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七十二家房客》经典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6-23 09:49:09

  《七十二家房客》是一部由楚原执导,胡锦 / 岳华 / 井莉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十二家房客》观后感(一):向邵氏电影致敬!

  72家房客,73年邵氏电影的老片。改编于上海滑稽剧,反映的是香港六七十年代的现状。举手投足间透着舞台剧的范儿,虽因滑稽而略显笨拙,却不失舞台剧的优雅。后有周星驰的功夫,和曾志伟的72家租客,俱以此为蓝本。作为2011年看的第一部电影,以示对邵氏电影的敬意吧。

  20110101

  《七十二家房客》观后感(二):差不多

  1,没有钱生什么病吗?宁可死也不愿意生病。

  2,你不如去抢。

  3,早点取出做生意,早点回来多换几个大洋。通货膨胀剧烈

  4,大学生出去当舞女。

  5,导游社上面有分局局长。

  6,中产阶级在权利阶级面前时可悲的。

  7,大家都没有钱买房,都是租房。

  不一样的

  没人愿意借钱

  没人多管闲事

  《七十二家房客》观后感(三):经典不见得不是烂片

  这样的电影也能被奉为邵氏经典?邵氏经典无数,他却傻到一定地步,可见经典不见得不是烂片,譬如《夺宝奇兵》。邵氏的一众演员在楚原的手里真是集体死掉,剧情吵闹不堪,远不及李翰祥对段子的控制力,再俗的段子在李翰祥手里都能拍出味儿来,可到了楚原手里就变成了台词的不段重复,叽叽喳喳的耍猴戏,反面人物更是被刻意安排的傻到要死,笨到要死。另外必须说的是,井莉的扮相看起来比胡锦还老,在电影里竟然演的是胡锦的女儿。

  《七十二家房客》观后感(四):楚原1973版《七十二家房客》——小片断的串联

  因为有1963版本的珠玉在先,这一版本的不足更显突出。

  1、剧本的拼贴痕迹太明显,尤其是369拔牙一场,完全孤立,也不精彩。而为了表现房客们的互助,出现了2场凑钱,第二场还努力着感动观众。

  2、按香港观众习惯,剧本中加了些色情挑逗,而最后一场的集体上厕所,更象是周星驰风格的“米田共”。

  3、本来以为沈殿霞的外形更像包租婆,她却只是个戏份不多的小角色。许多只露一脸的客串演员,后来都成了大明星。

  《七十二家房客》观后感(五):最好的还是63年版

  没完整看过上海滑稽戏的原版,因为听不懂上海话,又没有字幕,所以不知道原版跟后来的电影版有什么不同。但看过珠影王为一63年黑白版,情节上楚原版最出彩的是消防队一段,其他紧张和好玩程度都不如王为一版,王为一版本土化非常出色,广州味道很浓,让人倍感亲切。楚原版配上国语看的话,基本看不出是香港背景!可以说本土化做得不够。当年能大获成功,不是全明星阵容,而是粤语方言,这个让观众感到亲切,也是这个才有了本土味道。

  楚原版最好的人物是三六九,但这个肥版三六九还真不如瘦版更活灵活现。

  《七十二家房客》观后感(六):经典永流传

  片头说了,改编自抗战时期沦陷区上海的广播滑稽剧

  本片舞台感十足,人物生动活泼,富于略带夸张的娱乐演绎,简单的惩恶扬善宗旨,故事紧凑流畅,走马观花,看得人欢喜自在

  确实是广播剧,看到369出场还心里暗自嘀咕怎么旧上海警察都叫这个名字,看到拔牙那段恍然大笑--真的是小时候广播听过的,记得只听这么一段(应该不是磁带),但声音演绎的更加丰满生动,细节丰富,呵呵,看来看到的有时是一种局限和遗憾啊

  verycd上特别注明本片入选『中國電影一百年100年最佳华语片』,也不知谁排的?公信力如何?

