风轻,笑笑离去。也许这才是我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吧。
再次吻我吧,除了吻,还是吻。
再次吻我吧,你的吻美如醇酒,
再次吻我吧,将我的吻作为契约之上的印章。
随后我也会将吻献给你——一个吻——又一个吻。
——露易斯·拉贝(1520~1566)
《谁吻了洁西卡》观后感(十):All you need is love
-她为人如何?
-她很好。
……
-她能令你笑吗?
-噢,我们经常大笑的。
-和你一样聪明?
-是啊,肯定是的。
-她抓住你了?
-是的,她真的做到了。
……
-我想你真的该住手了。
如果不是因为谈论对象是个女人,这段闺蜜对话可说是稀松平常。可即使对象就是蕾丝边,这部电影仍然让人感觉稀松平常。
《亲亲杰西卡》就是这样一部平淡的电影。
平淡对一部电影来说不是褒义词,一部好的电影必须在120分钟内给观众以观影的愉悦。然而事物是辩证的,当涉及到一个观众已经怀着强烈心理预期的题材--同性恋时,归于平淡,恰恰成为了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
平淡首先在于故事的主角没有定位在那此边缘人群上。无论是《春光乍泄》中居住在地球另一端的张国荣和梁朝伟,还是《蓝宇》中贫穷无奈的大学生刘烨,抑或者是美国西部大山中骑马驰骋的希斯莱杰,同性恋题材一旦进入成人世界,角色们总是会带人走入另一个国度。大师级导演的精湛功力固然能让故事动人,可是对于广大的普通观众来说,毕竟是需要想像力的一件事。
《亲》却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它的主角杰西卡是个十足的生活化人物。年近三十,没有男朋友,闺蜜怀了生孕,哥哥快要结婚了,妈妈奶奶催着,频繁地相亲经历着“喜欢的人不出现,出现的人不喜欢”,事实上如果后来没有海伦的出现,片子换个经济适用型帅哥出场,再把片名改成《大龄文艺女青年日记》,说不定会有更多的人心有戚戚。不过那样,就真的平淡了。
事实上故事的与众不同,正是影片前二十分钟奠定的基础。杰西卡也罢,海伦也罢,一开始并不是蕾丝边。众多同志电影中主人公从设定开始就是同性恋,主角的性格特征往往都要为“同性恋”这一题材服务,甚至于情节中也不能摆脱这一议题,毕竟在这些影片中同性恋是边缘地带,同性恋者是边缘人物,要突出一个“恋”字,就注定了角色的经历必须要有戏剧性。和快乐经常遭遇“笑点很奇怪”的尴尬不同,悲伤是人类最共通的情感,于是乎大半的同志电影拍出来都是悲剧,这也是一般得有一个人为了情节牺牲掉的原因,《断背山》中如果杰克不意外身死,完全就不会有后来拥抱衬衫的经典一幕。
《亲》的平淡却使它摆脱了同志电影灰色哀伤的基调,完全是一出轻喜剧展示在观众面前。在这里,同性恋不再作为类型题材需要角色为之服务,反倒情节的推动让同性恋成为了杰西卡和海伦的一段自然经历,稀松平常到如同爱上一个普通人。
然而平淡是否就全无内涵?显然不是这样。
《亲》由于它独特的讲述方式,剖析了同志电影最想要阐述的隐秘议题:同性恋是一种生理需要还是情感需要?前面已经说过了,大多数的影片中同性恋者是个预设,所以必须让他们(她们)的情感经历闪光,这等于是认同了同性恋首先是一种性取向,而后产生伟大的情感。这些影片,让观众产生一种旷世奇恋的感觉,继而产生的宽容心态其实并不来源于认同感,而是怜悯。
杰西卡和海伦正是这一议题的两个选项。杰西卡是因为和各色男人相亲屡屡受挫而和海伦相遇,海伦则是因为性生活的乏味听从朋友建议尝试同性之爱。很明显,前者代表了情感需要,而后者则是生理需要。杰西卡与海伦关系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导演倾向于情感的需要,杰西卡一直经历着的是情感上的变化,性对于她来说并非第一需要,即使千钧一发也能踩下刹车,性被她视为和伴侣的关系的升华,这完全取决于杰西卡的感情态度,而不在于对象的性别。反观海伦却一直经历着她所谓的sex ugly,与杰西卡之间她始终是那个积极主动的,然而却时常受制杰西卡,某种程度上,这隐喻了情感可以节制欲望。
作为片名主角,杰西卡的情感经历是表现的主要面,在她的周围有家人,有闺蜜,有前男友感人肺腑的一番表白,这样的角色抛开同性恋的标签,真实地存在于观众生活中,导演费心营造的情感认同其实已经有了答案。故事的结局揭示出的选项可以说是一清二楚,杰西卡和海伦的恋情得到了家人朋友的祝福,前男友收了好人卡,一切预示着会有个Happy ending,然而二人不同的需要终于导致二人分手,杰西卡爱的是那个知已般的海伦,海伦企盼的却是一个能满足sex ugly的伴侣。同性恋情在这里回归了普通的情感,不再是旷世奇恋,它有宿命的初遇,有波折的过程,也有逼于现实的放手。在结尾,导演甚至看起来无甚必要地安排前男友乔什再出现,这个情节不仅仅是在暗示杰西卡和乔什的另一段可能,同时也是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的的共同本质是“恋”,也即情感才是第一位的需要。
看完《亲》,不由得就想起披头士的那首著名歌曲:All you need is love。虽然是蕾丝边的故事,但对于现实中那些不知所爱的人却是不错的教益。为人好吗?令你开怀大笑吗?和你一样聪明吗?抓住你了吗?
如此,还有什么需要呢?毕竟,Love is all you n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