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达摩祖师》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5-31 18:01:04

  《达摩祖师》是一部由袁振洋执导,尔冬升 / 樊少皇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动作 / 武侠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摩祖师》观后感(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这是一境界的最高体现。但绝不是我们指导自己的思想。道可道非常道。影片推荐的原因:深刻的反应了一一系列我们本土的民族思想意识的劣根性。妄自菲薄,无胸怀,无远识。万物之广,怎可唯有是极。万物之灵,怎可唯通是骄。无法走出内心的世界,更无法超然自得。

  有心向善的人,值此观看本片。

  《达摩祖师》观后感(二):心得

  佛道修行在心中,修行要从根本修,从心地修,行住坐卧皆有禅机,修行人不应执着于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不应空谈佛理,而应有实实在在的修行。地狱门前僧道多,自己好好醒悟本身,佛所说的一切,皆是佛的理,你的呢?你自己的修为又有多高?如何才能荷担如来阿搙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莫向灵山塔外修。

  《达摩祖师》观后感(三):真本事只有使出来,才服众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本来贵为王子,发现了这句话,一路默念着就撇下了皇室基业,一心拜入佛门,此处剧情有点跳跃;

  作为外来的和尚,达摩最初也只是被当地和尚以礼相待,其过人之处因一时没被看出,而遭冷落;

  先是被普通和尚藐视,后又跟南朝皇帝话不投机遭逐客;

  后来到少林寺后山,不吃不喝不动面壁9年,被称为“不倒翁”,名声逐渐树立;

  直到最后,用一身真本事吓退了强盗,征服了众心。

  一旦成名,留出许多传奇、许多神秘。

  《达摩祖师》观后感(四):台词

  你是谁?我是你。

  你们这样杀来杀去有完没完啊?

  过去的已成事实,将来也没有什么可想。光想肚子是不会饱的。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断除一切烦恼,誓修一切善法,愿渡一切众生。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污泥能生莲也是好泥土……一切随缘,不要执着,普通人随缘即变,得道者随缘不变。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要视乎造化而定。

  死后向何处去?不知道。你也有不知道的?因为我还没有死。

  磨瓦岂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心是根本。

  昨日种种昨日死,今日种种今日生。

  你既然说一切皆空,那何来痛苦。看那看不见的东西,听那听不见的声音,知那不可知的事情才是真理……

  无缘就是有缘。

  若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的事。

  实在需要,你就拿去吧。

  知道的人多而行道的人少,说理的人多而悟理的人少。不可轻视执迷不悟的人,任何人在一念之间,都会弃恶从善。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达摩祖师》观后感(五):南无

  还是大二的时候,上某讲课沉闷的老师的后现代哲学,学期结束,放这么一部片子来看,虽然有些不知所谓,但却是歪打正着。

  此片虽然制作不够精细,有些细节也略显搞笑,开篇与烂俗武打片并无不同,除了达摩大师年轻时候还满帅的比较令人敬佩以外却也无话。但总体来说,影片的气氛却是把握的不错,尤其是惠可大和尚雪地求法,背景音乐令我有种奇特的介入感。没有犹豫,没有彷徨,只有一颗贞定的向道之心,不可转移。弃执绝非懦弱,只是一尘不染的果决。

  求佛向道,巧言无可凭信,见道固然可喜,体道,证道,才是神髓。

  ------------------------------

  突然想起来,就重看了一遍,却还是感慨神光和尚(即后禅宗二祖慧可)在龙法寺的段落,老和尚或未臻于大彻大悟却能循循善诱导人向善,一片菩萨心能容能解,父慈子孝薪火相传,真有中土佛门家风。

