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死亡密码》经典影评集

发布时间:2022-04-18 08:07:44

  《死亡密码》是一部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肖恩·格莱特 / 马克·马戈利斯 / 本·申克曼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密码》影评(一):关于围棋的细节

  几个定式虽然象模象样,但右下角的一块暴露了天才们到底在搞什么飞机。后来的镜头包括主角按直觉下在一团子的旁边,老师傅去提一大块毫无威胁的死子。。。我的天,宁愿去看“唐老鸭漫游数学奇境”还好些。

  《死亡密码》影评(二):死亡密码

  电影讲的是一个数学家信仰破灭的故事,可以看到导演之后的《梦之安魂曲》的影子,尤其是吃药的描写和挂在身上摄像机。

  其实我也不知道电影有什么意义,除了最后他那发自真心的笑容,他不懂数学了,但阳光照的眼睛都睁不开了。

  《死亡密码》影评(三):天才=疯子

  天才=疯子 同样有着普通人无法理解的思想与偏执,同样有着没有朋友的孤独。同样是疯狂的燃烧生命。这样看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反倒是一种安静的幸福。 黑白的影片,晃动的镜头,重复的片段。不但不会让人觉得枯燥,反而会让人跟着主角一起疯狂。想找到这到底是真实还是想象?正如我们的人生,到底是真实还是梦境?

  《死亡密码》影评(四):秘密

  这个世界一直有秘密,

  那是属于神的范畴。

  不同的人用各异的方式去探索。

  对他来说,

  意义不是数字本身,

  而是之间的联系,

  还有与之俱来的肩负性。

  无处不在的螺旋,

  曲度填充一切。

  如果无法就此承受,

  你可以选择自给枪决。

  《死亡密码》影评(五):盛开的数字

  盛开的数字

  犹太人 二十岁 博士学位。

  在他的预设中,自然语言是可以用数字解释的,这些数字会呈现出一种系统模式,若找到系统模式,可以应用到所有自然界的事物,甚至这种数字系统模型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应用到股市。

  然后,股市庄家开始密集的跟他接触,想探知他的研究成果。

  ----我感兴趣的,就是“应用到股市”,想看看编剧是否专业!呵呵!

  《死亡密码》影评(六):两个年轻人

  1998年,两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各自拍摄了一部电影,没有资金,没有名望,有的只是才华。其中一部叫Pi,另一部叫Following。

  2000年的时候,两个人因为前一部电影的出色又各自拍了一部彩色电影,正是这两部电影让二人声名鹊起。其中一部是 Requiem for a Dream,另一部是Momento。

  其中一个人叫Darren Aronofsky,另一个叫Christopher Nolan。

  《死亡密码》影评(七):三大假设

  我认为是定律:

  1.Mathematics is the language of nature.

  数学是自然界的语言。

  2.Everything around can be represented and understood through numbers.

  我们周围的事物可以用数字表述

  3.If you graph the numbers of any system,patterns emerge.

  将这些数字转换成图像,就会形成模式。

  《死亡密码》影评(八):惊艳的处女作

  《死亡密码》一份偏执的世界观!一位数学家看似找到了解读世界万物的密码,但那究竟是什么呢?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惊艳的处女作,黑白影像似乎对应着男主构建的那个只有对和错的数字世界,用快速的剪辑、旋转的镜头加之诡异的配乐营造出异常压抑的氛围。只用了六万美元拍出一部有想法的片子实属不易,但作为一部完整的电影,整体的质感还是太过粗糙。过于依赖旁白,吃药的片段使用太频繁,想映射的宗教内容在高潮部分和故事主线没有很好的结合。5分。ps:你不一定理解男主的痛苦,但观影的过程中你一定可以体会到他的痛苦。

  《死亡密码》影评(九):(短评小志)π

  宗教象征着纯洁,金钱象征着浑浊,影片中双方追求的东西却是一样的——一窜“神”一般的数字,讽刺。而偏执得着火入魔的唯心主义数学家成了连接两者的一座桥。阿伦诺夫斯基黑暗压抑的个人风格尽显。配乐让人想起《梦之安魂曲》,还有地铁的几幕颇有《黑天鹅》的调(我应该反过来说?)。反正《黑天鹅》的导演是选对人了。男主演的演技很不错。

  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黑白惊悚片了……

  《死亡密码》影评(十):只是一串数字

  我不懂数学,我揣测导演也不太懂XD。翻译成哲学吧:主角在电影中追逐的那串数字就像现代主义解释学里追求的“真理”,一个能解释所有事情并且恒定不变(共时性)的解释结构(电影里的“pattern”),存不存在不好说,但这部片拍于98年,后现代主义已然占据更威风的位置,主角这个数学家在追求这串真理数字的过程中的一系列挫折让他最后放弃了一切,一个德里达的形象油然而生,一个解构自我的人终于享受到了生活(但也有游离在虚无主义的暗示)。上帝之名?股市秘诀?这只是216个数字而已。影片拍摄得很有感染力!可以切身感受到主角的痛苦。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