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人生解读

一字千军纵论友谊(原创)

发布时间:2022-04-24 07:35:39

  2019.01.19

  一、人与人的友谊。古人说:“知人不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苛尽,苛尽则众远”,“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一个人若对人苛求太甚,那么必会沦落到“人至察则无友”的地步,总“戴”着放大镜、显微镜可能会导致没有朋友。君子责人都会让别人感受到如沐春风的舒适感。当然,那些酒肉朋友和两面三刀的朋友还是少些为好。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意思是“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大家注意交友有六损:第一、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第二、以色交者,色衰则爱变;第三、以权交者,权尽则情疏;第四、以名交者,名去则友散;第五、以势交者,势倾则往断;第六、以利交者,利穷则人卑。所以人应该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的伟大友谊,是任何谣言也破坏不了的!两位伟人的友谊不容许任何人的污蔑。他们一位是帅才,一位是相才,这种才能上的互补需要两个人的核心价值观相同,且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弱势,用自己的优势去弥补。至于毛主席未能参加周总理追悼会,原因是当时毛主席重病在床,连说话别人都听不清。同样毛泽东与朱德的友谊也不可分割,他们48年的友谊经受住了重重考验。从1928年井冈山会师开始,朱毛几乎形影不离,堪称“朱毛”合体。

  我们特别怀念毛主席时代的人际关系,人们之间的友谊是纯洁的朴素的友谊,这种友谊是阶级友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社会和谐愉快,相比而言中国的今天则弱肉强食。有些同志倘若是真正的左派毛派,一定要注意避免以友为敌认贼作父的做法,愚蠢无知的人不是去提防坏人却戒备朋友。以友为敌认贼作父就像唐僧那样受了敌人的欺骗而和敌人一个鼻孔出气,这样颠倒黑白的人终将成为白骨精口中的食物。同时我们也看到:那些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豺狼交不到真心的朋友,必然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国内的人民憎恨他们,国外的主子也瞧不起他们而耍弄他们,最终国外的主子也会抛弃他们。

  二、国与国的友谊。美国政府对中国本质上并不友好,比如让中国人吃转基因毒食,使中国成为癌症国,高技术产品封杀等等!中国的社会乱象基本是在美国“友好”幌子的欺骗下被美国诱导出来的。朝鲜没有核武器前美国对其并不友好,如果有一天美朝关系正常化了,也是因为朝鲜强大了。据说普京曾明确地告诉大家:“俄罗斯只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美国谚语认为“打不赢的敌人就是朋友”,说明美国人是现实主义者,西方舆论和西方社会从来相信丛林实力法则。当你真正有实力看齐甚至超越他们,他们才会承认和你的友谊,并且不会掩饰他们的赞许。而斗得过的对手就是奴隶,这是他们一贯的原则。

  如果不是当年的朝鲜战争为中国赢得几十年的和平,中国现在就仍然还是强盗国家进行掠夺和殖民的地方。当今中美友好的春秋大梦该醒醒了,即使汉-奸配合美国把中国分成七块,中国仍然是不能放心的大国,美国还是要围堵中国的。现在有大国如果屈服于美国,抛弃鲜血凝成的真正友谊,得到的必然是奴隶般的地位。如果纵容汉-奸政客放弃《中朝友好互助条约》,纵容汉-奸为巴结讨好美国向美国输送利益,换来的必然是美国变本加厉地扼杀中国。中朝山水相连,唇亡齿寒,中朝血肉般的友谊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美国推动联合国制裁朝鲜,目的就是离间中朝关系,把朝美矛盾转化成中朝对立以此各个击破,中国人千万不要上这个当,领导人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战略定力,切不可被别有用心的势力牵了牛鼻子。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珍爱中朝友谊,这样中朝友谊的历史就会像鸭绿江水般长流不息。此外,中国必须防止美国破坏中巴全天候友谊,切实做到能够保护好中巴经济走廊。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因为敌人的敌人与敌人有利益上的冲突,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敌人的敌人和我们可以成为朋友;同理敌人的朋友有时也是你的敌人。主席教导我们: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历史上旧中国都交了些什么朋友?鲁迅杂文《“友邦惊诧”论》警醒了我们,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毛泽东也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友谊”,还是侵略?不过是将侵略写成了“友谊”,说来要掉眼泪,都给外国人控制住了,中国人统统当了奴隶。qq:957138271 微信号yajun857微信公众号:铁血男刀 个人博客http://www.sj19.net/a/47840.htm

  【一字千军:国际军棋专栏】

  http://bbs.intmilch.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470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