  当然,这一切恩怨情仇业报因果都在雪夜随断臂而“断”。

  《达摩祖师》观后感(六):禅想

  怎么说呢,如果仅仅从内容而言,只能给三星。影片只是对于达摩祖师的事迹特别是一些传说都点到了一下,但对于祖师禅的真义、理解显的不足,特别是传法给二祖这个重要的情节拍的不好。当然,这是电影,更高的要求似乎稍显苛刻。但联想到当时香港那个追求快速经济和利益的电影环境,导演能想到拍这样一部关于达摩大师的电影,一部关于禅宗的电影,而且可以看的出来,创作者对于达摩祖师的感激与感恩之情是真诚深厚的,因此创作者的情怀是令人深深欣赏和感动的。所以,其他内容上的不足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个电影以及相关影视的出现,可以看的出部分国人们对于禅宗的爱,关于佛门给中华大地带来的恩泽感恩不尽。不过,对于我们文化中的这一重要部分能够给予重视和学习研究的人,还是少了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落寞,由此可见一斑。禅门近来衰微,人才凋零,是不是我们电影人也该承担下传播和宣传推广的责任呢?让更多的人走近禅,理解禅,能让更多人能主动学习和修行,以期开悟涅槃,开创新时代的我佛门之禅宗。这样我中华儿女,则广受慧泽,功德无量了。

  而从第二个方面,电影中出现的二祖慧可断臂求法的情节,是真实的。昔日祖师们为了求取佛理,证悟真道,可以有如此决心,还有历经艰难的这样毅力,实在令人敬仰佩服。而作为现在的禅门弟子,或者禅宗的修行者,我们还有没有如此之决心、如此之毅力来参禅悟道,证道涅槃呢?近来的禅宗落寞,由此也可以窥见一二。因此,在这一点上,对于我个人(一个在家的禅宗信奉者)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警醒。

  《达摩祖师》观后感(七):千江有水千江月

  申明:本人一不信教,因为不懂;二不说教,因为不配。但对世间一切真善美者,常怀感恩恭敬之心。为此拙文,只求自明心境;如有不当,还请仁者垂慈。

  三年前第一次观影,就被其中传奇的故事情节和浓郁的佛教文化深深吸引了。当时只觉得祖师神功盖世、境界超凡,大有看武侠片的豪迈和看传记片的沧桑。

  朝花夕拾,今日再看却如拨云见日,涕泗横流后顿觉心中无比畅快。片中祖师每个故事、每句对白,无不饱含智慧、给人启发。春行愚钝,时至今日才静下心来体味。于是发愿,要将本片经典场景逐一记录,整理一番感悟。

  千江有水千江月。少年无知,非要标新立异求一个境界;哪知千江有水,何须攀梯摘月?皓月当空,何曾阴晴圆缺?以此为题最好不过。

  【场景一】

  三王子(青年达摩)在梦中跌落到一片大雾弥漫的森林,行到深处只见一位老者端坐。三王子:老伯,请问这是什么地方?老者:对你来说这是个陌生的地方,就算告诉你,你知道也等于不知道。三王子:你才不知道呢!这里是我的国土,将来我还要在这里继承王位!老者:你目前对自己的处境都不能把握,将来的事你能肯定吗?我看你还是随遇而安吧。三王子:不知道雾什么时候才能散?老者:在你眼中所见的都是虚幻的景象,在我看来什么都没有。三王子:老伯,你在这里做什么?老者:在等你呀。三王子:等我?我都不认识你。老者:可是我认识你。三王子:那有什么稀奇,谁都知道我是三王子。老者:我不但知道你是三王子,还知道你的过去和将来。三王子:将来?你刚才不是说过不能肯定吗?老者:但是我能肯定你的一切。三王子:好,远的不用说,今天我会发生什么事?老者:必遇凶险,九死一生。三王子:那然后呢?老者:跟我一样,一坐九年。三王子:你竟敢对我胡言乱语!你到底是谁?老者:我就是你。三王子:是我?老者消失不见。

  〖评:这是寓意颇深的一段开场。庄周梦蝶,蝶梦庄周,世人常言一觉初醒,岂知人生亦如梦幻…化胎之前,入土之后,身体发肤皆非我有,何谈荣华富贵…人生如幻,事实无常,何不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奈何世人以虚幻为真、妄我为我,追名逐利、劳苦不堪,本我现前、反而不识,此非有眼不识泰山?〗

  《达摩祖师》观后感(八):知道的人多而行道的人少

  简直是一大迟来的惊喜。原来在那些香港商业片横流的时候,也产生过这样一朵清新的花。

  以前学建筑时,懵懂轻狂的年纪,打着增加修养的旗号,看了一些哲学类的书,其中最多是禅宗。那时怀着目的,竟也看出几分新奇,为那些字字珠玑的禅语和瞬间明意却不可道的禅机。