  总之推荐了,尽管是粤语,尽管保持着滑稽剧的天真和舞台剧的种种巧合

  《七十二家房客》观后感(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要评这部电影,起码也得先看过1963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拍的《七十二家房客》。而这部则是十年后的1973年由邵氏制作——但电影里面没透露这部跟63年版的有任何关系。

  邵氏精品必然,但还算不上经典。并不是嫌它出身翻拍,毕竟后来的《72家租客》也堂然向这部73年版的《七十二家房客》致敬。但同样是电影,跟63年版的《七十二家房客》相比,邵氏就会显得底气不足:明星阵容强大,但情节上并无新意;63年艺术与商业结合得很好,生活气息味很重,而这部就明晃晃的冲着票房去了,影中的所谓社会底层人物基本上过生活虽然也苦,但他们的乐观态度也太超脱常人了。

  如果看过63年珠影拍的那个版本,就没有必要看这部了——除非你是为了缅怀香港一代明星(在里面郑少秋、李修贤都有露面)。影片最大的成功,应该就是气氛渲染做得很足,港味十足。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年这部《七十二家房客》能挫败《龙争虎斗》成为73年的香港票房冠军了。

  《七十二家房客》观后感(八):喜剧的最高境界就是悲剧~

  60年代到70年代是香港电影转型期,70年代到80年代达到高峰。是香港电影开始成熟的时期。其中邵氏电影贡献最大,独揽影坛。这部七十二家房客是本人最喜欢的中国电影之一。让我再一次领略到周星驰“喜剧的最高境界就是悲剧”我始终不能确定这部片子是喜剧还是悲剧。这是片子最伟大的地方。

  一部内景拍摄。舞台剧感十足 电影让楚原拍出了当年香港最卖座的票房,超过了李小龙的《龙争虎斗》!除了选在贺岁档的原因,重要的是他真正讲到很多这个人的心里去了。

  影片一开始一个特写镜头对准水源贫乏的水龙头。水是生命之源,是社会基层老百姓生活的根柱。然后镜头拉开沈殿霞出现在银幕。中景。全景。一个狭窄、肮脏的穷人区住房出现在观众视野。大家开始一天忙碌的生活。水自己不够用还要帮别人接水、面粉自己不够和面都会借给别人、“没钱千万别生病”一幕幕有难同当 有福同享水深火热的生活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最低层人民的生活。真正这是反面角色八姑出现(由胡锦饰演)

  为穷人水看的下而小楼怒骂。这一刻仿佛有点似曾相识。对了周星驰《功夫》里的包租婆就是这个人物的缩影。

  电影楚原是有心人。他知道当时电影内景摄影棚才效果和演员不要生硬会对观众带来压抑。他以舞台剧的方式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取代了老板电影的短处,并且加以邵氏明星阵容一举拿下票房和口碑的佳绩!

  《七十二家房客》观后感(九):香港电视业的兴起及其于电影业的影响

  香港电视业的发展基本开始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是关键期,进入八十年代,电影与电视产业,凭借各自优势,基本走到了成熟的互动阶段,甚至1980年左右,有段“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互动蜜月期。

  电视业在香港的发展,跟邵氏的关系是最大的,因为在电视普及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跨间,正是邵氏作为香港影坛霸主地位的时期,而且电视业的兴起,直接与邵氏高层的决策是分不开的。早在1967年,邵逸夫、利孝和就成立了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经营免费的电视频道的播放,1980年,利孝和去世,邵逸夫出任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主席,邵氏高层由此彻底放弃电影业,转向电视。

  因为位于影坛霸主地位的邵氏主动转向,香港的电视普及对电影业的影响,与其说冲击,不如说是是冲浪,是个谁主动的问题。而邵氏高层先一步的判断,现在看,当然是稳赚不赔,在当时却是很有争议的(邹文怀出走,自创嘉禾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不同意邵氏高层转向电视业的做法)。

  早期的香港电视业,所播映的节目选择很少,不是购买自美、日的电视剧,即是版权较为便宜的粤语长片,其中粤语长片更是当时电视台播映的主要节目,(港人对粤语长片情有独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与此同时,片场制下的艺员体制,也逐渐在电视业中广泛施行开来,第一批活跃在电视上的艺员,即是一批粤语片演员,比方郑少秋、沈殿霞、王爱明等人。

  1973年,香港最卖座的电影,是由楚原导演,令粤语片复兴的《七十二家房客》。这部影片是由邵氏电影有限公司和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拍(即,无线电视),片中演员多数来自无线电视节目《欢乐今宵》,这是邵氏高层策划下的一次电影与电视的良好合作,坚定了邵氏影、视两手抓,并最终因时导利,集体转向电视业的决定。

  无线开播初期,节目匮乏,每周只有一天,播出数十分钟的电视剧,最早的电视剧是《太平山下》。1968年底,才推出第一部长篇电视剧《梦断情天》。1971年无线与邵氏合力举办了艺员培训班,提供大量人才,成为后来香港演艺界的少林寺。1973年,无线开始举办香港小姐竞选,为影视提供女性明星。