  那种心境没回心里已经很久了,虽然并不曾忘却。碌碌的生活这样那样,怕是明日里又照旧的凡俗了去,很久没能够这样抽出身来,在旁边冷静的看看自心自性。哪怕只有那样一小刻,也是很好的。

  神光的第一位师傅教导说:“释道儒本是一家!哪有分别?最重要的是心安理得,不要太执着。”片中达摩在东渡之前,手中执一卷《易经》,这么亲切。我想任何参透之人,无论佛家道家儒家,对万物万般都是一样的心思吧。像南怀谨,也是各类旁通。各种向善的境界都应是这样共同且唯一的。(都有静坐辟谷的爱好)

  最感动是达摩传衣钵给慧可的那段交待:

  quot;在我过世二百年之后,衣钵传至六祖便不需要再传。因为在那个时候禅宗法门已传遍各地。不过,知道的人多而行道的人少,说理的人多而悟理的人少。所以你不可轻视执迷不悟的人,任何人在一念之间都会 弃恶从善。"

  看得真准,且去除功利.争夺.门派。禅宗已在很多人心里,自会生长流传,再刻意弘扬反而相去更远。即使有些淡忘,也并不责怪。始终在那里,随时可以去。

  看完片后于是去禅宗小组逛了逛。有人问:北京哪里有地方坐禅呢?有人答:什么地方不可以坐禅的?排除一下?.也有人答:不用找,楼主屁股下边就是!。。看,禅的智慧有人知。或者:悟理的人多而说理的人少?因为,悟者无需说无可说,不悟者不知说不来说...

  樊少皇,我一直只知道他演些武打言情类的形像。在这片里,立雪.断臂,配上那样的音乐,真有点悲悯动情。

  片中当然也有些败笔,像是感化盗贼那一幕没必要电光火石这么夸张吧。

  短短一个片,再去掉些武打和言情,仍有很多禅宗公案在里边,很多事理...这样的片越多越好。

  《达摩祖师》观后感(九):你最好能先去找一个令你明白的人

  看完《达摩祖师传》几有感触,略作记录。

  1、对你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告诉你,你知道也等于不知道。我看你,还是随遇而安吧。

  感悟:诚如很多人的宗教体验,以及实修的景态。若非亲身体验,难有个中可知。这不是逻辑哲学,靠推理归纳类比筛选等理性思维可解。

  2、在你眼中,所见的都是虚幻的景象。在我看来,什么都没有。

  感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漫卷红尘,修持到一定阶段,很多高人都曾经有讲过此间为“虚拟的幻象”的体验。说到底,自己当下的诸多执着,不是不知道此间梦幻的这条道理,而是不曾有证悟“此间梦幻”的实际修持体验。故而,这个世界切实来说,自己还是实相的多,虚幻的少。所谓的虚拟的幻象,更多地还是书本上的“理论”。

  3、宝珠之光,只能照耀他人,不能自照。智慧之光,最为宝贵。

  感悟:禅宗,在佛教属于偏智慧修持的法门。

  4、过去的已成事实,将来也没什么可想。

  感悟:立于当下,定在当下。过去、当下、将来,皆同时存在于当下的一念,仅此一念,所以有三者的区别。

  5、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感悟:此生做人,所为何来?我们不可能无缘无故来到这个世界,本也无我,因缘聚散。所谓“我”,不过是诸些因缘聚散的载体而已。

  6、稳固的自修室:佛道修行在心中。

  感悟:强大的内心、足够强烈的愿力,我觉得这两条是修行能有所得的必要条件。

  7、普通人随缘而变,得道者随缘不变。

  感悟:缘来缘去,那个能感知世界的“心”,一直在那里。致虚极守静笃。我也还没找到那个“心”。

  8、磨瓦岂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要知道佛并无一定的形态。只知道打坐,不知道为什么打坐?这样只在表面上下工夫,徒然浪费时间。要从心而修。一切由心而生。

  感悟:太多的时候,“心”不知道去了哪里。所谓功夫不上身,修持多年无效验,大抵是做了无用功。

  9、梁武帝:你知道自己是谁么?

  达摩大师:不知道。

  感悟:不被“我”所累,自己还在这个阶段。

  10、修道之人必遇魔障,佛心坚定,才能冲破。

  感悟:修行之人,依我当下的体悟,一份功夫,一份身体的体验,一份理念上的觉知。这条路,没有捷径,一步一个脚印。

  11、一切皆空,何来痛苦。

  感悟:一切皆空(此间乃虚拟的幻象),此般悟还没悟到,至于后面“何来痛苦”,实无可言。

  12、面壁九年,神游各界。

  感悟:修持未到此功夫。

  13、神光:我虽致力求道,但总有不安之时。

  达摩祖师:你向我求法,为何不先省悟自己。

  感悟:为什么要修行(道/佛),这个问题要切实地省悟,说实话,自己这点做的不到位。平日里,多有不安的时候,不曾认真地深刻反省。总的来说,修行的信念不坚定,求法也无甚决心。

  大道至简,抱神守一。道门之清静,释家之空寂,儒学之诚心正意。践行不足,省悟不力,惭愧!

  《达摩祖师》观后感(十):修行先修心 不求不争不怨——《达摩祖师》电影回顾

  达摩,天竺人,禅宗二十八代佛祖,是把禅学带入中土的第一人。他为弘扬佛法东渡中土历尽艰辛,后终在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得悟大道和高深武艺。

  在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环境下,每天在自我安逸中混沌,心随着外界天旋地转,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就波涛汹涌,天堂地狱一天两头跑N次。那么,这个时候的我到底是谁呢?

  达摩祖师原是南印度国的三王子,后来遇到未来开悟的自己和经过般若多罗法师的指点,为了认识自己,看破名利,决心拜师潜佛。从古至今,能有几人放得下唾手可得的优裕舒适生活,而选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生活呢?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优裕的生活,只是当你奔波在生活的一成不变的轨道中,可曾想过静下心来回顾自己的足迹,是否上一刻如笼中之鸟般艰苦、难熬、临近绝望,下一刻又是心花怒放到九霄云外。请别徘徊在无间的轮回般生活中,达摩祖师以放下荣华富贵的行动来表决心,达摩祖师的弟子惠可以断臂的决心来求法,那我们呢?

  起初师父要达摩祖师自盖自修室以表求佛之心,但这过程中不断有考验,盖了又坏坏了又盖,后来悟到佛在自己的心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自修。拖延、借口、懒惰、疲惫、厌倦往往披着“我做不到”的华衣出现,当迷迷糊糊走向前时,新的磨难也同时尾随,在抱怨自己为何会这么倒霉悲惨的时候,能否想到这一切都是自己所选择的结果呢?可喜的是,成就总是以磨难的形式出现,假如能够抓住时机,做到在磨难中没有怨气,心安理得的看着自己内心的变化,看着外面世界的无常幻变,那么逆境反而是顺境。

  六十七年后正逢南北朝民不潦生、战争频繁之际,达摩来到了震旦(中国)弘法,当地僧人对达摩不穿鞋、不带经书、无声讲经等行为不理解,故意毁谤抵触达摩,达摩反而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传法,点醒无明的众生,同时也在其中挑选适合的嫡传弟子。很多人流行说“随缘”,对于修行的人来说,这里的随缘不等于放弃努力与偷懒的借口,而是从根本上下功夫,心为根本!达摩祖师告诫众生:罪从心生,还从心灭,一切善恶,皆从心生。如果连这个道理都想不通,只在表面上下功夫,徒然浪费时间。这个心又是什么呢?

  达摩祖师在少林寺的后山面壁九年,在这当中有人怀疑尝试要让他分心,甚至拿针戳入身,梁武帝也派人要强行与之带回,但他都不为所动,后来圣名远播,许多善男信女都来拜拜,香火鼎盛。智慧是什么?你看智慧的慧字下面一个心灵的心,上面加个扫帚反向清扫,将获得生活事业的双丰收。但是谁能清扫自己的心灵?当天花乱坠的杂念如天边烟云层出不穷的时候,如何守住这清净的心呢?

  达摩祖师用九年的亲身经历来告诉世人:定能生慧。心决定性叫心性,性决定命叫性命,命决定运叫命运,运决定气叫运气,气决定色叫气色,色决定相叫相貌。原来一切的根本都在于心和性,而这个性字又是竖心旁的心字边加一个生命的生——心生的。心能生一切,心也能灭一切,从哪儿生就从哪儿灭。静观其则变——事情可以观,人可以观;可以观自己,可以观他人,可以观挫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让我们开始吧。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