  而与此同时,1973年成立的“佳视”以武侠小说改编电视剧,“丽的”的麦当雄和萧若元专拍“十大系列”。在70年代中期,三个电视台纷纷招兵买马,竞争激烈,无论是制作水品,还是人才储备,都发展迅速,并且反过来影响了电影业,比方粤语片的重新兴起,即与电视关系重大,而电视台的剧集明星,最大的两个来源,一则来自艺员培训制度培养的新人,另则来自粤语长片演员。电视为电影业储备训练了大量台前幕后的人才,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香港电影新浪潮,即是电视与电影的良好互动。

  总的来说,香港电视的普及,于香港电影的正面影响较多,其中原因,主要在于香港影坛相对垄断,而电影与电视的龙头都是邵氏旗下公司,彼此间更多的不是竞争,而是合作关系。

  《七十二家房客》观后感(十):观影日志之4870:七十二家房客

  观影日志之4870:七十二家房客

  解读这部戏一定要让长三角的同学来说,因为在上海,在解放前,七十二家房客的舞台剧就已经有了,在邵氏版的七十二家房客最前面也写到根据舞台剧改编。想当年杨张笑沈四大天王合作,场场爆满。因为是舞台剧的关系,所以改编成电影就有很强的舞台感,基本上邵氏版的七十二家房客照抄舞台板,在我印象中就是把那段很长且很舞台味的调查户口删掉了,其他如拔牙齿,偷布头,小皮匠抢亲都保留了。同时也保留了缺点,因为故事情节过于脱离现实,现实中哪里有那么傻的房东啊,中国人活得太苦了,所以就要多编一些喜剧啊。

  所幸邵氏公司演员多,大牌多,所以呢,看着电影数着人头。

  胡锦......八姑 Ching Hu

  田青......太子炳

  沈殿霞....上海婆 Lydia Sum .....Shanghai Po (as Lydia Shum) 剧照(4张)

  岳华.....发仔 Hua Yueh .....Fat Chai

  黄侃......陈伯

  欧阳莎菲......陈妻 Sha Fei Au Yeung

  詹森Shen Chan .....Brother Shum

  郑康业......上海佬 Hong-Yip Cheng......Shanghai Lo

  程刚......阔少 Kang Cheng

  陈观泰.....警察 Kuan Tai Chen

  井淼......金医生 Miao Ching......Dr. Kim

  楚原.....贼仔 Yuen Chor

  何莉莉.....艇妹 Lily Ho

  刘丹.....分局长 Tan Lau

  李菁Ching Lee .....Ah Heung (as Chin Li)

  李修贤.....贼仔 Danny Lee

  李寿祺.....和记 Sau Kei Lee..... Wo Kay

  陈美华......和记女 Wo Kay’s Daughter

  梁天......韩先生 Tin Leung.....Mr. Han

  叶灵芝......韩师奶 Karen Yeh .....Mrs. Han

  刘慧玲Hui-Ling Liu

  何守信......白榄福 Sau Sun Ho......Fook

  南红.....福嫂 Hong Nan

  张乐诗......福仔

  彭鹏Peng Peng

  施思.....学生 Szu Shih.....Student

  田青Ching Tien .....Chow Bing Ken

  丁佩Betty Ting Pei .....(as Betty Pei Ti)

  王钟.....荷官 Chung Wang

  王清河......杨伯 Ching-Ho Wang

  孙树培Sun Shupei

  杜平....消防员 Ping Do

  郑少秋.....消防员 Adam Cheng

  杨泽霖......消防员 Chak Lam Yeung

  许冠英.....消防员 Ricky Hui

  谷峰Feng Ku .....Brother Fung - Brothel owner

  贝蒂......导游老板 Betty Pei Ti

  罗兰.....导游舍佣嫂 Lan Law

  葛狄华.....导游女 Dik Wa Got

  江玲.....导游女

  Kwong Yue Wong

  井莉......阿香 Li Ching .....Ah Heung

  李皓.....傍友

  陆阡....剃刀门眉

  刘慧玲......妓女

  詹森.....天文台

  彭鹏.....大排档

  Hwa Chung

  刘一帆Yat Fan Lau .....Officer 369

  西瓜刨 Gwa-pau Sai

  Yuan Man-Tzu

  其中比较出彩的是井淼老爷子,那口山东普通话实在太赞了,记得老爷子原籍是山东人啊。最糟糕的是井淼老爷子的女儿井莉,一张脸看上去比胡锦还老,还管胡锦叫妈,邵氏年轻的女孩子多的是,何必呢。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